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雅玲  黄韬  杨永宗  孙慧  胡国晶 《天津医药》2012,40(1):50-52,99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正常饮食及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新西兰兔血脂、肥大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兔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基础饲料+普罗布考、高脂高胆固醇饲料、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普罗布考喂养4周,取材.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脂质水平;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苏丹Ⅳ染色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结果:与高脂高胆固醇组比较,高脂高胆固醇+普罗布考组新西兰兔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和空肠脱颗粒的肥大细胞百分率明显减少(P<0.001);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明显减少(P< 0.001).结论:普罗布考能降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新西兰兔血脂水平;减少主动脉、空肠脱颗粒的肥大细胞百分率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下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设立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加吡格列酮干预3组,通过比较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血脂的变化、VCAM-1分子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用于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主动脉上VCAM-1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内膜增厚和平滑肌增生。吡格列酮还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无明显影响。高脂饮食刺激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增加,吡格列酮能显著减轻这种作用(0.78±0.16vs0.42±0.11,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干扰核转录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建立一个良好的AS动物模型是研究AS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的重要前提。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已经成功建立了多种AS动物模型,现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作一综述。1高脂饮食造模"脂质浸润学说"认为AS的发生与脂类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家兔是高脂饮食造模常用的实验动物,其优点是对高脂饮  相似文献   

4.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浓度与兔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浓度与高胆固醇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制备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模型,分别于0,4,8,12周留取雄兔血清。测定血脂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浓度,并在光镜下观察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改变。结果①饲喂4,8,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总体有下降趋势;②饲喂8周后,高脂饮食组血清甘油三酯开始明显升高(P<0.01);③饲喂4,8,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脂肪肝与胆结石共同的发病机制或共同的发病因素。方法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更深入探讨脂肪性肝病与胆囊结石之间分子生物学水平相关关系。结果动物实验,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脂组肝脏中TG、TC、SREBP-1、SREBP-2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实验组,脂肪肝伴胆结石血糖(FPG)、TG、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IR)、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结论脂肪肝与胆结石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与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显示,AD与性别有关,其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的前列腺癌患者AD发病率也明显增高。此外,研究发现,AD与癌症呈负相关,癌症患者的记忆力要好于非癌症志愿者,AD患者患肿瘤的概率明显偏低。AD与饮食也呈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患者的AD风险成倍增加引发人们对高碳饮食的担忧;地中海饮食、适度饮酒(红葡萄酒)和咖啡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均有利于预防AD,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A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防治要“多管齐下”,运用多种防治策略才可能奏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复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模型,血管造影测量动脉狭窄程度以证实造模成功。方法实验于2003年2~5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单纯饲喂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同时动脉内膜剥脱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饲喂正常的全价颗粒饲料,自由饮水,观察1周后进入实验。1周后所有的兔子均开始高脂饮食(含1.5%胆固醇)喂养,高脂饮食同时动脉内膜剥脱组高脂喂养3d后用股动脉穿刺法行腹主动脉内皮剥脱术。术后继续喂养同样的高脂饲料。于术后第9周行腹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记录腹主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术后第9周进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两组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脂饮食与动脉内膜剥脱组升高更明显(P<0.05)。血管造影显示所有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均形成,目测狭窄程度在50%~70%[(57.000±7.888)%],狭窄长度8~23mm。结论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时饲喂高胆固醇饮食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血管造影判定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高脂小鼠肝脏、胰腺中PCSK9和LDLR的不同调控,探讨其减缓高脂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新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饮食喂养)、高脂饲料组(高脂饮食喂养)、黄连素组(高脂饮食喂养同时灌胃黄连素)。自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值;酶联免疫法(ELISA)测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血糖与胰岛素比值。ELISA测空腹血清PCSK9水平;酶标仪和相应的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和胰腺的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和胰腺中PCSK9和LDLR蛋白的表达。结果 黄连素能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同时明显降低血浆中PCSK9的含量,减少肝脏PCSK9蛋白表达,增加肝脏表面LDLR蛋白表达;改善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细胞肥大及空泡数量,增加胰腺表面PCSK9蛋白表达,减少胰腺表面LDLR蛋白表达。结论 黄连素调节高脂饮食小鼠PCSK9的表达和分泌,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肝脏中增强LDLR介导的胆固醇细胞摄取,同时在胰腺中抑制LDLR介导的胆固醇摄取,从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线莲鲜草汁对高脂饮食所致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C57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金线莲高剂量组,金线莲中剂量组,金线莲低剂量组,测定小鼠血清TC、TG、LDL等生化指标,观察金线莲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金线莲鲜草可以显著降低由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对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效果不明显。结论金线莲鲜草汁对高脂饮食所致小鼠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昔莫司对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昔莫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高脂饮食8周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阿昔莫司组,高脂组(10只),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淀粉,阿昔莫司组(10只),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阿昔莫司(50mg·kg-1·d-1);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普通饮食,共1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方法,观察阿昔莫司对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表达的影响。结果阿昔莫司组14周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高脂组分别下降41.8%、45.9%和46.1%(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P<0.01);与高脂组相比,阿昔莫司组斑块面积减少1.69倍;阿昔莫司组可显著下调主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的表达。结论阿昔莫司可能通过下调动脉壁脂蛋白脂肪酶的表达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纯种雄性大白兔分成三组,正常饮食组(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组),高脂饮食加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实验动物喂养8周后检测各实验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细胞介素-6(IL-6)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实验显示高脂组、瑞舒伐他汀组中LDL-C、TG、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瑞舒伐他汀组LDL-C、TG、TC水平较高脂组降低(P<0.05)。IL-6、STAT3在瑞舒伐他汀组中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两者的表达为正相关。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机制与阻断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茶素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营养性肥胖大鼠代谢综合征的防治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应用儿茶素作为干预性药物,检测大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C(LDL-C)、高密度脂蛋白-C(H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探讨儿茶素对营养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干预作用。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体重增加并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P<0.01),经过儿茶素处理后体重略有下降,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TG、TC、FFA、LDL-C、FBG、FINS均高于普通饮食组,而HDL-C则低于普通饮食组(P<0.01)。儿茶素处理后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TG、TC、FFA、LDL-C、FBG、FINS均有所下降(P<0.05)。而儿茶素对于正常饮食大鼠血清各生化指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儿茶素可有效防治高脂饮食引起的大鼠营养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高脂饮食诱发家兔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和阿斯匹林的预防作用;实验分三组A组:对照组;B组:高脂饮食组;C组:高脂饮食和口服阿斯匹林(75mg/kg/日)组。6周后处死动物作胆囊和胆汁标本分析。实验发现:B组胆囊胆汁胆固醇和粘蛋白含量明显高于A组,胆囊结石形成例数为5/5,C组胆囊胆汁胆固醇含量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但粘蛋白含量明显减低,胆囊结石形成仅为1/6例;表明高脂饮食诱发胆石形成机制在于增加胆囊胆汁胆固醇和粘蛋白的含量,阿斯匹林减低胆汁粘蛋白含量,预防胆石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超声下观察高脂饲养兔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A S)斑块形成及内膜-中膜厚度(IM T),并观察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干预后腹主动脉超声变化。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1%胆固醇+4%猪油的高脂饮食);卡托普利干预组(高脂饮食、卡托普利每天2 m g/kg);缬沙坦干预组(高脂饮食、缬沙坦每天10 m g/kg);正常对照组(标准兔饲料),共喂饲10周。期间于0、6、10周末对兔腹主动脉行超声检查,记录IM T值。10周末处死动物取主动脉组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6、10周时高脂饮食组、卡托普利干预组、缬沙坦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脂(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干预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血脂水平下降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10周时卡托普利干预组和缬沙坦干预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IM T值显著降低(P<0.001)。高脂饮食组10周与6周IM T值相比显著增厚(P=0.049),卡托普利干预组、缬沙坦干预组IM T值10周与6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111和P=0.285);10周时超声腹主动脉IM T值与病理学内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r=0.756,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抑制A S的形成和发展;二维超声检测IM T值可准确反映A S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玉米须总皂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血脂是否有调节作用,并研究其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和细胞死亡诱导DFFA样效应蛋白A(CIDEA)的表达特点。方法将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1mL·kg-1·d-1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模型对照组(高脂饮食+1mL·kg-1·d-1 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玉米须总皂苷低剂量治疗组(高脂饮食+100mg·kg-1·d-1玉米须总皂苷灌胃)和玉米须总皂苷高剂量(高脂饮食+200mg·kg-1·d-1玉米须总皂苷灌胃),高脂饮食12周造模,治疗12周后,称量大鼠体质量,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特点,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病理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PPARγ和CIDEA的表达特点。结果在整个治疗期间,各组大鼠精神活动和日常情况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治疗开始,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玉米须总皂苷治疗4周后开始逐渐降低,直到治疗12周后玉米须总皂苷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则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HDL-C明显升高(P<0.05),LDL-C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玉米须总皂苷治疗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HDL-C明显降低(P<0.05),而LDL-C则明显升高(P<0.05);HE染色正常组脂肪细胞大小均一,模型组脂肪细胞明显膨胀,而玉米须总皂苷治疗后,脂肪颗粒明显缩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脂肪组织中PPARγ和CIDEA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玉米须总皂苷治疗后PPARγ和CIDEA明显升高(P<0.05)。结论玉米须总皂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质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脂肪组织中PPARγ和CIDEA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1)在高胆固醇大鼠血及肾皮质的表达及其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以高脂饮食 (含4%胆固醇和 1%胆酸钠 )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大鼠 ,12周后测定血浆及肾皮质 PAI-1活性。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高脂组血浆及肾皮质 PAI-1活性明显升高 ,系膜基质增多 ,PAI-1活性与系膜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渐趋低龄化,在某些地区NASH已成为第一大肝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二次“打击”学说。动物实验证实,降脂益肝冲剂能够显著降低高脂饮食之脂肪肝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有效地逆转肝脏的脂质沉积状态,使肿大的肝脏回缩。然而,降脂益肝冲剂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疗效的研究尚需完善。为了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NAFLD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及其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宣自华  戴敏 《安徽医药》2009,13(3):233-236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非酒精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的疾病,是引发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为了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筛选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动物模型开展实验研究已成为科研攻关有效手段。高脂饮食所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最为常见,本文就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和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动物实验证实,降脂益肝冲剂能够显著降低酒精加高脂饮食之脂肪肝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有效地逆转肝脏的脂质沉积状态,使肿大的肝脏回缩[1]。然而,降脂益肝冲剂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疗效的研究尚需完善。为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血脂代谢紊乱,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调脂治疗,同时还发挥了其他调脂药物所不具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冠心病的一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