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起搏器的更换指征及术中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心脏某些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已在临床广范应用,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无其他替代方法。国内临床起搏器的置入工作起始于1972年,当时此项工作仅局限于少数几家医院,置入的数量极少。20年后,起搏器置入工作逐渐普及到基层医院,置入的数量逐年递增。较早置入起搏器的患者逐渐进入更换期,随着置入数量的增加,起搏器的更换者也会不断增多。起搏器更换虽较简单,但有些问题值得注意,现总结我们对400余例起搏器更换的体会,以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2.
临床起搏器及置入起搏器的安装在我国已经普遍开展,众所周知在安装置入式起搏器时应该对电极系统进行测试,但由于“起搏分析仪”的价值不菲,而在市、县的有些基层医院置入起搏器的安装病例数目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有些医院常常只是使用普遍的临时起搏器测试一下起搏阈值就进行置入起搏器安装。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接受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多。但起搏器置入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为了减少术后伤口出血、血肿、电极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要求,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术后常规沙袋压迫  相似文献   

4.
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随访,是起搏治疗的重要环节,是起搏器置入后治疗的延续。白求恩和平医院自1985年开展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以来,迄今共完成手术896例,心脏电生理检查室对患者进行了全程随访与管理,现将随访与管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因缓慢心律失常需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加,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一定范围内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置入起搏器后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心律失常或起搏器特殊功能,未及时治疗和调整起搏参数而引起心悸、胸闷等。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0岁以上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相似文献   

6.
83例起搏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 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长期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2015年于我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且超过24个月的70岁以上高龄病人60例,进行长期定期随访。采用心脏超声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比较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和单腔起搏器病人的心脏功能改变,同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随访结束后,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观察组与置入单腔起搏器的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结果示,随访结束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低于同期观察组(P0.05);对照组随访结束后LVEF、LVESV均显著低于置入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结束后一般状况、社会能力、情绪水平、舒适程度和SCL-90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电极移位各占起搏3.9% ,电极移位以心房电极移位为主。1992 年后在同一切口安放电极和起搏器的35 例中,无1 例发生感染。2 例起搏器术后心房纤颤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继续起搏治疗,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射频电流对起搏器和电极的损伤。结果 置入起搏器后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再行射频消融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自1958年以来,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permanent pacemaker, PPM)已成为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和症状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标准疗法。过去十几年中,全球起搏器置入率大幅上升,尤其是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先进成像技术发展,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相关长期并发症越来越多地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三尖瓣反流自首次起搏导线置入右心室后,近50年间不断有研究报道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置入起搏器病例逐年增加,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将给基层全科医师临床处置心脏疾病带来很多心电学诊断新问题,尤其是在起搏心电图上快速准确的识别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等临床问题时造成诸多困难。另外,起搏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使当今的起搏器功能变得非常复杂,临床应用的适应症越来越广,起搏器的随访与程控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越来普遍,因此对全科医师普及起搏心电图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实,电极相关的断裂、脱位等并发症达2.4%~5.5%,囊袋相关的感染及血肿发生率可达4.8%,血管穿刺导致的气胸及血肿发生率可达1%[1-2]。而起搏器置入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因老年人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电极及囊袋相关的并发症,我国起搏器置入量逐年增加,并发症也明显增加。于2013年置入全球首例无导线起搏器,2019年12月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应用后,我院置入首例Micra TP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并首次置入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置入术中、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的起搏电学参数,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再...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囊袋并发症非常规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的非常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6例起搏器囊袋并发症患分别采用三种非常规方法:①清创、消毒液处理后原位再置入;②清创、清毒液处理后同侧间隔或半间隔再造囊袋置入;③囊袋半开放置入囊袋式引流管引流,药物冲洗。结果均治愈。结论笔采用的三种方法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3例患者置人心脏起搏器后因强烈心理应激诱发焦虑、抑郁症状。其临床特点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运动性不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治疗后1例痊愈,1例好转,1例将起搏器取出后症状消失。提示置入起搏器术后随访时应注意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可采取药物、行为和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永久性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起搏器置入过程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7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临床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高龄心脏起搏器置入病人36例,根据置入不同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18例)和双腔起搏组(n=18例);选取同期无明显心脏疾病的高龄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F水平较置入前降低,LVEDV较置入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治疗后LVEF、LVEDV均低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组、双腔起搏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05);但两组间置入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临床应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  相似文献   

17.
报道 3例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后因强烈心理应激诱发焦虑、抑郁症状。其临床特点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运动性不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治疗后 1例痊愈 ,1例好转 ,1例将起搏器取出后症状消失。提示置入起搏器术后随访时应注意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 ,可采取药物、行为和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事,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9.
法国学者Yeim等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肌病、起搏器置入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120ms)、术后QRS波时限缩短,被认为是三个独立的临床CRT阳性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起搏模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将以心动过缓为主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98例,择期置入心房按需型起搏(AAI,31例)、心室按需型起搏(VVI,35例)、房室全能型起搏(DDD,126例)和房室全能型频率应答起搏(DDDR,106例)模式的起搏器。起搏器置入即刻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动态ECG、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298例患者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AAI和DDDR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提高(P<0.05);DDD和VVI模式下,起搏器置入后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评分较置入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可以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