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通常以食物为载体, 最终导致人体发生急性、慢性中毒, 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来源与危害, 并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期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和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2006-2008年,采集大兴辖区內的10类食品,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茼和副溶血性弧菌等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1.96%(67/56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6.79%,38/560),其次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57%,20/560)和沙门菌(11.61%,9/560).560份食品中均未检出大肠埃希菌0157:H7、空肠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生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30.67%,23/75),其次为生肉(15.29%,39/255)、鲜冻水产品(5.45%,3/55)和熟肉制品(2.67%,2/75).结论:大兴区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普遍,生牛奶、生肉类、鲜冻水产品及散装熟肉制品可能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公共卫生热点,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主要论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种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确保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进口不同国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7~2019年采集来自七大洲不同国家进口的生肉、冰鲜水产品、乳粉、预包装食品等4大类食品共计1511份, 按照国标方法检验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在鱼类中检出率相对较低(4.17%), 虾蟹贝类中检出率相对较高(26.92%); 单增李斯特菌主要存在于猪肉(13.35%)和鱼类(7.87%)中;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总体污染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2.08%和1.44%; 克罗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粉中检出率均为0.99%。来自欧洲(15.61%)和南美洲(10.71%)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均高于北美洲(3.77%); 来自南美洲鱼类(主要为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11.39%)高于其他地区(5.77%~6.67%)。生食类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7.77%)、副溶血性弧菌(4.33%)、金黄色葡萄球菌(2.43%)和沙门氏菌(0.49%)。结论 不同国家和不同种类食品中致病菌种类和检出率不同, 需针对性监测; 生食水产品和乳粉中检出多种致病菌, 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广州市监测的1 602份水产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 602份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1.16%(339/1 6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19.54%(313/1 602),创伤弧菌检出率为8.63%(43/498),沙门菌检出率为1.08%(14/1 301),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59%(6/1 021),霍乱弧菌检出率为0.14%(1/701)。结论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依然是主要的致病菌,但是沙门菌、创伤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易受污染的食品,研究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状,为制定HACCP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对扬州市食品中沙门菌、E.coli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在957份食品中共检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90株,检出率为9.40%。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2.0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49%,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0.10%,未检出E.coliO157:H7。在80件生肉类试样中检出空肠弯曲菌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株。对分离出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种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多重耐药。扬州市食品中主要危害因素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食物链是病原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环节。加强生肉制品、散装熟食及生牛奶的卫生管理,控制动物饲料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市售冷冻肉糜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运用随机抽样原则,在具有代表性的流通和餐饮环节随机抽样采集冷冻肉糜制品样品共计3 905份,采用国标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结果在3 905份冷冻肉糜制品中,共检出阳性样品536份,三种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13.73%,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5.71%(223/3 90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32%(325/3 905),沙门菌为0.72%(28/3 905)。不同种类样品中,猪肉肉糜沙门菌检出率最高。散装冷冻肉糜制品沙门菌检出率高于预包装制品。经过统计分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原材料污染;二是冷冻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污染,如加工步骤较多而质控不严格;三是冷冻肉糜制品运输过程污染,主要是难以保证冷链。结论我国市售冷冻肉糜制品存在致病菌污染,卫生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通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皮(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特点.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手段易使鲜切果蔬受食源性致病菌侵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制约了鲜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即食鲜切果蔬中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5种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冻鱼糜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从全国范围内采集冻鱼糜制品4 516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相应标准的规定,对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验。结果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6.02%(272/4 51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0.84%(38/4 51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出率0.84%(38/4 516),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0.91%(41/4 51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在4种食源性致病菌中较为突出,且不同产地的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差异较大。除副溶血性弧菌以外,其余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散装样品中的检出率均高于预包装样品。结论 市售冻鱼糜制品存在致病菌污染,需要关注其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烟台濒临的黄海和渤海海域海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分布特征,掌握致病菌污染的"基线值",为市场监管、消费指导和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按照GB 4789规定的方法,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借助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 QMRA)方法,评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风险。结果 6类260种海产品中仅有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均未检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污染率为19.62%(51/260),贝类、甲壳类污染水平较高,鱼类、海藻类偏低,污染率分别为26.42%(28/106)、20.00%(6/30)、10.00%(3/30)、10.00%(3/30);贝类中牡蛎是副溶血性弧菌高污染的海产品,污染率为31.03%(9/29)。普通人群摄食加热海产品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概率值为2.97×10-7,年均患病率为6.03×10~(-6)次/人年,7~9月份为高发病时间段。结论烟台海域鲜活海产品主要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摄食人群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尤其温度较高的第三季度。  相似文献   

11.
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传统的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主要依赖培养基对存活的细胞进行选择分离和传代,虽然这种方法很有效,但其检测周期长、程序复杂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检测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的检测技术。本文对应用生物传感器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事件频发,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有害微生物污染占了较大比重,而乳品因营养丰富可以为众多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易被其污染。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虽然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但普遍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对人员操作水平和检验经验要求高。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光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技术在乳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乳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向在线化、便捷化、高效化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吉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2010~2015年采集吉林市市售样品21类1212份,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分离和鉴定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检出致病菌株121株,总检出率为9.98%。致病菌检出率前3位食品类别分别是速冻米面制品(26/96,27.08%);乳与乳制品、婴幼儿配斱食品(23/101,22.77%);肉及肉制品(40/178, 22.47%)。检出致病菌前3位是蜡样芽胞杆菌(43/206, 20.87%)、副溶血性弧菌(6/77, 7.7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643, 6.53%)。2010~2015年每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56%、2.99%、6.55%、2.86%、1.83%、3.49%。结论 吉林市市售食品的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致病菌检出率进高于同期本省及国内其他省市。建议长期注意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加强市售食品的监测和食品经营部门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食源性致病菌在长春市食品中检出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方法 按《210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和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3-2014年长春市11类食品433件样本中的食源性致菌的检出率是17.09%,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是33.87%、12.81%、2.83%和0.58%。2013年和2014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x2=0.09,P>0.05)。在乳制品、肉及其制品、婴幼儿食品、水产及其制品、餐饮食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是:73.33%、40%、30.61%、9.52%、7.23%、5%和3.33%。结论 长春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乳制品、肉及其制品和婴幼儿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食品污染较严重,需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溯源分型,是根据微生物的生化特征或基因特征,对不同来源微生物间的关系迚行分型溯源。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型研究,精确分析食源性致病菌的特征,查找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为有效应对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溯源分型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传统的溯源分型斱法主要是表型分型和基因型分型,本文以沙门氏菌为例介绍了食源性致病菌溯源分型技术的最新研究迚展,综述了食源性致病菌分型技术中的生化分型法、血清学分型法、抗生素耐药分型法、基于蛋白质指纹图谱分型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重复序列扩增分型技术、有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分型法、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法等技术,为做好食源性致病菌的监管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吉林省3121份水产品及其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 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吉林省9个地市级行政区采集市售水产品及其制品样品共3121份,包括鲜活产品、生食产品、冷冻鱼糜制品和熟制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全部3121份样本食源性致病菌总阳性检出率为2.3%(72/3121)。检出率最高为生食产品(4.6%,25/540), 其次是冷冻鱼糜制品(2.5%,23/938)和鲜活产品(1.5%,24/1556)。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生食产品和鲜活产品,检出率分别8.9%(16/180)和6.0%(18/299)。单增李斯特菌主要污染冷冻鱼糜制品,检出率为8.6%(21/244)。熟制品致病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很低,甚至为0%。结论 吉林省市售的水产品及其制品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存在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diluting concentrated pesticide products with water contain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human, bovine and ground meat strain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almonella enteritidis, Shigella sonnei, Shigella flexneri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ere investigated. Individual cultures were inoculated at about 102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ml?1 into the following commercial pesticide products—Roundup, Poast & Merge, Gramoxone, Afolan, 2,4‐D amine, Dithane M45, Benlate, Bravo 500, Ridomil 240EC, Thiram 75WP, Sevin XLR+, Lorsban 4E, Diazinon 500, Ambush 500EC and Lagon 480E—following dilution with sterile tap water to recommended spray application concentrations (pesticide solution). Following incubation at 22 °C for 1 h, survivor levels for all three E coli O157:H7 strains in pesticide solutions of Roundup, Poast & Merge, Gramoxone, Dithane M45, Ridomil 240EC and Lagon 480E were lower (P ≤ 0.05) compared to their survival in water. In several pesticide solutions (Afolan, Bravo 500, Lorsban 4E and Ambush 500EC), survivor levels were no different (P≥0.05) from the control after 1 h; however, by 24 h, population levels of all strains in these four pesticide solutions were higher (P ≤ 0.05) than those observed at 1 h. Overall, similar survivor or growth patterns were observed with the remaining bacteria, with the exception of S flexneri. For this bacterium, survival or growth was poor, especially in Bravo 500, which consistently supported substantial growth of the other micro‐organisms. Time course growth studies over 96 h at 22 °C were conducted with Salmonella, Shigella, Listeria and E coli O157:H7 in solutions of Afolan, Bravo 500, Lorsban 4E and Ambush 500EC. Overall, a 100 to 1060‐fol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was usually obtained in these pesticide solutions by 96 h. Changes in either the initial inoculum level of E coli O157:H7 from about 102 to 104 cfu ml?1 or temperature (from 20–22 to 31 °C) and concentration (from 0.5 to 1.5 times the recommended spray concentration) were shown to affect its growth in the pesticide solut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some pesticide products, when diluted using contaminated water,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 growth of pathogens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e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standing crops, including fruits. © 200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在南京市某食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样品120份(原辅料60份、中间产品28份、成品24份、终产品8份)、环境样品204份、空气样品58份和生产用水14份,共396份,按照GB 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和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在食品样品和环境样品中,李斯特菌检出率为7.4%(24/32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6%(5/196),沙门菌检出率为1.9%(6/324);其中李斯特菌有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其他以格氏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主;沙门菌经血清学分型共4种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2株)、依桑吉沙门菌(1株)和亚利桑那沙门菌(1株)。在原辅料、中间产品以及人员、仪器设备、清洁工具中均有致病菌检出,但成品和终产品中未检出致病菌。结论酱卤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原辅料和环境中均存在多种致病菌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3个地区的餐饮店、零售店和批发市场采集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共计2 980份,对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检测。结果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4.7%(437/2 980),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为2.9%(83/2 909);创伤弧菌检出率为3.5%(104/2 980)。采样于批发市场的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和创伤弧菌检出率均高于餐饮店和零售店。第三季度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和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原产地污染,储存不当及加工过程交叉污染。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污染,其健康风险应引起关注,本次污染状况分析可为标准制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