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6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出版平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进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1篇,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912例,其中有明确肝硬化分期代偿期1780例,失代偿期2942例。中医证型不含兼夹证前5位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58.23%;含兼夹证前5位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72.49%;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累积频率为75.53%,病性证素以湿、气滞、气虚、热、血瘀为主,累积频率为86.85%。代偿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失代偿期复合证8种、复杂证19种,较代偿期复合证3种、复杂证7种明显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瘀热互结,随病情进展,证型、证素构成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3.
王国鑫  倪约翰 《新中医》2021,53(12):50-5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水湿内阻型、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6种中医证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脾静脉、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程度及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结果: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轻度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显著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侧支循环程度主要表现为1度,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血瘀阻络型患者侧支循环程度3度数量增加较为显著,与湿热内蕴型、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明确各种中医证型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血清IL-17、TNF-α水平。方法选择68例皮肌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组,热毒炽盛证20例,湿热蕴结证14例,寒湿痹阻证12例,脾肾两虚证12例,肝肾阴虚证10例,并选择6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证型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TNF-α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热毒炽盛组、湿热蕴结组、寒湿痹阻组患者血清IL-17升高(P0.01),各证型组TNF-α升高(P0.01,P0.05)。与热毒炽盛组比较,寒湿痹阻组、脾肾两虚组、肝肾阴虚组患者IL-17降低(P0.01),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组患者TNF-α降低(P0.01)。与湿热蕴结组比较,寒湿痹阻、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组患者IL-17降低(P0.01),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组患者TNF-α降低(P0.01)。与寒湿痹阻组比较,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组患者IL-17、TNF-α降低(P0.01,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皮肌炎患者血清IL-17、TNF-α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3 例A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证型不同分肝气郁结证组39 例、湿热蕴结证组54 例、瘀血阻络证组28 例、肝肾阴虚 证组27 例和脾肾阳虚证组15 例,比较各组肝功能特征和Child-Turcotte-Pugh(CTP) 分级。结果:AC 中医证 型分布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 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 和CTP 分级在各证 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蕴结证组ALT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肝肾阴虚 证组,且AST 高于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且GGT 高于其他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气郁结证组Alb 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CHE 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PT 较湿热蕴结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组的TBil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且TBA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TP 分级存在相关性,其证型演变与CTP 分级递增一致,且湿热蕴 结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鼓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常见症状、体征及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1604篇文献中提取鼓胀病的症状、体征及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证候分布规律。结果:鼓胀病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19个,其中最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腹大胀满、尿少、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腹水、脾脏肿大及肝病面容等7个。鼓胀病常见证候类型共有8个,其中居前六位的证型依次为: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结论:腹大胀满、尿少、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腹水、脾脏肿大及肝病面容等是鼓胀病最常见的7个症状或体征。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是鼓胀病最常见的6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8.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9.
田子鹤  远方 《中医药导报》2019,25(23):37-39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的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为CGN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18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CGN相关文献,采用Excel2016、SPSS 19.0等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统计收录文献中CGN的证型、证素及证素组合出现的频数和构成比,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220篇,病例总数20,408例。CGN的辨证分型共出现36种,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CGN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失代偿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GN的中医证素共19个,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湿热、血瘀为主,病位证素与肾、脾最为相关,其中CGN失代偿期肝的构成比明显增高。其证素组合以单证素和两证素为主,气虚+血瘀为频率最高的虚实夹杂证候。结论:CGN临床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最为常见,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失代偿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GN以气虚、阴虚为本,以湿热、血瘀为标;病位以脾、肾为主,失代偿期与肝的相关性增加。临床上虚实夹杂证候以气虚+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10.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52(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主要目的]分析肝硬化代偿期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南通市中医院肝病科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肝硬化门诊及住院患者病历。对照组来自于同期南通市中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临床观察,资料完整。2研究对象: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共六型。3评价指标:年龄、性别、HA、PCⅢ、LN、中医证型。排除1合并与肝外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2半年内未接受过抗肝纤维化或抗病毒治疗。3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代谢、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共69例门诊及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编制肝炎后肝硬化临床信息调查表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病因、四诊结果、生物学指标(肝功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蛋白)。患者入院或首次门诊即问卷调查。症状选项由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自行填写;体征、舌苔、脉象由研究人员记录;结合传统诊断分析,辨证分型。采用SPSS22.0软件包统计分析。连续性定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SNK检验组间两两比较;分类资料计数和构成比描述,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中医各证型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A、PCⅢ、LN三项指标均在肝气郁结证中最低,在瘀血阻络证中最高,在其他证型间升高规律如下:HA为肝气郁结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盛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PCⅢ为肝气郁结组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LN为肝气郁结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盛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瘀血阻络组。各证型间差异较明显。肝气郁结肝纤维化程度较轻,瘀血阻络肝纤维化程度重,随着病情的发展,证型逐渐向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转化,最终发展为瘀血阻络。提示瘀血与肝纤维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瘀血可能为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未来展望]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肝纤维化的进程,为临床治疗早期肝硬化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6个证型,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炎肝硬化各证型之间TIMP-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炎肝硬化各不同证型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IMP-1的值在各证型的变化由高到低依次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HA、PC-III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HA、PC-III、LN、IV-C均较湿热内蕴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C级较多出现在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中,较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可作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变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4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变的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湿热内蕴证相比,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要明显更宽,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气郁结证相比,血瘀证门静脉血流量和血流流速都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患者以A级为主;而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以B级为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以C级为主。结论:门脉高压时门静脉血流的方向、流量和流速能够被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脏损害程度也可以基于肝功能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2020,(1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辨证分型治疗肝硬化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用中医辨证分型对肝硬化不同证型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辨证分型方法治疗肝硬化36例,其中气滞湿阻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蕴结型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脾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以六味地黄丸加减.结果:气滞湿阻型2例,显效2例;湿热蕴结型3例,显效3例;脾肾阳虚型11例,显效8例,有效3例;肝肾阴虚型2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总显效率达75%,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16.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整理归纳肝病传脾的证型有肝蕴湿热犯脾、肝郁湿阻乘脾、肝旺气滞耗脾、肝火灼津伤脾、肝血瘀结阻脾、肝阴亏损及脾、肝之寒湿困脾、肝滞痰凝呆脾等。而应对各证型的综合性治法有醒脾和胃清肝邪、扶脾化湿疏肝气、健脾益气抑肝木、资脾润燥降肝火、护脾和络祛肝瘀、滋脾养阴柔肝体、温脾散寒利肝湿、运脾化痰消肝积等八种,并附病案说明。  相似文献   

17.
胡志军  丁辉  汪晓军 《河南中医》2012,32(3):303-304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与ALT、AST、HCV-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T与中医证型关系为: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AST水平与中医证型关系为: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HCV-RNA水平呈一定规律性,即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病毒定量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侧符合诊断标准的3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指标的水平及208例患者肝组织病理,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瘀血阻络组HA、PCⅢ、LN、Ⅳ-C、TGF-β1高于其它各型(P<0.01);肝郁脾虚型HA、PCⅢ、LN、Ⅳ-C、TGF-β1、TNF-α高于正常水平(P<0.01或P<0.05),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1);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TNFα、TGF-β1高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P<0.01),而湿热中阻组TNF-α高于瘀血阻络组(P<0.01);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型S1~S2级G1~G2期较多,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S3级G2~G3期较多,瘀血阻络型以S3~S4级G3~G4期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HA、PCⅢ、LN、Ⅳ-C、TGF-β1、TNF-α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484例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疸病患者证候变化。发现慢乙肝到乙型慢重肝黄疸病病情进展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证结合、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并结合描述性统计,根据证候及其出现的频率变化,研究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慢重肝黄疽病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随着病情进展,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出现几率降低。而血瘀证、肝血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困证、气虚血瘀证、水饮内停、肝胆热毒炽盛证等13个证候出现几率明显升高,且大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病情进展,正气耗损、瘀血、水饮、邪毒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