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鼠离体肢体,分别用能量合剂和林格氏溶液灌注保存于0~4℃,经不同时间(2,4,8,16,24,48,72小时)取小腿三头肌进行Na+-K+-ATP醇和Ca2+-ATP酶活性检测,并对此骨骼肌和股动脉平滑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能量合剂灌注对酶活性以及超微结构的保存都有较好的作用。文内还分析了能量合剂的主要成份在保存肢体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兔股动脉平滑肌组织中Ca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和线粒体形态在缺血期间的变化及其与缺血性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的断肢缺血动物模型中,使用组化技术检测股动脉平滑肌组织中Ca2+-ATP酶、SDH活性的变化,用图象分析系统测定其光密度代表酶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股动脉平滑肌中线粒体的形态变化,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缺血8小时,Ca2+-ATP酶、SDH活性下降显著(P<0.05),缺血16小时后,Ca2+-ATP酶、SDH活性下降非常显著(P<0.01),缺血8小时后,线粒体有明显的形态学受损。结论:血管平滑肌组织中Ca2+-ATP酶、SDH活性下降及线粒体受损是缺血性血管痉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5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I/R组和Spo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时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Spo组再灌注前1 min开始吸入2.5%七氟醚持续5 min.于再灌注2 h时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体积、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体积扩大,心肌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Spo组心肌梗死体积缩小,心肌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可提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从而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观察大鼠股动脉移植后,在不同温度、疼痛刺激和烫伤等因素作用下其血管平滑肌Ca(2+)-ATP酶的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0~10℃的情况下Ca(2+)-ATP在术后1天先有酶的增加,然后逐渐降低,术后10天恢复正常。在20~30℃条件下则酶在术后1天先有下降,12天后即恢复正常。10~20℃的情况则介于二者之间。疼痛刺激和烫伤等则Ca(2+)-ATP酶在术后不同的时间内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不同治法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骨骼肌Ca2+-Mg2+-ATP酶变化的影响,探讨中医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雌雄各半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空组)、补肾中药组、健脾中药组、活血化瘀中药组和骨疏康中药组6个组。用地塞米松肌注造模。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骨骼肌Ca2+-Mg2+-ATP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大鼠离体股骨上1/3骨密度。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模空组大鼠离体股骨上1/3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空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股骨上1/3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补肾中药组升高程度最为显著(P<0.01),其余各治疗组骨密度较模空组升高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骨骼肌的Ca2+-Mg2+-ATP酶显著降低(P<0.01);与模空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骨骼肌的Ca2+-Mg2+-ATP酶均明显升高(P<0.01);补肾组大鼠骨骼肌的Ca2+-Mg2+-ATP酶升高最为明显,明显高于骨疏康组、活血组、健脾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血组大鼠骨骼肌的Ca2+-Mg2+-ATP酶升高程度最低,与补肾组、健脾组、骨疏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健脾组和骨疏康组升高程度也比较明显,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方法对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密度和Ca2+-Mg2+-ATP酶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泊酚1组(P1组),丙泊酚2组(P2组),丙泊酚3组(P3组).各组于再灌注60 min后立即取左室心尖部心肌,检测心肌匀浆中心肌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IR时心肌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与C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O1、P2、P3组心肌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与IR组相比明显升高,但仍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可以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恢复心肌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研究补肾中药对肾虚骨质疏松大鼠防治作用的机理。方法实验采用去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肾虚骨质疏松症模型。补肾中药复方(高、中、低)剂量对实验大鼠治疗12周,以骨疏康颗粒、盖天力牡蛎钙作为阳性对照药,并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空白组。用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MP-4、Smad6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空白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BMP-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Smad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②与模型空白组比较,补肾中药组对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BMP-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6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磷酸腺苷(ATP)刺激睾丸间质细胞(Leyding细胞)分泌睾酮时细胞外液Ca^2 浓度的变化对钙通道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比hCG,ATP刺激Leydig细胞时Ca^2 的变化。结果:人Leydig细胞具有对hCG、ATP敏感的钙通道,当细胞外液含有Ca^2 时,Leydig细胞对hCG的刺激反应敏感,而当细胞外液无Ca^2 时无反应。细胞外液无论有无Ca^2 ,Leydig细胞对ATP的刺激均有敏感反应。结论:细胞外液Ca^2 浓度的变化可能在hCG、ATP对Leyding细胞代谢调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大鼠模型骨组织Runt相关基因2(Runx2)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GIOP的发病机制以及补肾益髓中药的疗效及其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后肢肌注地塞米松(2.5 mg/kg,每周2次,连续9w)的方法复制GIOP大鼠模型,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空白组、补肾益髓中药组、补中益气颗粒组、血府逐瘀胶囊组、骨疏康颗粒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9w.应用XR-2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骨密度,以评价动物模型的成立及药物疗效.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骨组织Runx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Runx2蛋白表达.结果 (1)股骨骨密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空白组比较,补肾益髓中药组明显升高(P<0.01),骨疏康颗粒阳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补中益气颗粒组和血府逐瘀胶囊组虽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组织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空白组比较,补肾益髓中药组明显上调(P<0.01),骨疏康颗粒阳性对照组也有明显上调(P<0.05),补中益气颗粒组和血府逐瘀胶囊组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肌注地塞米松可以成功复制GIOP大鼠模型,(2)骨组织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GIOP的发病机制之一,(3)应用补肾益髓中药具有明显防治效果,疗效优于健脾中药和活血中药,其作用机理与上调骨组织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双膦酸盐联合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大鼠BMP-2、TGF-β1和IGF-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防治DOP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双膦酸盐组、降糖药组、联合组,构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大鼠动物模型并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分别检测糖代谢、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 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骨组织BMP-2、TGF-β1、IGF-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双膦酸盐组、降糖药组、联合组血清FPG、2hBPG、Hb Alc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双膦酸盐组、降糖药组、联合组血清FINS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双膦酸盐组、降糖药组、联合组骨组织BMC和骨生物力学指标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双膦酸盐组、降糖药组、联合组骨组织BMP-2、TGF-β1、IGF-1mRNA和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双膦酸盐联合降糖药可能通过调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大鼠BMP-2、TGF-β1、IGF-1表达,以改善糖代谢,增加骨密度和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发挥防治DOP作用。  相似文献   

11.
蛋白激酶C活性及δ亚型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PKC δ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KC比活性测定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 38例肾透明细胞癌和 5例正常肾组织中PKC比活性和PKC δ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胞浆PKC比活性值分别为 ( 6 .97± 2 .6 5 )10 - 2 pmol·ml- 1 ·min- 1 和 ( 14 .16± 5 .6 7) 10 - 2 pmol·ml- 1 ·min- 1 ;而胞膜中的比活性值分别为( 2 7.90± 7.5 8) 10 - 2 pmol·ml- 1 ·min- 1 和 ( 5 7.0 6± 18.13) 10 - 2 pmol·ml- 1 ·min- 1 ;PKC δ在癌组织细胞胞浆中的相对灰度值小于 1,在胞膜中则大于 1,各病理分期和细胞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PKC活性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下降 ,PKC δ表达与病理分期、细胞分级相关 ,是判断肾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蛋白激酶C(PKC)-alpha基因敲除鼠血清加压素(AVP)水平及髓内水通道蛋白2(AQP-2)分布、表达和转运状态的变化,初步探讨PKC-alpha在小鼠尿浓缩功能中的调节机制。方法使用代谢箱收集PKC-alpha基因敲除鼠及SV129野生鼠24 h尿液并取血,采用渗透计检测尿渗透浓度。ELISA法检测正常饮食下24 h尿尿素排泄量。放射性免疫法(RIA)检测血清AVP水平。免疫荧光及半定量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内髓AQP-2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别使用V2受体拮抗剂SR141263及不同浓度去氨基精加压素(DdAVP)腹腔内注射,检测3 h内尿渗透浓度、尿量以观察两组小鼠AQP-2转运状态。结果正常饮食下PKC- alpha基因敲除鼠24 h尿尿素排泄量[(3.25±0.18)mmol/24 h比(3.83±0.42)mmol/24 h,P= 0.24]以及血清AVP水平[(4.64±0.43)pmol/L比[(5.03±0.44)pmol/L,P=0.55]与野生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小鼠内髓AQP-2的分布及表达相似(P=0.48)。不同浓度DdAVP腹腔注射后两组小鼠尿量变化曲线完全一致。SR141263腹腔注射后PKC-alpha基因敲除鼠及野生鼠尿渗透浓度改变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20±0.02)mmol/L比(0.20±0.04) mmol/L,P=0.97]。结论PKC-alpha参与调节的小鼠尿浓缩功能与血清AVP水平、髓内AQP-2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异丙酚对中性粒细胞 (PMN)激活后活性氧生成以及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 ([Ca2 ]i)的影响 ,探讨异丙酚影响PMN呼吸爆发的内在机制。方法 :利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技术和自旋捕捉法 ,观察异丙酚对PMN呼吸爆发产生氧自由基 (ROS)的抑制作用 ;同时采用钙荧光指示剂 (Fura 2 /AM)负载离体PMN并行双波长模式测定不同浓度异丙酚对静息和激活状态下PMN细胞内 [Ca2 ]i 的影响。结果 :高浓度 (75 μM)异丙酚可使静息状态下PMN细胞内 [Ca2 ]i升高 ;在有钙基质中 ,异丙酚对趋化三肽 (fMLP)诱发的PMN胞内 [Ca2 ]i 的升高有明显的降调作用 ,而在无钙基质中则不明显。在无钙基质中 ,高浓度 (≥ 5 0 μM )的异丙酚对fMLP诱发PMN呼吸爆发产生RO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存在胞外钙浓度时 ,2 5 μM异丙酚的抑制程度更为明显。结论 :异丙酚可通过作用于胞外钙内流和胞内储存钙释放影响静息及激活状态下PMN胞内 [Ca2 ]i;异丙酚在有钙基质中对PMN呼吸爆发产生ROS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提示异丙酚影响PMN胞内 [Ca2 ]i,特别是对胞外钙内流的抑制作用 ,可能是其抑制PMN呼吸爆发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肾盂输尿管癌蛋白激酶C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PKCα在肾盂输尿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5例肾盂输尿管癌中PKC、PKCα表达。结果 肾盂输尿管癌PKC、PKC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和57.8%。其中T2~T3为68.6%(24/35)、68.6%尿管癌PKC、PKC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和57.8%。其中T2~T3为68.6%(24/35)、68.6%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KC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瘢痕组织中PKC活性变化 ,探讨PKC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PKC活化后催化底物多肽磷酸化 ,然后计数底物中掺入32 P的放射活性的原理 ,测定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PKC活性。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KC的活性显著高于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 (P <0 .0 0 1,分别高出正常皮肤 318.30 %和 5 19.0 7% ) ,瘢痕疙瘩高于增生性瘢痕 (P <0 .0 0 1,高出 48.6 0 % )而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间没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瘢痕组织中PKC活性升高且与增生程度相关 ,提示PKC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和合成物质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6.
Li SY  Yu B  An P  Liang ZJ  Yuan SJ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84-8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与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表达的关系及对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 5 8例大肠癌标本 (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 )的细胞膜磷脂酰肌醇 (PI)、磷脂酰丝氨酸 (PS)、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胆碱 (PC)。用QRT PCR方法检测PKC α、 βⅡ、 δ、 ε、 λ、 ζ同工酶mRNA表达。  结果 检测在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 ,PI、PE、PC含量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肝转移灶与原发灶中PI、P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 =1 73,t=1 36 ,P >0 0 5 ) ,PE含量显著高于癌原发灶 (t=98 88,P <0 0 1)。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KC α表达水平降低。PKC βⅡ、 δ、 ε、 λ、 ζ表达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 ,肝转移灶中PKC δ、 ε、 λ、 ζ表达高于癌原发灶 (t=4 31,P <0 0 5 )。PI、PC与PKC βⅡ呈正相关。PE与PKC δ、 ε、 λ、 ζ呈正相关 ,与PKC α呈负相关。 结论 细胞膜磷脂PI、PC增高 ,PKC α/PKC βⅡ比例改变与大肠癌发生有关。PE升高 ,PKC δ、 ε、 λ、 ζ增强表达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17.
野黄芪甙原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目的研究野黄芪甙原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PKC)活性、肾功能及肾脏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野黄芪甙原治疗组(C组),分别于4、6周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肾脏PKC活性;同时测定尿蛋白、Ccr、Scr及肾脏肥大指数,以光镜及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果C组尿蛋白排泄率、Ccr、肾脏肥大指数及细胞膜PKC活性均低于B组(P均<0.05);光镜、电镜病理改变C组较B组有所改善.结论野黄芪甙原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下调肾脏PKC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那地尔超极化停搏对大鼠离体心脏蛋白激酶C(PKC)ε及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成功建立Langendorff离体再灌注模型的32个心脏,随机分为4组(n=8):自然停搏组(A组)、St.Thomas组(B组)、吡那地尔超极化组(C组)和白屈菜赤碱组(D组)。A组、B组和C组K-H液平衡灌注15min后,A组停止灌注,B组灌注St.Thomas停搏液,C组灌注超极化停搏液;D组K-H液平衡灌注10min后,白屈菜赤碱液灌注5min,再灌注超极化停搏液。记录各组平衡灌注15min和再灌注20min时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收缩峰压(LVSP)和左室压力瞬时最大变化率(dp/dtmax);再灌注30min时测定心肌膜性PKCε和HSP70的表达。结果与K-H液平衡灌注15min时相比,再灌注20min时A组、B组和D组CF、HR、LVSP、LVDP及dp/dtmax降低(P〈0.05);与C组相比,其余各组再灌注20min时CF、HR、LVSP、LVDP及dp/dtmax降低,膜性PKCε和HSP70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吡那地尔超极化停搏通过上调膜性PKCε和HSP70表达,促进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蛋白激酶C激活在高糖诱导肾系膜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高糖对系膜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及PKC在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积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系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高糖作为激动剂,佛波酯(PMA)作为PKC抑制剂,甘露醇作为渗透压对照,用液闪仪测定PKC活性,^3H-TdR渗入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结果:高糖可增加系膜细胞颗粒部分PKC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FN分泌,且与渗透压无关。抑制PKC后,可阻止高糖诱导的FN分泌。结论:高糖可激活系膜细胞PKC,促进细胞外基质积聚和糖尿病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