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研究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针在急诊患者抢救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入院的危重患者共198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各9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针方式,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一次性静脉注射器方式作为对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人员平均采血时间、溶血凝血发生情况、血源性污染、采血量准确性、对采血输液方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溶血凝血发生情况、血源性污染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采血量准确性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采血输液方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针在急诊患者抢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杜建蓉  荣秀华  黄丽 《西部医学》2012,24(7):1391-1392
目的探讨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为急诊危重患者采血、输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就诊的危重患者107例,将2010年5-12月抢救中采取一侧肢体输液,一侧肢体采血的57例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9月采取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输液的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平均操作时问、血标本溶血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减少,血标本无溶血情况发生(P〈0.05),患者满意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抢救时,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血输液操作时间缩短,血液标本质量可靠,静脉穿刺次数少,减轻患者痛苦,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在急诊新入院患者中进行采血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急诊新入院、无其他静脉置管、经解释后同意进行试验的患者100名,比较两组的采血成功率、标本溶血率、标本检测结果和患者满意度有无差异性。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采血成功率,标本溶血率,标本监测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患者满意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新入院患者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采血,在保证采血成功率和标本溶血率不变的情况下,既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能降低护士的工作量和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腋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60例常规静脉采血,比较两种方法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标本溶血、凝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又能确保血标本质量,可反复采血,减轻患儿痛苦,是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真空静脉采血法和输液头皮针接注射器采血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文  蔡书萍 《四川医学》2010,31(10):1571-157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 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真空静脉采血组和头皮针接注射器组,观察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护理人员手及被服污染率以及溶血率等因素。结果两组一次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护理人员手及被服污染率以及溶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真空静脉采血针采静脉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对护理人员安全性及检测结果准确性高等优点,故临床工作中应用静脉采血针采集血标本,避免用头皮针接注射器采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1次性真空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和负压采血管在小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采血患儿出生后至2岁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5ml或10ml无菌空针连接静脉留置针采血;实验组则采用1次性真空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和负压采血管,观察2种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的方法对患儿家属满意度及抽血质量,抽血时间都效果显著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1次性真空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和负压采血管在小儿静脉采血中应用效果好,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宋爱珍 《吉林医学》2012,33(17):3777-3778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结合真空采血器采血在心内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50例患者在静脉留置针末端接一次性采血针再接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采血后利用该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结果:除2例患者血标本溶血外,其余标本均为合格标本。结论:静脉留置针结合真空采血管采血有助于及时获取血标本,及时使用药物,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曾宪英 《大家健康》2016,(1):259-260
目的:探讨采血针配留置针静脉采血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40例和对照组120例 ,实验组将采血针的针头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 ,另一端再插入真空采血管内采取血液标本 ;对照组采用常用的将真空采血管打开 ,取下留置针的肝素帽直接滴血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的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 ,家属与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家属与护士满意度分别为98.57% 、100% 、95.71% 、98.57% ,高于对照组的85.71% 、91.67% 、71.43% 、78.57% ,均 P< 0.01.结论:静脉采血针配留置针采血明显提高了采血成功率与标本合格率 ,缩短了采血时间 ,减少了血液污染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了家属与护士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一次性静脉采血针与注射器应用于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效果。方法将208例患者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留置针穿刺212例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器连接静脉留置针穿刺209例次。结果观察组刺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9%VS 66.98%﹙P0.05﹚,出血率、静脉炎症率、血栓形成率均减低(P0.05)结论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操作简便安全,实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新生儿动脉留置针采血与一次性采血针的采血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例,观察组采用留置针处采血针采血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选用四肢浅表静脉或头皮直接采血法),比较两组采血方法的采血效果。结果:两组采血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留置针处采血针采血法的采血效果较好,不仅可以保证血标本质量,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志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37-3038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管采血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各136例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管组和传统空针采血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标本质量和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浅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管采血法应用于婴幼儿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确保血标本质量,而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采血方法下血液样本溶血的发生率及减少溶血发生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提高血液采样的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该院行静脉采血的2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A组(真空采血法,86例)﹑B组(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采血法,87例)和C组(注射器连接静脉留置针采血法,87例).3组静脉采血均严格按照护理相关规程进行操作,样本采集到以后即刻送检.对比观察3组样本的溶血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发生溶血者有2例,其发生率2.33%,B组发生溶血有8例患者,其发生率为9.20%,C组发生溶血的患者有14例,其发生率为16.09%,A组溶血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以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的溶血发生率最低.采血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护理操作,能进一步降低溶血发生几率,提高血液样本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单通道1小时输液量、穿刺时间、留置针采血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救治多发性创伤患者,优先选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尽快进入有效循环,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住院糖尿病病人经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与国产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的效果比较。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元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糖尿病病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后其优点明显高于对照组,该方法可保护血管,减少因反复多次穿刺抽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同时有利于抢救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糖尿病病人用静脉留置针采血适用于需随时监测血糖情况,指导临床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与一次性采血针相比较,静脉留置针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急诊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患者的穿刺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然而我们发现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针芯全部拔出后采集血标本溶血率较高。为此,本文观察比较了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针芯拔出1/3~1/2后连接采血器采血的方法与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针芯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留置针局部加温对预防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手术患者1 20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留置针局部加温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堵管、溶血发生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率35.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血率7.2%,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3±13.4)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1.5±15.6)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针局部加温可预防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减少堵管及溶血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患者输液中的安全系数,减少对血管损伤及机体危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5号头皮针在手足口病患儿颈外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31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淤血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采血时间和采血后局部淤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与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相比,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减少穿刺点局部淤血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小儿采血方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潘传红 《中外医疗》2010,29(6):26-26,28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股静脉穿刺的采血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应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与传统注射器股静脉采血方法对比,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132例老年患者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2种静脉采血方法采血造成标本污染、血液凝固及血液污染患者和医护人员,受注射容器限制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采用真空采血针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比使用注射器采血成功率高,且省时省力,是一种良好的股静脉穿刺方法。结论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方法优于传统股静脉采血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局部加温对预防留置针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内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五官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局部加温,对比2组患者堵管及溶血发生率、 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堵管发生率及溶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加温有助于降低留置针血栓形成概率,减少溶血发生率,使留置时间得以延长,减轻因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小丽  张君红 《新疆医学》2012,42(7):118-119
急诊病人大多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接诊后为了便于抢救给药,需立即建立1~2条静脉通道,并且为了尽快辨明病因确诊,以便选取最佳抢救方案,常需要尽快采集血液标本做多项目的检查。我院急救中心门诊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1780例既要静脉输液又需静脉采血的急诊患者,应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先进行静脉穿刺采血,再利用此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无1例血液标本溶血、凝固致重新静脉采血和(或)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内血液凝固致输液不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