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谷镰刀菌是感染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在引发严重小麦赤霉病害的同时,可分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食品后不易被清除,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禾谷镰刀菌产DON的生物合成路径及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焦点和难点,也是防控DON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禾谷镰刀菌DON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产毒基因簇TRI的各个基因、编码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以及目前对禾谷镰刀菌中对呕吐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基础信息将直接为安全控制主要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 ,ZEA) ,又称F - 2毒素 ,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主要产毒菌株为禾谷镰刀菌 ,此外 ,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也能产生ZEA。玉米、小麦、燕麦和大麦等作物易受到ZEA  相似文献   

3.
禾谷镰刀菌在侵染谷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以及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世界上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毒素经固液萃取技术提取后,需要通过净化处理才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目前有多种净化技术用于毒素的净化,如免疫亲和柱、多功能净化柱等固相萃取柱等,以及广泛使用且简便经济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本文还介绍了禾谷镰刀菌毒素中DON、ZEA的检测方法、产毒条件、毒性以及生物脱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开发与应用更安全、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毒技术进行毒素的防御与去除,以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与食品。  相似文献   

4.
禾谷镰刀菌在侵染谷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 NIV)]以及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是世界上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毒素经固液萃取技术提取后, 需要通过净化处理才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目前有多种净化技术用于毒素的净化, 如免疫亲和柱、多功能净化柱等固相萃取柱等, 以及广泛使用且简便经济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本文还介绍了禾谷镰刀菌毒素中DON、ZEA的检测方法、产毒条件、毒性以及生物脱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开发与应用更安全、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毒技术进行毒素的防御与去除, 以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与食品。  相似文献   

5.
<正>呕吐毒素是一种主要由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与粉红镰刀菌产生的B型单端孢酶烯族化合物,因会引起猪的呕吐反应而得名。呕吐毒素广泛分布在粮谷类农作物中,在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中含量较高,在水稻、高粱、黑麦中含量较低。呕吐毒素能抑制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对动物和人毒性效应广泛而明显。动物实验表明,摄入了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会引起食欲减退、腹泻、呕吐、体重下降、站立不稳、反应迟钝、流  相似文献   

6.
小麦受镰刀菌的感染会导致赤霉病、真菌毒素污染和减产,镰刀菌对粮食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对小麦中镰刀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三种菌株N1、N2、N3分别属于禾谷镰刀菌属、亚洲镰刀菌属和高秆镰刀菌属。利用产毒基因检测和真菌毒素检测对三株菌株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的产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一致显示N1和N3能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均含有PSK和Tri5两种产毒基因,而N2不产生这三种毒素。进一步通过臭氧和二氧化氯进行气体熏蒸,探究气体熏蒸对分离出的三株菌株的影响,通过观察孢子形态、菌丝体长度、菌丝形态,结果表明二氧化氯熏蒸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低浓度二氧化氯(300 mg/L)处理0.5 h,可明显抑制菌丝的生长。而臭氧只能抑制孢子萌发,对菌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部粮油科技》2018,(1):50-50
近期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个别粮食及粮食制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也称呕吐毒素)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小麦粉中DON超标可能是原料小麦受到该毒素污染,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导致。1、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由产毒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
崔醒  朱秋劲  侯瑞  万婧 《食品科学》2022,43(23):10-18
以转录组技术为基础,研究丁香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借助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丁香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呕吐毒素生物合成的有效作用浓度;通过测定丁香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处理后菌丝液的电导率、ATP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进一步从细胞水平探讨其作用位点;通过转录组学阐明丁香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和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结果:3 种植物精油活性成分中,百里香酚的抗真菌活性最强。丁香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可破坏禾谷镰刀菌细胞膜完整性,引起电解质渗漏,能量代谢失衡。此外,3 种植物精油活性成分通过核糖体、线粒体结构和转录组水平上的酶合成发挥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是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大麦和其他小谷类作物而造成作物减产的世界性病害。小麦赤霉病发病需要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条件,感染程度及发病范围主要由寄主自身的抗性决定,对粮食产业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籽粒中积累的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赤霉病需要多层次、全流程的防治,而降低DON毒素的危害是防治赤霉病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本文概述了DON的合成过程、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脱毒策略,并提出防治赤霉病的思路,重点挖掘与DON毒素诱导、运输和转化相关的基因资源,为通过生物育种途径培育DON低积累小麦品种、减少DON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呕吐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化学名为3α,7α,15—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作用,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呕吐毒素素(vomitoxin),由禾谷镰刀菌产生,常出现在玉米(穗腐病)小麦和大麦(赤霉病)上。霉菌通常喜好湿冷气候,菌呈白色或红色。呕吐毒素的毒性效应包括:呕吐、不想进食、胃肠炎、腹泻、免疫抑制和血  相似文献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俗称呕吐毒素,是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谷物原料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DON的产生往往伴随其主要乙酰化衍生物3-乙酰基-DON和15-乙酰基-DON的产生,这些衍生物表现出与DON相似甚至更强的毒性,因而增加了谷物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风险。本文简述了DON乙酰化衍生物的产生、检测技术及污染现状,重点分析了DON乙酰化衍生物的毒性及转化研究进展,以期为粮食中DON乙酰化衍生物的降解和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南产麦区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状况及农民摄入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赤霉病麦大流行年份及非流行年份小麦中镰刀菌毒素含量,并计算求得农民通过小麦摄入的毒素量。赤霉病麦发病率为34.3%的1985年,小麦中 DON、NIV和 ZEN 含量中位数分别为923.0ppb、128.2ppb 和15.3ppb;每人每日投入量 DON 为528.1微克,NIV 为62.4微克。赤霉病麦发病率<3%的1986年,小麦 DON 含量中位数为14.微克;农民撮入量为9.4微克/人/日。镰刀菌分离结果表明主要为禾谷镰刀菌。值得注意的是发现黄曲霉与禾谷镰刀菌共存于麦粒上。  相似文献   

13.
产毒真菌污染粮食等农产品产生有毒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称真菌毒素,严重威胁食用和饲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较为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国内外针对这些主要污染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近年来,随着真菌毒素研究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更新,一些新型真菌毒素不断被发现。将目前尚未被列入常规风险筛查和监管、也尚无相关限量标准的真菌毒素种类,称谓新兴毒素(Emerging toxins)。目前检出频次高、污染较为严重的新兴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产毒真菌产生。这些新兴真菌毒素通常与主要毒素复合污染,本文将依据现有的风险调查报告与数据,综述粮食中常见新兴镰刀菌和链格孢毒素的污染现状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为真菌毒素的全面风险评估和管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俗称呕吐毒素或DON毒素,是禾谷镰刀菌代谢产物,具有毒性,严重者甚至能致癌。它广泛存在于全球,主要影响小麦、大麦及玉米,因其霉菌喜湿冷环境,而江苏地区冬小麦生长期在4~5月常见降雨,菌类易于繁殖,且代谢旺盛,因而受污染较为严重,如田间得不到很好的治理,会发生较大规模蔓延,是与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并存的影响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5.
镰刀菌属的菌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该菌是侵染田间谷物和贮藏的粮食的真菌之一。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梨孢镰刀菌(F.poae)、串珠镰刀菌(F.monili forme)等菌种在谷物生长繁殖的同时,还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可引起猪的雌性激素亢进症;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 T—2毒素与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有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 ynivale  相似文献   

16.
《西部粮油科技》2018,(6):24-24
近期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个别粮食及粮食制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也称呕吐毒素)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小麦粉中DON超标可能是原料小麦受到该毒素污染,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导致。1、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中呕吐毒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谷物,特别是小麦中。不但给全球粮食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对小麦中的DON进行降解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对清除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有效控制其水平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粮食作物的污染物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两种。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代谢产生的一类天然生物毒素,存在于霉变的粮食、油料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的重要卫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快速、高通量的粮食中真菌DNA提取和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小麦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镰刀菌污染状况研究。方法 基于磁珠纯化技术,开发了一种粮食基质中真菌DNA的快速提取方法—月桂酰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e, SLS)磁珠法,结合前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和微滴式数字PCR法(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建立的小麦中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 3-A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 15-ADON)两种产DON毒素化学型镰刀菌及禾谷镰刀菌复合群分析方法,对其提取效果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我国2021年新收获小麦产DON镰刀菌的污染水平。结果 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柱式法试剂盒和磁珠法试剂盒相比较,本研究建立的SLS磁珠法裂解过程无需水浴,配合自动化提取设备工作,整个提取时间小于1 h,对禾谷镰刀菌复合群的提取率最优,而对3-ADON和15-ADON化学型镰刀菌的提取率与经典CTAB法、磁珠法试剂盒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显著性优于柱式法试剂盒。在对2021年收获的120个小麦样品监测结果显示,产DON镰刀菌的生物量与DON毒素水平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 SLS磁珠法适用于从基质复杂的粮食样品中提取真菌DNA,操作简便快速、提取率高,更易实现大样本量的分子生物学准确定量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赤霉烯酮(ZEN)起初发现于玉米赤霉病之中,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后经突变衍生出多种毒素种类。玉米赤霉病烯酮作用危害主要是自身的雌激素导致,其会对动植物造成生殖毒害与致畸突变,必须严格控制粮食中ZEN的含量。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是控制粮食中ZEN含量有效方法,现可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即化学检测、免疫胶体检测以及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