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与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58例,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之相匹配的窦性心律心脏病患者(窦性心律组)55例,测定血清CRP、BNP、ET-1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F组患者CRP、BNP及ET-1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相同心功能亚组中,AF组CRP、BNP及ET-1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或P<0.05),且以上指标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结论:AF患者血清CRP、BNP及ET-1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58例ACS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与血清BNP浓度。结果ACS各组hs-CRP、BNP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心肌梗组hs-CRP、BNP值又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hs-CRP、BNP血清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临床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内皮索、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法、免疫透析比浊法检测3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清内皮素、脑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以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内皮素、脑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SAP及对照组(P<0.01);UAP组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比较,P<0.01;SAP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患者血清内皮素、脑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三者在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有明显的相关性,均可作为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及脑利钠肽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94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和BNP,同时测定左心房大小。观察hs—CRP和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hs—CRP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而BNP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及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7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其脑钠肽及hs-CRP浓度。结果 ACS患者血浆hs-CRP、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为显著。结论血浆hs-CRP、BNP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姚建华  陈德 《吉林医学》2011,32(12):319-320
目的:探讨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冠心病(CHD)患者的LDL-C、hs-CRP、BNP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相比较,分析LDL-C、hs-CRP及BNP的临床意义。结果:心肌梗死(AMI)组[(2.6±0.7)mmol/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6±0.6)mmol/L]LDL-C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组[(2.2±0.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2.6±0.7)mmol/L]和UA[(2.6±0.6)mmol/L]组间及对照组[(2.1±0.6)mmol/L]和SA组[(2.6±0.7)mmol/L]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2.1±1.4)mg/L],且AMI组[(13.1±9.4)mg/L]、UA组[(9.2±5.2)mg/L]高于SA组[(5.2±2.1)mg/L],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457.0±449.3)pg/ml]和UA组[(170.0±99.9)pg/ml]BNP高于对照组[(22.4±19.6)pg/ml]和SA组[(42.8±40.1)pg/ml],AMI组[(457.0±449.3)pg/ml]高于UA组[(170.0±99.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2.4±19.6)pg/ml]和SA组[(42.8±40.1)pg/m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LDL-C、hs-CRP和BNP的水平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以探讨ET-1和hs-CRP在AM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将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6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测定其血清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以45例健康者作对照;将ACS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疏血通组(63例)和常规组(63例),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患者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有泵功能衰竭的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泵功能正常患者(P〈0.05),常规治疗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BNP、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疏血通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对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邵梅  王少红 《吉林医学》2010,31(29):5078-5078
目的: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疾病。笔者观察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缺血性脑卒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缺血性脑卒中组hs-CRP显著升高(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增高有助于判断高危斑块,可以作为不稳定斑块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放免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7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和血浆ET-1水平,并分析hs—CRP与ET-1间的关系。结果CHD组的血清hs—CRP及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4.212,7.474)。血清hs—CRP和血浆ET-1水平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HD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浆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炎症与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脑钠肽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钠肽是心肌细胞分泌的一种循环激素,它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近年来研究发现它的浓度变化与心房颤动(房颤)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成为评价、预测房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及123 例ACS患者症状发作后平均(35.71±19.49) h的血浆BNP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第2日清晨血浆CRP水平.测定以63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 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BNP 水平ACS组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001).CRP水平ACS组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01).ACS组血浆BNP水平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41813, P<0.0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及123例ACS患者症状发作后平均(35.71±19.49)h的血浆BNP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第2日清晨血浆CRP水平。测定以63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ACS组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001)。CRP水平ACS组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01)。ACS组血浆BNP水平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41813,P<0.0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NP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0例房颤复律患者(A组)房颤发作时和房颤终止后5d及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B组)的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其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转复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功能1~2级的阵发性AF患者6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F前、AF时及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患者血浆BNP浓度,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BNP的差异。结果:AF前患者血浆BNP水平为(55.4±11.2)ng/L,AF时患者血BNP水平为(96.3±21.8)ng/L,转复为窦性心律时患者血BNP水平为(45.0±17.4)ng/L,其中AF前与AF后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而AF前后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BN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AF前BNP水平较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略有升高但是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AF时病人血浆BNP的浓度增高,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时下降。提示BNP的浓度可能是AF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阮静  王旭辉 《医学综述》2012,(22):3757-3760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基础及临床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脑钠肽作为一种心功能标志物,临床已应用于评价心力衰竭,近年来脑钠肽在房颤复律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现从脑钠肽的生理学、房颤时的分泌机制及其在房颤电复律、药物复律中的相关研究和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浆脑钠肽变化水平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患者入院后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并发症的不同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内皮素水平以超声心动图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情况下房颤组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水平房颤组也显著高于窦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组患者各参数与窦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显著升高、内皮素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升高,且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线性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浆脑钠肽的水平,了解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梁国钦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81+1683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冶的35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同期收治的以呼吸困难为主诉并排除心脏疾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评价BNP水平与心功能状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CHF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HF 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BNP水平越高,各亚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BNP水平能较好的反应左心室的功能状态,对CHF者的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