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带电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如何确定在操作过电压作用下带电作业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就是其中之一。超高压系统中,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主要是由操作过电压决定的。过去,在确定安全距离时,大多采用工频电压代替操作过电压进行试验,并且认为,工频试验与操作波试验等价,或比操作波更严格。但是,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近年来国内外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频率较高操作波(即在所谓“临界波头时间”范围内)作用下,空气绝缘的放电电压低于工频放电电压(峰值),操作波放电分散性亦远比工频为大。因此,工频试验不能反映空气间隙在操作波作用下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影响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各种因素。在试验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电压等级下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并推荐了计算安全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超高压直流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试验研究情况与结果。直流带电作业间隙的电气特性与交流情况不同,试验电压采用直流叠加操作冲击的复合电压;因此,在试验回路中需有保护元件。通过试验确定,在±500kV直流线路上进行带电作业时,最小安全距离应为2.9m。这一研究结果已应用于我国第一条±500kV葛—上直流输电线的带电作业,并为增订部颁带电作业安全规程有关部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今后继续兴建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设计与投运后的维修,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带电作业的操作安全,严格遵守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即操作人员与带电体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许多年来实践证明,适当而合理地确定各级电压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带电作业就能安全可靠地发展,为电网的安全运行作出积极的贡献。随着电网电压的不断增高,带电作业也不断地向高电压发展。电压越高,电场强度越大,带电作业时的安全距离就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超高压的情况下,受操作过电压的  相似文献   

6.
±660kV直流输电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正  刘凯  孟海磊  黄振宁 《电网技术》2011,35(11):183-189
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是世界首条±660k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结合工程实际,在详细介绍试验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种工况下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进行试验研究,并根据不同作业位置安全距离的放电特性,结合线路相地过电压倍数,计算得到海拔2000m以下地区±660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和最小组合间隙。...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直升机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评估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并以500kV双玉Ⅰ回直升机带电作业为例,采用AutoCAD软件对直升机带电作业的电气安全距离和物理安全距离进行了系统评估,并提出了针对不同作业方式的安全距离评估原则。  相似文献   

8.
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澍春 《中国电力》1997,30(8):8-10,58
推荐了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空气间隙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的参考计算公式;给出了间隙与过电压配合的操作过电压幅值及其概率。  相似文献   

9.
10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为确定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分析了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操作过电压水平及概率密度,介绍了带电作业危险率计算过程和修正方法,结合特高压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的实际进行了各种工况位置的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得出1000kV输电线路直线塔边相、中相、耐张串的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通过危险率计算分析确定了1000kV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75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给750kV线路的带电检修和维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保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结合官亭—兰州东750kV输电线路的实际,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线路带电作业时的操作过电压水平;针对带电作业时的各典型工作位置,通过1:1模拟杆塔试验得出了各工作位置的带电作业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并根据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的特点进行了海拔校正。在此基础上,通过带电作业危险率的计算和分析,研究确定了75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研究结果可为750kV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和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500 k V带电作业用绝缘斗臂车的安全使用提供技术依据,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绝缘斗臂车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首先结合实际线路和车辆,针对使用绝缘斗臂车在500 k V单回线路直线塔进行带电作业时的各典型工作位置的安全距离进行了1:1模拟工况的操作冲击放电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大型导电悬浮体的工作斗降低了组合间隙的击穿电压约15%。依据试验结果,通过危险率计算分析确定了海拔1 000 m地区500 k V绝缘斗臂车带电作业的中相最小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分别为3.8 m和4.7 m,边相最小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分别为3.2 m和3.8 m。考虑到工作斗的长度和导线距塔身的间隙,当工作斗的位于导线和塔身的间隙之中时,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当使用绝缘斗臂车在500 k V直线杆塔上开展带电作业时,工作斗不应进入边相导线和杆塔之间以及中相塔窗。  相似文献   

12.
1000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凯  胡毅  肖宾  刘庭  刘艳  彭勇 《高电压技术》2011,37(8):1857-1861
为满足特高压紧凑型输电线路的设计需要,同时为线路建成后带电检修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参数依据,针对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典型工况进行了1:1模拟塔窗试验,获得了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放电特性。根据交流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保证作业危险率〈10^-5,得到了海拔1000m及以下地区特高压紧凑型输电线路直线塔带电作业最小...  相似文献   

13.
杜勇  彭勇  刘铁  刘庭  刘凯  徐天勇  涂明 《高电压技术》2015,(4):1292-1298
为了给直升机应用于特高压交流(UHVAC)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工作提供参数依据,确保平台法直升机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利用全尺寸模拟直升机布置了平台法带电作业过程中的典型作业工况,开展了1 000 k 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间隙操作冲击放电试验,获取了各典型工况下的带电作业间隙放电特性,明确了直升机进入等电位过程中的最低放电位置,根据交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保证作业危险率10-5,得到了在海拔高度≤1 000 m地区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平台法直升机带电作业最小安全间隙距离,即相地最小安全距离为6.8 m,相地最小组合间隙为7.3 m,相间最小安全距离为9.2 m,相间最小组合间隙为9.5 m。  相似文献   

14.
阐述关于在带电作业时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操作的研究结果。即,在带电作业处操作的冲击过电压倍数;由220—750kV架空线路上空气间隙闪络特性的实验数据,得出具体的带电作业方法中的最小安全距离。这些结果将会对修正现有的带电作业规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简洪宇 《广东电力》2010,23(12):27-29,91
针对±800kV楚穗直流线路杆塔高和海拔高等特点,结合该线路塔型、导线布置以及作业人员在塔上的作业位置等实际情况,在模拟塔头间隙上开展带电作业间隙试验研究。提出±800kV楚穗直流线路带电作业典型工况下的最小安全距离和最小组合间隙,为线路塔头间隙尺寸设计和线路带电作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市政迁改、用户接火等工作采取“能转必转,能带不停”的方式,但是在海拔4500 m以上的地区开展配电带电作业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带电作业次数相对较少,因此结合低海拔地区配网带电作业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及常用海拔校正方法,对3000~5000 m范围内配网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耐热导线运行温度对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影响,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得到了耐热导线在180 ℃高温运行时,导线本体及其周围温度的分布情况,以及耐热导线在160 ℃和240 ℃高温运行时,模拟导线-杆塔之间1.0~1.5 m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特性。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耐热导线温度对模拟导线-杆塔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的影响,所得结论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耐热导线在240 ℃的运行温度下,对其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范围不超过10 cm,对1.0~1.5 m的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电压产生的影响在2%左右。实际开展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时,可忽略耐热导线运行温度对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简要介绍了现行《安全工作规程》中500kV带电作业安全距离3.6m规定由来。并用统计法核算了过去的一些试验数据,通过核算认为500kV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采用3.4m是能保证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红外线警报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宁  雒文博 《湖北电力》2010,34(6):11-12
针对输电线路带电工作时的安全距离只依靠人工监护掌控,容易造成安全作业出现问题,研制并应用安全距离红外线警报装置,从而避免由于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的疏忽和失误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