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腺相关病毒载体在眼科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属微小病毒家族,目前有8个亚型。重组AAV载体是眼科基因治疗中较为理想的载体,具有无致病性、免疫原性弱、转染细胞类型多、转染表达时间长等优点,但也存在携带目的基因较小、不容易获得较高滴度等缺点。AAV在眼科的应用途径主要是视网膜下腔注射、玻璃体腔内注射和前房内注射等局部途径应用。视网膜下腔注射可以转染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其注射方法包括经角膜前途径、巩膜自闭性隧道切口和锯齿缘后切口等途径。玻璃体腔内注射主要适用于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Mueller细胞,其注射方法主要是经巩膜途径。前房内注射主要适用于眼前节细胞的转染。目前正在研究的应用AAV治疗的眼部疾病有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新生血管性疾病、恶性肿瘤、角膜病及视神经保护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丁芝祥  谭浅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25-1127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属微小病毒科,目前有11种血清型。AAV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宿主范围广、免疫原性低和携带的治疗基因长期表达等优势而成为眼病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影响AAV载体在眼部基因转移的因素包括AAV载体的血清型、基因转移途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等。以AAV为载体的基因转移在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蒙等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细胞进行性凋亡,对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基因治疗研究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如激光光凝术、外科手术以及光动力疗法等均属对症治疗,并未解决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原因,基因治疗或许可填补这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杆和视锥感光细胞退化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RP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与基因和遗传方式有关,受环境影响。基因治疗通过载体转移治疗性基因,对靶细胞进行遗传修饰,纠正或替代致病RP基因。本文介绍RP基因治疗相关基因载体研究进展,并就5个常见基因型(RHO、PDE6B、MERTK、RLBP1、RPGR)对RP基因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学研究概况及基因治疗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学研究概况及基因治疗展望汪东生李建军张铁民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067000)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查明的遗传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窄、眼底特征性改变和...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导致视觉损害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历来是众医学家的研究焦点,本文对晚近RP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成为可能。目前研究认为腺相关病毒载体 (AAV)能使外源基因有效地导入感光细胞而且在细胞中稳定长期表达 ,而且对细胞无毒性 ,将有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基因转染工具。本文对AAV病毒的形态、生长和分子生物学特征、AAV介导的视网膜细胞基因转移、AAV病毒载体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遗传性致盲眼病,其患病率约为1/3500。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方法。本文综述了RP分子遗传学的最新进展,着重对诊断和预后有价值的基因突变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RP基因治疗的新动向。(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88-19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血红素加氧酶1( HO-1)基因过表达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00~250 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每组20只。R...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  相似文献   

13.
李伟  高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94-189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基因遗传学的发展,慢病毒载体系统不断地得到改良及优化,并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眼科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之一,由于其来源特殊,其生物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目前慢病毒已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并取得较好成果,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我们要将其真正应用于临床,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药物治疗与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遗传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夜盲和周边视野的丧失,最终导致中心视力的丧失。RP全世界发病率为1/3500,它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占15%~2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占20%~25%,X染色体连锁遗传(XLRP)占10%~15%,散发型占40%~45%。近来在药物治疗及基因治疗RP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就对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腺相关病毒(AAV)作为治疗载体能够长期稳定地表达治疗基因,但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转染效率较低,探讨提高AAV对RPE细胞转染效率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探讨少垃腺病毒对AAV转染RPE细胞的作用。方法从成人供体眼杯巾以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RPE细胞,并将其在含有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原代培养30d。采用携带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2型血清型AAV2 1×10^4感染复数(MOI)转染细胞作为AAV2-EGFP组,在加入上述物质的同时,加入不同滴度的非复制型腺病毒(Ad-null)作为AAV2-EGFP+Ad-null组。转染后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数EGFP阳性细胞,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巾EGFP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分离的RPE细胞富含色素颗粒。AAV2-EGFP转染RPE细胞后第2天EGFP开始表达,至第12天达高峰,之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至23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随着Ad-null滴度的增加,AAV2-EGFP+Ad-null组中各滴度时EGFP阳性的RPE细胞数和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联合0.1MOI的Ad-null即可见显著的增强作用,至10MOI时达高峰,但当Ad-null滴度提高至100MOI以上即出现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Westernblot检测显示,EGFP在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AAV2-EGFP+Ad-null组较AAV2-EGFP组明显提高。结论联合使用少量腺病毒可明显增强AAV对人RPE细胞的转染,为今后应用AAV作为载体携带外源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视紫红质基因突变是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最常见的原因,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25%~30%.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已发现的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多达150余种.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可引起内质网应激、蛋白聚集、膜受体异常激活,从而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P23H和T17M等突变小鼠转基因模型的建立,为深入探讨视紫红质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作用,以及为干扰突变基因表达,替换突变基因等潜在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崔彤彤  孙葆忱 《眼科》1997,6(1):60-61
本文分析了我院低视力门诊确诊的5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其中属盲和低视力范围46例,占90。20%,全部患者中有36例戴远用2.5X助视器后至少一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3,脱残率达70.59%,另外15只眼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部51例患者均选择了远用助视器,但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野小,使用近用助器后所看以的范围更小梁切除术后因此该类患者选择近用助视器的比例较低,我们建议试用闭路电视助视器  相似文献   

18.
病毒载体介导的视网膜基因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清  钱焕文 《眼科研究》2001,19(4):372-375
用病毒作为载体携带功能基因转染视网膜以达治疗目的,这种基因治疗方法为某些遗传性视网膜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应用腺病毒或腺相关病毒载体,经视网膜下间隙或玻璃体注射,可使报告基因在视网膜细胞中有效表达。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起效早,持续时间短,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起效晚,持续时间长。病毒载体中所含启动子的不同,其基因导致人的靶组织也不同。含茂细胞病毒启动子的病毒载体可将基因转移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应用视紫红质启动子则转移至视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RP患眼电图(EOG)的特征以及EOG作为评估RP手术疗效的客观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VT-3型视觉电生理仪的EOG采集和分析软件,对正常对照组和RP患组在术前与术后进行检测。结果:(1)105名RP患的EOG曲线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弯曲型与平坦型,弯曲型EOG各项参数较接近正常组EOG,该组绝大部分患的视野为斑驳状;而平坦型EOG的一些主要参数(如Arden比和G比值等),明显地低于正常组;该组患的视野多为管状视野或视野完全缺损;(2)在进行手术后半年以上复查EOG,则一些主要参数数值增加,有的患(34.5%)的EOG由平坦型转变为弯曲型。结论:RP患的EOG具有为该病所特有的特征,术后随主观症状的改善,EOG异常也恢复或部分恢复,这些都可作为该病诊断以及术后疗效评估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范围  袁容娣 《眼科新进展》2019,(10):961-964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4眼)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结果。观察患者术前合并黄斑病变和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情况,分析白内障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变化和相关性。根据OCT的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EZ)结构完整性将RP患者分为EZ结构完全缺失组(Grade1组)、EZ结构异常或部分缺失组(Grade2组)和EZ结构基本正常组(Grade3组),观察各组术后BVCA。结果 术前有11眼RP患者合并有黄斑病变,其中黄斑囊样水肿2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拉4眼;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5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1.529±0.535)logMAR、(1.232±0.656)logMAR、(1.056±0.498)logMAR、(1.013±0.565)logMAR,术后最终BCVA较术前BCVA显著提高(t=3.252,P=0.002),其中19眼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BCVA与术后最终BCVA显著相关(r=0.683,P<0.01)。Grade1组、Grade2组、Grade3组术后最终BCVA分别为(1.331±0.545)logMAR、(0.617±0.256)logMAR、(0.660±0.378)logMAR,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最终视力均好于Grade1组(F=6.764,P=0.005),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结论 大部分RP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得到改善,OCT可以判断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尤其是EZ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