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胶辊胶圈在纺纱各工序的选型、应用及发展。从纺纱品种、纤维特性、纺纱工艺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合理选择胶辊胶圈硬度、弹性的要素及胶辊胶圈合理搭配使用的方法。针对纺纱过程中胶辊胶圈出现纤维缠绕、表面中凹、须条牵伸不开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指出:胶辊胶圈作为重要的牵伸器材,要充分发挥其在纺纱中的作用,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加适应不同纺纱品种的胶辊胶圈。认为:通过工艺的创新、新材料的应用、专件器材的智能制造,可提升胶辊胶圈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动胶辊、胶圈制造技术持续发展,从配方设计、制造设备和工艺、结构设计、硬度和弹性设计方面阐述胶辊、胶圈技术发展历程;分析胶辊、胶圈应用现状,着重分析新型功能性胶辊、胶圈产品的性能及应用效果,结合研发与应用提出功能性牵伸器材的设计原理与性能提升方向。指出:掌握胶辊、胶圈发展脉络、设计原理及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助于其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性能的持续提升;制造企业应将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在配方设计、产品结构、工艺技术以及制造设备方面不断深挖以提高产品质量;使用企业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客户质量要求选好用好胶辊、胶圈,与制造企业做好供需对接,共同推动胶辊、胶圈研发与应用的同步性、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举例说明纺纱应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胶辊、胶圈的纺纱性能应遵循牵伸原理,其应用技术应符合棉纺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纺纱工艺配置现状以及胶辊、胶圈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纺纱握持力与牵伸力同步发展,胶辊、胶圈应用技术与棉纺工程技术同步发展,胶辊与胶圈同步发展的理念。指出胶辊应向高弹性、低硬度、重加压、高耐磨、表面不处理、铝衬管方向发展,胶圈应向高耐磨、高润滑、高抗屈挠、高弹性、低硬度、低表面粗糙度方向发展,并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做好进口棉纺设备胶辊胶圈的国产化配套及胶辊胶圈的管理工作,对胶辊胶圈使用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国产胶辊性能提高,可替代进口胶辊与进口纺纱设备配套使用;国产胶圈在耐老化性、耐磨性、高速适应性方面与进口胶圈存在一定差距,使用中更换周期要适当缩短;生产中要严格选用纺纱性能好的胶辊胶圈,重视相关牵伸元件及工艺的系统配合,合理配套使用;要加大力度对胶辊间国产磨砺设备进行改造,提高磨砺精度;胶辊间应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从严要求,提高制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倪士敏 《纺织器材》2013,40(3):44-51
阐述棉纺牵伸胶辊、胶圈的应用技术和牵伸原理,重点探讨了胶辊、胶圈的牵伸工艺特性及其合理配置、胶辊制作、周期管理、质量管理、使用管理、产品缺陷与其机械波分析、纺纱环境和挡车工操作水平对纺纱性能的影响,提出胶辊、胶圈有关机件的质量要求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细纱机牵伸装置用部件的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前景趋势,对四胶圈牵伸装置,前后区压力棒牵伸,胶圈上、下销改进,胶圈使用,前胶辊前移量的改变等细纱机牵伸部件创新的机理及应用进行了论述,指出纺纱牵伸部件虽小,作用巨大,对提高纱线质量、加大牵伸影响深远.说明后区牵伸压力棒、胶圈上销、下销改造等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其它新型牵伸部件的创新应用必须充分了解其作用机理,并与工艺优选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前纺设备重定量、高速度技术状态分析和牵伸工艺理论分析,提出三个同步发展概念,即胶辊、胶圈技术与棉纺工程技术、握持力与牵伸力、胶辊与胶圈同步发展。胶辊应具有高弹性、低硬度、高耐磨、表面不处理特性,胶圈应具有高耐磨、高抗屈、高弹性、低硬度、表面低粗糙度,胶辊、胶圈均应具有良好的长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发挥胶辊胶圈在纺纱中的作用,针对实际使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分析论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应根据产品档次及用途正确选用胶辊硬度与前后胶辊直径,合理搭配使用上下胶圈,注意解决好胶辊缠绕、牵伸不开、胶圈中凹、夹下胶圈、后牵伸区须条打弯等问题,严格遵循胶辊制作工艺规程,认真做好胶辊轴承选用、胶辊磨砺及涂料涂覆工艺等各项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胶辊胶圈的作用,促进成纱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延长胶辊、胶圈等纺纱牵伸器材的使用寿命,提高集聚赛络纺色纺纱质量,介绍集聚赛络纺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基于无动程集聚赛络纺对牵伸器材及牵伸区状态要求高,且色纺纤维易缠绕胶辊、胶圈等问题,结合色纺产品特征阐述胶辊的选型、改善抗绕性及工艺配置,分析胶辊、胶圈、网格圈的维护保养周期及使用中易发生的问题。指出: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使用好牵伸器材的前提,应结合色纺纱生产特点,掌握常见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才能合理地使用胶辊、胶圈,稳定提高集聚赛络纺色纺纱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魏俊虎 《纺织器材》2016,(Z1):29-34
为提高成纱质量,介绍了橡胶的分类及其不同的特性,探讨了胶辊、胶圈的制造工艺流程及配方设计,重点分析胶辊的胶料分散度、表面粗糙度、表面处理等关键制造工序的控制及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并提出需重新认识的几个传统观念.指出:胶辊胶料分散度、表面粗糙度、磨砺参数及涂料配比等的优选及控制,研究探讨胶辊、胶圈的应用及制造、表面处理方式与成纱质量指标的关系,对平衡握持力和牵伸力,提高成纱质量水平有积极作用;在纺纱品种、工艺及纺纱型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胶辊制造企业应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研发和创新,才能使胶辊达到最佳的效果,为纺企提供一流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生产实践,分析说明胶辊、胶圈的表面处理在纺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介绍了在高温、高湿无空调的生产条件下纺纯棉细号纱、涤棉混纺纱时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各工序应用胶辊、胶圈的具体要求及应采取的措施;指出加强处理胶辊表面用涂料的研究,是解决和防止纺纱缠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晶  沈瑜 《纺织器材》2007,34(B04):6-8
针对胶辊、胶圈是细纱机牵伸机构的重要器材,其对牵伸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这一问题,全面阐述了细纱胶辊、胶圈的作用及结构特点,探讨了胶辊、胶圈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标准化与成纱质量的关系,并提出提高成纱质量的应对措施。同时指出高抗缠绕性、高耐磨性、高回弹性、低滑移率、抗重压、高适纺性是胶辊、胶圈的发展方向,新品推广应与严细管理、维护保养、新工艺匹配相结合,并及时将自主创新产品转换为标准,以满足市场对成纱质量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加压为100N/双锭在高效工艺纺纱的探索为主线,提出了"轻加压、柔控制"的工艺思想,分析其对与之配套的胶圈、胶辊的要求;通过纺纱实践,说明了加压为100N/双锭纺纱在高效工艺运行具有可行性。指出:上、下胶圈的运行稳定性和同步性以及低硬度高弹性胶辊的应用是纺纱成功的关键,纺纱牵伸理论应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轻加压、柔控制思想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孙宏维 《纺织器材》2006,33(6):19-21
针对目前纺纱用胶圈原材料采用机械高温接枝共混工艺存在的产品质量波动较大,胶圈可靠性相对较差的现状,详细介绍了采用丁腈橡胶/聚氯乙烯(NBR/PVC)共沉胶为主体材料,优化加工工艺后的A-031新型纺纱胶圈配方设计,可用于纺纯绵、化纤或混纺,而且具有缩短制造工时、稳定产品质量、适纺性强、耐磨性强等特点,为纺纱厂胶圈配置提供了优选空间,也为NBR/PVC共沉胶在国产纺纱胶圈的应用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成纱质量,延长胶辊使用寿命,着重分析在胶辊胶圈选型、理论认识和应用方法的诸多误区,并结合生产实践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指出:胶辊选型相当重要,是应用好胶辊的前提;提高胶辊理论认识水平才能适应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器材的快速发展;实际应用中应重点做好工艺配套、正确处理绕花及起槽问题,注重保养并制订合理保养周期。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丁腈橡胶的微观结构和主要成分,说明其分子链结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分布、空间构型和几何构型等微观结构不同,对丁腈胶辊、胶圈纺纱性能的影响不同;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丁腈橡胶,其主要成分丙烯腈含量高低直接影响丁腈橡胶的硬度、弹性、强度及耐磨、抗静电、耐油、耐寒等纺纱性能。指出应根据使用条件不同,选用适当的配合剂和并用剂,提高丁腈橡胶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能,以研制出能纺好纱的胶管、胶圈。  相似文献   

17.
就细纱上销、胶圈、胶辊与集合器等关键牵伸器材以及加压牵伸型式、粗纱捻系数与细纱后区牵伸倍数等工艺配置对成纱细节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将宽面钳口尼龙上销与新型下销进行配置,采用适当的胶圈张力、较小的钳口隔距、使用集合器、加大粗纱捻系数、减少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并采用适宜的胶辊表面粗糙度,对控制成纱细节有利.  相似文献   

18.
余桂林 《纺织器材》2007,34(4):40-46,51
阐述了胶辊结构、硬度与成纱条干、强力的关系,胶辊硬度与摩擦因数、钳口线宽度的关系;胶辊直径、套差与成纱质量的关系;分析了低硬度胶辊改善成纱条干的机理,指出胶辊制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及纺纱工艺配置.胶圈应用中应重视表面粗糙度、摩擦因数、内周长尺寸及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分析了胶圈配置的原则,并对表面处理胶辊的作用机理作了分析,对化工涂料配比原则、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