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社会网络的原理以及现有信任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交易和社会网络的特点,考虑了时间带来的信任衰减、交易风险等级、关系紧密程度等因素,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的互联网信任模型,通过计算结点间的信任值来衡量信任程度,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识别出自夸点,能够防止通过小额交易积累信任值,之后进行大额交易欺骗的行为。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AdHoc网络能有效地区分、抵制恶意节点和自私节点对网络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营救机制的信任模型,该模型能量化节点间的信任关系,有效地分辨出网络中恶意节点和自私节点,并对不同类型的节点实施不同的处理策略,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提高网络可用性、增强网络安全性等方面有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任机制的移动多Agent系统中,代理Agent一般通过直接信誉值和推荐信誉值来判断对于另一个Agent的信任程度。由于系统相对巨大,直接信誉值通常难以获得,判断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推荐信誉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整个多Agent系统进行社会网络的挖掘,用以得到与代理Agent存在潜在社会关系的一组Agent。对这组Agent提供的推荐信息充分信任,并优先使用这些Agent提供的信息进行推荐信誉值的计算。最后通过双方直接交易的多寡判断综合信任值中直接信誉值与推荐信誉值的权重。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网络是通过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和信息交换等一组社会机制,将人、组织和其他社会团结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网络,Web就是一种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中要求有一种自然的机制对网络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评价,信任模型就是比较好的一种机制.基于社会网络,本文构建了一种网络信任模型,用来估算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之间的信任等级,能够用于语义网的信任管理系统和社会网络的信任评价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自组网络中,许多应用都依赖层次结构的支持。簇结构是移动自组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层次结构。论文针对移动自组网络信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簇结构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本地邻居推荐的局部信任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学分析和模拟实验。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该信任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簇结构网络的连通性与吞吐量,同时通信开销与计算开销均不高,具有较好的工程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包括以兴趣为核心的兴趣网络和以信任为核心的信任网络。如何利用社会网络中用户信任与兴趣相似的好友的项目数据来扩展用户本身的项目数据集,缓解用户数据稀疏性,利用目标用户的好友的项目评分数据为其产生推荐,是研究的重点。和传统的推荐方法相比,提出一种改进模型SIMTM(Similar and Trust Model)来提供用户更加高效的推荐体验。该模型融合用户兴趣度和信任度作为初始亲密程度,根据融合后的好友网络进行推荐,同时根据推荐反馈,来不断地优化用户的项目评分数据集,使得亲密的用户好友更加亲密,过滤掉用户的普通好友,优化用户之间的兴趣和信任关联;并重新计算用户之间的亲密程度形成融合用户与其好友的融合网络,直至前后两次根据亲密程度得到的推荐结果相近,根据得到的最优的亲密程度构建融合网络来进行推荐。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数据稀疏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用户推荐的准确率和覆盖率。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信任链形式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子  张波 《计算机工程》2012,38(23):60-62
针对传统社交网络缺乏用户关系描述方法的问题,从用户关系角度出发,引入信任作为表征用户关系的要素,提出一种信任链形式化模型(TCFM)。采用形式化语义的方式对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将用户关系表示为原子信任链和组合信任链2类关系模型,进而给出TCFM组合信任链中信任度的计算过程以及信任链之间的计算算子。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现有的影响力最大化研究没有充分考虑主题对影响力节点挖掘的影响而导致特定主题下节点集合的影响范围不大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社会网络中基于主题的影响力最大化算法TIM。该算法首先根据主题敏感阈值对初始节点集进行预处理,剔除干扰节点,再在新的节点集合上分两个阶段进行节点挖掘。第一阶段挖掘主题权威性大的节点,第二阶段挖掘主题影响增量最大的节点,最后综合两个阶段的节点作为结果集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算法,TIM算法挖掘的节点集合在特定主题下的影响范围更大,时间复杂度更低。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中存在着大量自私行为和欺诈行为,而现有的信任模型无法真实有效地衡量节点的可信度.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优质的信任模型.将簇引入信誉模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则,并将多维度引入信誉算法.各节点遵循管理规则自发形成三种不同的簇域,簇域等级越高,簇内节点服务和被服务的机会和优先权就越高.使用信任度、网络贡献度、累计滥用信任3个参数来计算节点的全局信誉.通过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信誉模型的合理性和对恶意行为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ALM(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ALM协议.节点加入多播组时,协议对节点的信任度进行认证检测.在交互过程中动态计算节点信任度,以便准确识别覆盖网中的恶意节点.同时,通过标签机制,有效防止了节点对信任信息的恶意篡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有效区分恶意节点并对其进行控制,对多播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的MANETs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Ad-Hoc网络(MANET)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无须固定设置支持的临时性的通信网络.MANETs具有开放的媒质、动态的拓扑结构、分布式的合作和受限的网络能力等基本特点.在MANETs中,节点之间相互信赖路由和转发数据包,节点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自私节点为了储存能量和其他资源,而不参与转发数据.由于MANETs通信没有第3方的中心认证,所以集中于强制合作是不适应的.基于博弈研究MANETs中的节点行为,根据节点的信誉度来获得资源,刺激节点共享资源和转发数据.提出了基于博弈理论的信任模型,鼓励包转发,约束自私节点.仿真结果表明该信任模型能够识别自私节点并且能在信任节点之间建立信任,提高了整个网络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推荐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本文将标签与基于信任的社交推荐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融合社会标签和信任关系的社会网络推荐方法。该方法利用概率因式分解技术实现了社会信任关系、项目标记信息和用户项目评分矩阵的集成。从不同维度出发,实现了用户和项目潜在特性空间的互连。在此基础上,通过概率矩阵因式分解技术实现降维,从而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化推荐。在Epinions和Movielen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优于传统的社会化推荐和社会标签推荐算法,特别是当用户评分数据较少时该算法的优越性体现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轨迹的社交亲近度模型,目的是为了解决新一代广播电视服务系统中移动手机电视用户之间控制内容分享问题。该模型首先将用户轨迹空间离散化,并将用户轨迹映射到该离散空间。然后根据相同时刻,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计算用户之间的社交亲近度。根据亲近度,将其朋友分组,以控制分享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用户地理位置轨迹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平均分组正确率达89%。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贝叶斯决策的自组网推荐信任度修正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星  黄松华  陈力军  谢立 《软件学报》2009,20(9):2574-2586
在分析了信任评估过程中攻击手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根据推荐偏差度修正对推荐的信任度方法.使用贝塔分布描述推荐偏差度,依据最小损失原则修正对推荐的信任度,并将具备推荐信任修正机制的信任模型运用在自组网的路由协议中,以便优化路由选择.MATLAB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抵御一些针对信任管理的威胁并提升信任管理的正确率,进而提高自组网环境下检测恶意节点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将概率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信任传递以及多信任路径建模中,针对C2C交易平台实际的商业网络特征,提出基于社会网络与信誉的C2C信任评价模型。引入相似度计算建立簇与簇之间的关联,以解决C2C交易网络存在的买卖分工明确、稀疏性、聚簇问题。对淘宝网C2C交易平台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对淘宝网现有信誉机制具有较好的改进和补充作用,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推荐关系。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huge diffusion of Web-based social networks increases the risks for users, including identity theft, personalized phishing, and malware. Effective mechanisms for trust evaluation can help to identify malicious users and contrast these risk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pproach to evaluate trust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activity of each user. This guarantees robustness (it is difficult to be artificially reproduced by an attacker) and is reliable (as it does not rely on user-generated tags or keyword but it makes an analysis of users' conversation).  相似文献   

17.
Increasing interactions and engagements in social networks through monetary and material incentives is not always feasible. Some social networks, specifically those that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fairness, cannot incentivize members using tangible things and thus require an intangible way to do so. In such networks, a personalized recommender could provide an incentive for members to interact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Behavior‐based trust models that generally compute social trust values using the interactions of a member with other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have proven to be good for this. These models, however, largely ignore the interactions of those members with whom a member has interacted, referred to as “friendship effects.” Results from social studies and behavioral science show that friend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 of the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Following the famous Spanish proverb on friendship “Tell Me Your Friends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 we extend our behavior‐based trust model by incorporating the “friendship effec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recommender system.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 trust propagation model based on associations that combines the behavior of both individual members and their friends. The propagation of trust in our model depends on three key factors: the density of interactions, the degree of separation, and the decay of friendship effect. We evaluate our model using a real data set and make observations on what happens in a social network with and without trust propa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expected impact of trust propagation on the ranking of the members in the recommended list. We present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s of its evaluation. This work i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ated networks for which participation is by invitation only and in which members are anonymous and do not know each other outside the communit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一种对等网中基于相互信任的两层信任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金瑜  古志民x  顾进广  赵红武 《软件学报》2009,20(7):1909-1920
在P2P 系统中,声誉模型是建立节点间信任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现有的P2P 声誉模型几乎都是纯分散式的,具有信任收敛慢、信任管理复杂和网络开销大等缺点.在TLT(two-level trust)中,节点自发组织为信任簇,信任评价以簇为单位.每个簇由簇首和成员节点组成,簇首和成员节点之间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簇首为了提高自身的簇间服务信任,利用簇内服务信任观察成员节点的服务性能,过滤恶意的成员节点;成员节点为了提高服务声誉和接受更好的服务,利用代理信任考察簇首的管理能力.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TLT 中,节点的信任值收敛快,恶意行为能够被快速识别;TLT 可扩展性好,如信任管理简单和网络开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