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文华  孙立波 《吉林医学》2007,28(5):711-712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间质肿瘤,Mazur等[1]在1983年首次明确GISTs的概念.GISTs与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部分GISTs以消化道出血甚至贫血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本文对GISTs伴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诊断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谢长春  唐国都 《广西医学》2008,30(8):1186-1189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问叶原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随着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GISTs的认识逐渐深入,证实了过去临床和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并不是平滑肌肿瘤,而大多数都属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1]>.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它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由于其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点,即GIST可以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也可同时向两双向分化,但GIST与胃肠道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相比,又有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肿瘤.目前对GIST的认识可归纳为:胃肠道除外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并且表达CD117或CD34和CD117同时表达的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l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或腹部的、KIT(CD117)表达阳性的、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1],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非上皮源性肿瘤,具有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位,而且有逐年升高、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小肠作为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占全消化道的70%~80%,但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消化道肿瘤的5%,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1].  相似文献   

6.
核辐射恐怖事件是指恐怖主义分子为了达到其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罪恶目的,通过威慑使用或实际使用能释放放射性物质的装置(包括简陋的核爆炸装置和放射性物质散布装置)或通过威慑袭击或实际袭击核设施(包括重大的放射源辐照设施)引起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导致显著数量人群的心理、社会受到影响或一定数量人员伤亡,从而破坏国家公务、民众生活、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等的恐怖事件[1,2].目前,各国对核辐射恐怖事件普遍重视,本文就核辐射恐怖事件对公众产生的心理效应及应对措施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笔者等多年来调查了在患消化道疾病中的血液异常或者在患血液病中的消化器的异常,本文主要是论述关于胃肠道疾病的贫血。  相似文献   

8.
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但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占70.9%,腹部包块占51.2%,肠系膜血管造影、消化道钡餐、CT、B超检查对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诊断率分别为87.5%、74.6%、68.8%、55.3%;肉瘤多向腔外生长、很少引起胃肠道梗阻表现,平滑肌瘤腔内生长居多,可引起肠梗阻。结论 胃肠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主要症状,肠道平滑肌肿瘤较胃多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10(1):F0003-F0004
消化道肿瘤方面:主要开展胃肠道肿瘤包括胃癌、十二指肠癌、结直肠癌、肛管癌、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淋巴瘤、胰腺癌、肝癌等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1 胃肠道 胃肠道疾病在影像学诊断中,仍以消化道造影检查为主,CT 并非首选检查方法.但对某些消化道疾病,如恶性肿瘤向腔外侵犯的有无与程度,同周围脏器及组织间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脏器的转移等,CT检查均有较高价值,因此有利于肿瘤的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扣.  相似文献   

12.
王余广  陈雷  白玉雪 《中国医疗前沿》2008,3(11):100-100,9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蛋白。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因此,目前我们必须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由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胃肠道问质瘤为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认识到该病是起源于胃肠道壁内包绕肌丛的间质细胞(intest-itial cell of cajal,ICC)的消化道间质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是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1]于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类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层,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约占该部位原发性肿瘤的1.2%。研究证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大多属于间质瘤,间质瘤比平滑肌瘤多见。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最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1 985年以前 ,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 ,许多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由于残留有平滑肌或神经束 ,而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 ,GIST成为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研究热点。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下消化道是指Treitz韧带以下部位,但是下消化道出血,则通常指只有便血、没有呕血的情况,便血患者的病变可以来源干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而不仅仅是下消化道.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同样包括对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两个方面.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结、直肠远超过小肠,左半结肠多于右半结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及良,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血液病、胶原病、肛门疾患.结肠和直肠的多种疾病可以导致下消化道出血,可以是轻微的疾病,也可以是严重疾病.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结肠憩室和血管畸形,也可以是肿瘤、黏膜炎、缺血性结肠炎以及其他各种疾病.不同年龄段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不同.轻微出血可能与肛管疾病有关,如痔、肛裂、结肠或直肠的肿瘤和炎性肠病,这里将重点讨论存在明显出血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存在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占大部分,是间叶组织产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肉瘤或胃肠道平滑肌瘤。在临床病理诊断中,胃肠道间质瘤只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一少部分。CD117、CD34、Ki-67和DOG1都是用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志物。本文主要探讨的是CD17、CD34、Ki-67和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激素,对消化系统的运动有广泛而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综述胆囊收缩素的受体亚型,对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与消化道运动性疾病、胃肠道肿瘤的关系,以及胆囊收缩素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它是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肿瘤的一种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类型。笔者对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GIST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肿瘤实体,这一概念最早被Mazur等[1]提出,认为它是一类既无雪旺氏细胞免疫组化特点又无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以前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曾认为它是一种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归类于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如今它已被世人重新认识界定,成为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间叶细胞肿瘤通常都发生在胃肠道并且表达c-Kit蛋白,一般需要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被检测出来,另外其基因是否发生突变也需依赖于DNA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