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环已二醇发生频哪醇重排反应中,1,1-二甲基环乙二醇的顺、反异构体在相同条件下生成不同产物是由立体电子效应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环己二醇发生频哪醇重排反应中,1,2-二甲基环已二醇的顺、反异构体在相同条件下生成不同产物是由立体电子效应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报导了制备无水全氟辛基磺酸(POSA)的一种新方法,并报导了制备POSA催化环已醇、叔丁醇、仲丁醇、异丁醇、苄醇与带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F-C烷基化反应.多数反应得到50%左右收率的一取代产物.叔丁醇、仲丁醇、异丁醇三者的反应都得到叔丁化基产物,表明亲电进攻发生在碳正离子形成并重排为稳定的叔碳离子之后.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后处理容易、不消耗其它溶剂、催化剂可循环使用或再生回收.  相似文献   

4.
利用Y分子筛催化生物2,3-丁二醇(BDO)脱水制丁酮(MEK),为丁酮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替代工艺。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优化了NaY分子筛上脱水反应参数如BDO质量分数、温度、N2及液体流速等,并考察了优化条件下HY、NaY的反应性能。结合热力学分析及NH3-TPD表征揭示了温度、酸特性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活性影响最为显著,473.15 K下,HY上BDO转化率为97.4%,MEK选择性可达73.6%,但NaY则无活性。HY同等条件下亦呈现高于NaY的异丁醛选择性。酸分析表明该差异归结于HY表面较多强酸及中强酸量。  相似文献   

5.
用UHFAM1 方法研究了1羧基3氧代5甲酸乙酯环戊烯正离子裂解反应的反应过程,证实该反应物可经过一个H 重排的五元环过渡态产生.[M—ROH]+ ·失醇反应的能量位垒仅有12.00kJ/mol,故失醇反应容易进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机械混合法,利用ZrO2和WOx/ZrO2对Pt/HY分子筛进行了改性,考察了改性催化剂Pt/Zr—HY和Pt/WZr—HY上的正庚烷临氢异构化反应性能,探讨了改性催化剂影响催化反应活性和异构化选择性的原因。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t/HY催化剂,在反应活性下降的同时,异构化选择性显著提高,且异构化产物向裂解产物的转化温度明显提高,其中Pt/WZr—HY催化剂的这一效果尤为显著。但改性并不改变反应历程。同时改性也使:HY的酸量明显减少,酸强度改变,造成转化率减少及异构化选择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叙述了由立体电子效应控制的频哪醇重排反应。指出在频哪醇重排反应中,离去基团和迁移基团总是处在反式共平面位置,而迁移基团与它所在碳上的羟基氧上一对孤电子也处于反式共平面位置。在这对孤电子的立体电子效应作用下,促使重排基团带着一对电子从离去基团的反位上进行1,2——位移。  相似文献   

8.
太文报导了由2,3-二甲基丁二醇2,3、四苯代乙二醇和1,1′-联环己基二醇在Fe_2(SO_4)_3·xH_2O催化下,得到了重排产物,后者生成了酮和烯,并以烯烃为主。  相似文献   

9.
频哪醇重排反应过渡态的量子化学参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利平  刘浩  屈凌波 《河南科学》2005,23(3):344-348
运用Gaussian98量子化学程序,采用STO-3G基组,对频哪醇重排反应进行从头计算研究,得到了重排过渡态的系列量子化学参数,证实了本重排反应是在质子的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缺电子中心的碳正离子同时发生1,2-移位,生成稳定的频哪酮分子,反应中间态为正离子桥式三元环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三氧化铬的乙酸水溶液对诺卜醇乙酸酯进行了反应,反应的主要产物为质子酸作用下原料发生重排使四员环开裂并进一步水合生成的4—(1—甲基—1—羟基乙基)—1—环己烯—1—乙醇乙酸酯及该酯水解所生成的醇.对反应的其他产物进行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并对所得图谱进行解析后,确认了6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是原料中的双键发生环氧化及进一步氧化桥头叔氢所生成的化合物,未发现双键断裂生成的四员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异丙苯歧化反应中催化剂酸性和孔结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分子筛催化剂和层状催化剂上的异丙苯歧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酸性和孔结构共同决定异丙苯歧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其中,Hβ活性高于HY归因于Hβ酸性高于HY.而与Hβ和HY相比,HZSM-5酸性最强,孔径最小,反应的择形性使其反应历程不同于Hβ和HY,活性和歧化选择性均较Hβ和HY低.MCM-41和层状催化剂α-磷酸锆(α-ZrP)、混合金属氧化物柱撑α-磷酸锆(α-ZrP/Al-Cr)、四水硫酸锆(Zr(SO4)2*4H2O)和层状表面相锆基固体酸催化剂(Zr(SO4)2*4H2O/SiO2)因较Hβ、HY和HZSM-5弱酸性而均表现出较低的异丙苯歧化反应活性.同时,二异丙苯的形成是高度择形的,催化剂孔道越大,间位与对位二异丙苯的摩尔比越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液相压力微型反应系统,在150℃,重量空速40h~(-1)的条件下,用新鲜的和三种再生的HY型分子筛催化剂进行十二烯-苯烷基化反应。通过比较可知,按着苯抽提、氮气吹扫、烧焦的顺序,分三个阶段进行催化剂再生,所得的再生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得到更充分的恢复。研究还表明,HY催化剂经过烷基化反应和再生操作,分子筛晶体的形状、大小和晶体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催化剂强酸中心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顺式和反式蒎烷-2,3-二醇的制备,研究了它们在酸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并得到了一个从2-羟基蒎-3-酮高产率地制备顺式蒎烷-2,3-二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乙二胺改性对Silicalite-1分子筛催化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处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位的作用效果。通过表征和催化反应评价发现:乙二胺改性能够保持Silicalite-1原有的分子筛结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减弱末端硅羟基并促进具有重排活性的硅羟基窝的形成,改性后分子筛的催化稳定性和产物选择性后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
张景川 《甘肃科技》2013,29(3):29-31
以酸活化后的NaY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杂多酸钴盐催化剂(记为CoHPA/NaY),并将其应用到乙苯氧化合成苯乙酮的反应中。建立了乙苯-CoHPA/NaY-冰乙酸-双氧水(H2O2)非均相催化氧化体系,并考察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乙苯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CoHPA/NaY进行的催化反应中,苯乙酮是主要的生成产物。当乙酸为溶剂,催化剂的用量为0.3g,10mL双氧水(H2O2在溶液中体积含量为50%),在80℃反应1h,得到甲苯转化率为76.4%,苯甲醛的选择性达到83.0%。且催化剂便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在ESR-GC-Computer联机的动态装置下,用固定床微型石英催化反应器,研究不同硅含量SAPO-5(22),SAPO-5(19),SAPO-5(5)及AlPO4-5和HY分子筛对异丙苯裂化反应的催化活性、ESR幅值特征.并测定催化剂的积炭量.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ESR幅值及积炭量大小之排序一致,均为HY》SAPO-5(22)>SAPO-5(19)>SAPO-5(5)》AlPO4-5.在SAPO-5和AlPO4-5催化剂上,异丙苯反应前后吸附吡啶的IR谱证实,异丙苯在SAPO-5催化剂上的裂化反应是在B酸中心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用载铂HY沸石作催化剂进行了间二甲苯异构化反应,与未载铂的HY沸石比较、其对二甲苯的选择性有明显提高.经NH_3 TPD法证实载铂后总酸度、酸强度降低,说明载铂HY的酸性和择形度有利于对二甲苯的生成,研究了该反应的脉冲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以NaY分子筛为载体 ,利用其晶胞直径约为 1.2~ 1.3nm的八面沸石超笼结构 ,通过邻苯二甲腈的四聚反应将酞菁钴在Co2 交换的NaY分子筛超笼里进行了原位合成 ,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可见光谱分析、比表面积分析和热分析技术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并对CoNaY分子筛中酞菁钴的原位合成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的催化剂与纯酞菁钴有相似的紫外和红外吸收谱峰 ,这表明分子筛超笼中确实生成了酞菁钴。差热分析结果表明 ,超笼中生成的酞菁钴比纯化合物热稳定性好。提出了在分子筛超笼中合成酞菁钴的碱催化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HCl为Cl源经催化氧化,制备不同组成的HCl和Cl_2等的混合气体。考察在分子筛催化下混合气体中Cl_2浓度对苯氯化反应速率和Cl_2利用率的影响。比较不同氢型分子筛HY、HZSM-5、Hβ和稀土改性Y型分子筛(REY)的孔道结构、酸性对苯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BET、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吡啶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Py-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混合气体中Cl_2浓度对苯氯化反应影响很小,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及其酸种类是影响苯转化率的关键因素;Hβ分子筛由于其具有三维特殊孔道、合适的酸强度和较多的Lewis酸(L酸)酸量,其催化活性明显优于HY、HZSM-5分子筛;REY分子筛含L酸最多,催化活性最高。当Cl_2质量分数为15%,反应3 h时,在REY分子筛催化下,氯化苯的平均生成速率为8.4 g/(g·h)。  相似文献   

20.
从成熟的植物栀子果实中提取分离得到藏花素(1),采用半合成法制得藏红花酸二乙酯(2).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醇水混合体系中藏花素在紫外光照和自然光照下褪色的动力学反应,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研究了藏花素褪色过程中的自由基种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藏红花酸二乙酯的褪色产物进行了结构推断.结果表明:藏花素的褪色反应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随醇/水混合体系中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且紫外光照下比自然光照下减小的更快;单线态氧和超氧阴离子参与了藏花素的褪色反应.其褪色原因主要是共轭双键被氧化加成和酯键水解光催化重排所致.最后,提出了藏花素褪色反应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