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室复极离散度测定方法的可靠性.方法对1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用左、右心室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标测、腔内单极电图(UECG)和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ECG)3种方法研究心室复极离散度.结果UECG测值(UQ-Td,33±7ms)大于MAP测值(RTd,27±6ms,P<0.01),而小于体表心电图测值(Q-Td,38±7m,P<0.01),即Q-Td>UQ-Td>R-Td,但UQ-Td与R-Td、UQ-Td与Q-Td、R-Td与Q-Td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0.75、0.87,0.78,P均<0.01).结论体表心电图Q-Td可以代表心室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2.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3.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综合征;1936年Shipley及Haellaran首先注意到接受心电图检查的部分人ST段有特征性抬高,而临床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主要表现为ST段自J点处抬高,运动可使ST段回降至基线,目前认为是部分心室肌提前复极,由于复极不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心电图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但是对于T波形成的基础心脏电生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随着心室肌M细胞的发现,部分学者应用心室组织块记录心室心内膜、心外膜和M细胞之间的跨壁复极离散,并与同步记录的模拟心电图T波相对应,认为T波主要是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所形成。但是,与心室组织块相比,在体情况下全心室相对长的心室激动时间、较快的心室率、电耦联以及电张力等都可能造成跨壁离散的减少,而且一系列在体标测心室复极的研究均未能记录到与T波一致的显著的跨壁复极离散。相反,心室整体的三维复极离散显示与T波相符。心室跨壁离散与整体离散在T波形成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一种新型心电图仪用无创体表方法—精准心电图测量心电图P-R段对应出现的各小波间期值。方法对397例健康人群体检,作精准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同步记录进行对比,并测量各小波间期。结果P-A间期(31.42±10.69)ms;A-H间期(99.62±19.49)ms;H-V间期(54.52±5.24)ms,其3个间期基本与有创心内电生理检测正常人数据(P-A间期25~35ms,A-H间期60~110ms,H-V间期35~55ms)相符。结论精准心电图能记录人类心脏传导系统自然信号,显示出P-A、A-H、H-V间期。  相似文献   

6.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6):472-472
体表心电图的QRS和T波分别是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波,由于心室大约由几亿个心室肌细胞构成,因此,体表心电图的QRS—T波是几亿个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产生的电流汇合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 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 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过去二十年中,对跨心室壁电学不均一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心室复极波的离子和细胞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本文着重就心室复极的心电图信号——J波、ST 段、T波及U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Tp-Te间期     
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间间期(图1),代表心脏复极过程中心室外膜下心肌复极结束到中层M细胞复极结束的时间,是目前体表间接反映心室不同肌层跨壁离散变化的唯一指标。尽管没有得到公认,但动物实验显示,Tp-Te间期可能不仅  相似文献   

9.
运动试验在早复极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22例心电图呈早复极改变患者,随访9~34个月,每6个月复查心电图一次,19例在随访期接受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每2min记录一次心电图,休息20min后再次记录心电图.结果随访期间,22例患者中19例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无明显改变,另3例ST-T发生了明显变化.运动试验中随心率增快,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逐渐回落甚至降至基线水平.休息后,19例患者原心电图特征均恢复.结论早复极综合征的特征性ST段抬高具有慢频率依赖性,平板运动试验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等电位体表标测图(body surface maps)提供心电在体表效应的全貌,用等电位线显示除极及/或复极过程不同瞬间的电位分布,它并不需要把心电假设为等效电偶或其他等效发生器模型。目前,体表标测图是用作标准,来测试各导联系统获得体表心电图信息的能力。另一用途是用以评价导致心室局部变化的情况(缺血),同时存在复极和除极电位的情况(室性期前收缩),以及激动位点异常的情况(预激综合征)。现状:1889年,Augustus Walder在人体表面的10~20处记录心电图,将振幅绘于胸像上。所以,体表标测图是人体心电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