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动态柱实验法和静态批式法研究了放射性锶在凝灰岩中的吸附和迁移。凝灰岩产自河北省,粒度为60—120目。用静态批式法测定的锶的吸附比 R_d 值为64 mL·g~(-1);动态柱实验法测得的阻滞因数 R_f 值为290,计算得到的 R_d 值为130 mL·g~(-1)。  相似文献   

2.
用批式实验法,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了15种国产矿物、工业产品在示踪的预平衡水或蒸馏水中对I~-和TcO_4~-离子的吸附比。结果表明,灰硒汞矿和杏壳活性炭对碘的吸附比为10~3mL·g~(-1)量级;锑赭石、杏壳活性炭和脆硫锑铅矿对锝的吸附比为10~4mL·g~(-1)量级。这些材料可被考虑用作回填材料的候选组分,以提高处置库阻滞碘、锝阴离子迁移的能力。试验材料在预平衡水中和去离子水中对碘、锝的吸附比的比较表明,尽管个别材料的两个吸附比相差5倍,但在多数情况下,相差仅在2倍左右。我们认为,使用示踪去离子水进行吸附材料的筛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用批式实验法,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了15种国产矿物、工业产品在示踪的预平衡水或蒸馏水中对I~-和TcO_4~-离子的吸附比。结果表明,灰硒汞矿和杏壳活性炭对碘的吸附比为10~3mL·g~(-1)量级;锑赭石、杏壳活性炭和脆硫锑铅矿对锝的吸附比为10~4mL·g~(-1)量级。这些材料可被考虑用作回填材料的候选组分,以提高处置库阻滞碘、锝阴离子迁移的能力。试验材料在预平衡水中和去离子水中对碘、锝的吸附比的比较表明,尽管个别材料的两个吸附比相差5倍,但在多数情况下,相差仅在2倍左右。我们认为,使用示踪去离子水进行吸附材料的筛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用批式法研究了低氧条件下~(125)I~-、~(125)IO_3~-(用~(125)I代替~(129)I)在黄铜矿、方铅矿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方铅矿对~(125)~-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比为88.48mL·g~(-1),黄铜矿对~(125)I~-的吸附能力很弱,K_d值为6.47mL·g~(-1)。低氧条件下,溶液初始pH值增大,~(125)I~-在方铅矿上的K_d值随之增大;混合  相似文献   

5.
用批式实验法研究99TcO-4在辉锑矿上的吸附行为,并用稀硫酸解吸法和酸性条件下的吸附法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氧与大气条件下,辉锑矿对花岗岩预平衡水中的TcO-4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酸性条件下,TcO-4在辉锑矿上几乎不吸附,但随着酸度的降低,吸附比增大。体系液相的pH、Eh条件对99TcO-4的吸附不产生决定性影响,稀硫酸难以将吸附在辉锑矿上的锝解吸下来,加入氧化剂可加快锝的解吸。吸附机理为氧化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6.
沈东 《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35(B05):110-117
用批式实验法研究^99TcO4^-在辉锑矿上的吸附行为,并用稀硫酸解吸法和酸性条件下的吸附法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氧与大气条件下,辉锑矿对花岗岩预平衡水中的TcO4^-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酸性条件下,TcO4^-在辉锑矿上几乎不吸附,但随着酸度的降低,吸附比增大。体系液相的pH、Eh条件对^99TcO4^-的吸附不产生决定性影响,稀硫酸难以将吸附在辉锑矿上的锝解吸下来,加入氧化剂可加快锝的解吸。吸附机理为氧化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7.
相山铀矿田牛头山地区多金属矿石矿物特征及成矿期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头山地区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处于北北西向河元背—小陂断裂与东西向戴坊—相山基底断陷带的交汇部位,在牛头山和河元背铀矿床深部已发现多金属矿化。通过光、薄片观察鉴定、电子探针及元素分析测试等方法,对多金属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硫化物主要有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根据成矿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和矿物穿插关系,认为该矿床的形成至少存在3期成矿作用:第1期为粒状石英-黄铁矿组合;第2期为石英-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毒砂-菱铁矿组合;第3期为方铅矿-辉银矿-黝锡矿-方解石组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测定地质样品和阳极泥中痕量金的方法,该法包括将金吸附在Amberlite XAD-16树脂上,洗脱后,再用FAAS法测定。同时,研究了HCl溶液中金氯络合物的吸附行为,在95%置信水平时,测得金的回收率为95.48±0.04%。对各种样品量的预富集程度在10~75倍范围内。金的检测限为0.046mg·L~(-1)。研究了XAD—16树脂对金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容量。发现吸附等温线为Langmuir型,树脂的吸附容量为0.55mmol·g~(-1)(108mg·g~(-1))。同时,估计了地质基体元素对吸附金的影响。用本法测定了阳极泥和参考标准矿石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9.
地质特种水泥对模拟含铀废液的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含铀废液这类具有放射性的特殊废液,本实验选用养护28 d、粒径为200-220μm的水泥颗粒作为吸附剂,通过改变吸附时间t以及pH值,获得地质特种水泥对含铀溶液的静态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地质特种水泥对不同浓度含铀溶液(20 mg·L~(-1)、30 mg·L~(-1)、40 mg·L~(-1))的静态吸附均在第1.5 d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q_e)分别达到40.257 mg·g~(-1)、60.423 mg·g~(-1)、80.386 mg·g~(-1),最终静态平衡吸附率高达99.95%;保持铀溶液浓度一定(30 mg·L~(-1)),改变吸附体系的pH值(5、7、9),地质特种水泥对U(Ⅵ)的吸附率均可达到99.50%,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定的环境条件下,地质特种水泥对U(Ⅵ)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且其吸附效果基本不受含铀溶液浓度和pH值的影响。同时,静态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地质特种水泥静态吸附铀的全过程(t=0-41 d),其相关系数R~2高达99.99%,表明地质特种水泥对U(Ⅵ)的吸附机理为:吸附速率按照与吸附驱动力(q_e-q_t)的平方呈正比关系进行演变。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吸附实验中的分配系数通常用于模拟环境中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但是有人提出,天然条件下的野外测量(现场分配系数)可能提供比实验室实验更准确的“真实分配系数。”本文利用北澳Koongarra铀矿床的数据评价了野外和实验室铀吸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已在该矿床获得大量的实验室吸附铀测量数据和现场分配系数数据。只有根据“可萃取”的铀(而不是固相总铀)和真溶解态的铀(即除去了颗粒)计算野外分配系数时,才能进行正确的对比。在本次研究中,可萃取的铀用化学萃取法估算,其结果用同位素交换技术检验。在实验室吸附实验中,当pH值和CO_2分压与野外的相应值近似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野外和实验室数据的一致性。在这些条件下,Koongarra矿床上测得的实验室铀吸附率(R_d)和野外分配值P_(acc)的范围大约在1×10~3~2×10~4ml·g~(-1)之间。但是,Koongarra地区固相和地下水相的铀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当在此地建立核素迁移模型时,这种变化必须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甲壳胺-丙烯酸钠超强吸水剂的辐射法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步探讨了辐射法制备甲壳胺 -丙烯酸钠体系吸水剂的原料配比、剂量、剂量率、交联剂含量等多种影响因素 ,并对吸水剂的吸水性、保水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该树脂可吸蒸馏水约 4 0 0mL·g- 1,自来水约 15 0mL·g- 1,0 .9%NaCl约 5 0mL·g- 1;吸液速率较快 ;压力下保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99Tc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在高放废物处置中,~(99)Tc是长半衰期的裂变产物(T_(1/2)=2.12×10~5a),多以阴离子TcO_4~-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已经证明,一般地质介质及回填材料对锝的吸附很差,因此,研究对锝有较高吸附性的材料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人工材料活性炭对锝的吸附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锝有较高的吸附性,特别是椰壳活性炭对锝的吸附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金矿床以具有仅限于某一类金矿床的典型矿物组合(金-黄铁矿-毒砂,金-多金属-硫化物;金-碲化物;金-辉锑矿;金-辰砂)之一为特征。特定的矿物组合主要受沉淀环境的pH值和温度变化的控制。具有前3种矿物组合的金矿床起源于与花岗岩类或岩浆体系有关的流体,具有后2种矿物组合的金矿床起源于壳下非岩浆流体。  相似文献   

14.
碘在银丝上的吸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碘在银丝上的吸附是125Ⅰ种子源制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碘在经特殊处理的银丝上的吸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卤化剂类型、卤化时间、吸附时间、pH值、离子浓度、载体量等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初步确定了碘在银丝上的吸附工艺。银丝的酸化:将银丝放入冷的4 mol/L HNO3溶液中,置于振荡器上酸化20 min;银丝的卤化:选择2 mol/L NaClO3作为卤化剂,卤化时间3 h左右;碘在银丝上的吸附工艺:室温、pH≈3、吸附时间30 min、载体量27.5μg,根据对源芯活度的要求来选择吸附液初始活度。  相似文献   

15.
埃欧西察(Elshitsa)以火山岩为主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在保加利亚斯瑞德纳山(Sredna Gora)成矿带的中部。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化被认为是发生在晚白垩世岛弧火山-深成作用和热液作用的产物。主要含金矿物除了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之外,在块状硫化物透镜体和细脉带中还有少量的砷黝铜矿、碲黝铜矿、含Se硫铜铅铋矿、自然银和斑铜矿期的金矿代。在黄铁矿和铜-黄铁矿矿化阶段沉淀的6个矿物的共生组合均含金,通常金的品位小于1×10~(-6)。自然金和银金矿在硫化物中以圆形包裹体和粒间微粒形式产出。早期块状黄铁矿中的金呈超显微状态(<0.1μm)和胶体状态,在温度为250~160℃范围内,黄铁矿的变形和重结晶作用导致Au和Ag迁移到裂隙和硫化物矿物的颗粒之间,结果,自然金和银金矿的粒度变大,从早期的胶黄铁矿中的超显微颗粒(<0.1μm)增大到晚期的金-硫化物组合中的显微颗粒(0.1~100μm)和肉眼可见的颗粒(>100μm)。在41个独立研究的颗粒中,银金矿的成色变化在780‰~992‰之间,平均为895‰。自然银与斑铜矿伴生,Cu、Te、Sb和Be为金和银金矿中最常见的微量元素。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是最重要的Au-Ag载体矿物组合。提出了硫化物变形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性状模式,包括从早期到晚期硫化矿物组合中金粒度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射线照相和岩相照相技术联合图象法研究了锕系元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在岩石和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直接观察到不同矿物和化学成份对核素的吸附。应用这个方法,研究了^239Pu、^241Am在花岗岩上的吸附,^90Tc在辉锑矿、锑赭石和脆硫锑铅矿上的吸附以及^125I在灰硒汞矿上的吸附,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测定环境和食品中~(227)Ac的分析方法。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10~(-5)Ci·g~(-1)(l~(-1)),可以检测本底水平的样品。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现阶段有大量的退役核石墨需要处理,~3H和~(14)C为其中含量最多、需重点去污核素。对于~(14)C来说,低温(不高于700°C)低氧环境下的热处理能比较有选择性地去除核石墨中的~(14)C。基于氚是氢的同位素、与氢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产地的核石墨中氢在350oC的吸附以及400~700oC的解吸行为,探究核石墨中氚的去污工艺。实验发现:三种核石墨的氢吸附量不同,解吸规律大致相同,解吸量随时间的变化上有差异。国产核石墨NG-CT-10、日本核石墨IG-110以及德国核石墨NBG-18的氢总吸附量分别为6.7×10-3 mL·g-1、9.30×10~(-3) mL·g~(-1)以及9.12×10~(-30 mL·g~(-1),其中化学吸附量分别为3.2×10~(-3) mL·g~(-1)、3.0×10~(-3) mL·g~(-1)和0.92×10~(-3) mL·g~(-1)。石墨对氢吸附量上的差异可能来源于三种核石墨的不同制备工艺和物理性质上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自于平均孔径、比表面积、成型工艺以及焦粒粒径上的区别;NG-CT-10有效吸附量所占比最高,表明NG-CT-10有较大量的氚吸附量。400~700oC的核石墨氢解吸实验表明:三种石墨中的氢主要是从700oC开始有效解吸,但各自相对于总吸附量的解吸量有明显区别,NG-CT-10、IG-110和NBG-18在700°C时的解吸量分别为7%、13.5%和70%。由此可得,NBG-18中的氚最易被解吸出来。根据氢在石墨中的吸附模型,700oC解吸出来的氢应该位于石墨晶粒边缘。为了解吸剩余氚,同时不影响~(14)C的有效去除,不提高热处理温度,可能需要改变解吸时的载气组分。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应用批式法对放射性铯锶在八种岩石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这些岩石对铯、锶的吸附比R_d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对以R_d描述的岩石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岩石对锶的吸附能力都较差。岩石对铯的吸附能力之间的差别较大,其中四川的页岩,河北的玄武岩和北京的页岩吸附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20.
海水中含铀总量约为4×10~9t,但其浓度极低,仅为3×10~(12)。 海水采铀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铀吸附剂。现在已研制出了多种类型吸附剂,其中性能最好的是偕胺肟型吸附剂。它主要由偕胺肟基和亚氨二肟基组合,其主要特点是:(1)合成非常简单;(2)对铀的选择性吸附率高,其平衡吸附铀容量可达到30mg·g~(-1),是其他类型吸附剂无可比拟的;(3)易解吸。用0.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