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眼眶血管内皮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4例眼眶血管内皮瘤的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帮助了解其表现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3例位于眼眶肌锥外间隙的前颞上象限,1例位于眼眶肌锥外间隙的前鼻下象限。3例呈椭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4例CT均呈均匀的等密度,3例邻近的骨质呈受压改变,1例没有骨质改变。4例在MRI上均呈不均匀的略长T1、长T2信号影,可见信号流空影,增强后早期呈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D型。结论眼眶血管内皮瘤主要是位于肌锥外间隙的有血管流空影和早期明显强化的富血管性肿瘤,MRI是显示和诊断眼眶血管内皮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26例中共473个结节,结节大小为0.5~12.0cm,其中直径>5.0cm的16个结节,平均直径(2.2±0.2)cm。单发结节型1例,表现为T 1WI低信号,T 2WI稍高信号,无明显特征性征象,增强后动脉期片絮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向心逐渐强化;多发结节型17例,在T 1WI均呈低信号,其中6例病灶内见出血灶,呈斑片状高信号;7例见包膜“皱缩征”;12例在T 2WI见“靶征”;多数病灶在DWI呈中心低信号、外周环形高信号,ADC图呈中心高信号、外周环形低信号;增强后12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4例呈持续环形强化,1例伴肝小静脉阻塞综合征动脉期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显示不清;17例中“棒棒糖征”8例,“瘤内血管征”5例;融合型8例,除包含多发结节型病灶特点外,病灶可相互融合,融合病灶增强后7例呈云絮状渐进性强化,1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8例均有“靶征”、“棒棒糖征”和局部包膜“皱缩”,其中5例见“瘤内血管征”。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有一定特征性,局部包膜形态“皱缩”,T 2WI见“靶征”,增强后出现双环征,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及“瘤内血管征”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同时发现病灶近包膜分布,并且出现病灶相互融合时,更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薇  陈晓雷  张威江  于向荣  王清   《放射学实践》2013,28(4):370-37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病例的MRI征象,并将其与手术相对照。9例病灶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HPC均呈分叶状肿块,信号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囊变、坏死,7例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7例行肿块全切除,2例行肿块次全切除。5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其中1例局部复发,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手术将肿瘤全切除是HPC的最佳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PC)磁共振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提高对HPC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PC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8±13.8)岁,术前24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19例行水抑制T2WI,20例行扩散加权成像,8例行MR波谱成像,6例行灌注成像.3例行MRA,2例行MRV.分析其在不同序列上的影像特征并和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PC好发部位依次为旁矢状窦面、蝶骨翼区、天幕周、鞍区及大脑凸面.92.3%(24/26例)呈窄基底与脑膜相连.易侵犯硬膜及静脉窦.HPC实质呈T1WI等低、T2WI等高信号,强化不均.瘤内出血、囊变多见.部分囊变区强化明显,亦可见壁强化.肿瘤实质在ADC上呈等高信号,灌注成像上示肿瘤灌注高于皮质区.MR波谱成像上75%(6/8例)出现Cho增高,100%(8/8例)NAA及Cr峰降低,25%(2/8例)在3.56 ppm处出现一个较高的肌醇峰.33%(1/3例)可显示来自于左大脑前动脉的供血动脉.2例行MRV均可显示瘤周迂曲血管,以及静脉窦侵犯范围.结论 HPC少见,但在磁共振成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rADC值、MR波谱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有助于诊断,术前MRA及MRV对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9例,均作MRI平扫和增强检查. 结果 9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I平扫,T1WI呈低等不均匀信号6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7例显示血管流空.增强后扫描9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显示"脑膜尾征".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动态增强技术的MRI,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不同眼眶血管瘤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共12例,均为单发病灶,均行MRI,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磁共振系统为Siemens公司MagnetomVisionPlus1.5T。采集线圈为头颅线圈。MR平扫包括:TSE序列的T1WI、T2WI横断面以及T1WI矢状和冠状面扫描。层厚4mm。增强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以2.0~2.5ml/s的速度于病人桡静脉处注射Gd-DTPA后,立即连续动态扫描7次。以观察造影剂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模式,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动态增强的MRI对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颅内HPC的MRI征象。结果:9例患者中,8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内。WHOⅡ级HPC 5例,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水肿不明显,无相邻骨质破坏,2例与硬脑膜以窄基底相连,2例见"脑膜尾征";WHOⅢ级间变型HPC 4例,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明显,有囊变、坏死,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2例相邻骨质破坏。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DWI图像呈略高信号,内部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DWI图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瘤周或瘤内见流空血管影。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可为颅内HPC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颅内HPC的MRI表现。结果 11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9例(81.82%)肿块呈多分叶状,MR T1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7例(63.64%)于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10例(90.91%)肿瘤内部或边缘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11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2例(18.18%)示"脑膜尾征"。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HPC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及波谱成像结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39例,其中35例位于颅脑,4例在脊髓。大多数呈分叶状且病灶大,有血管流空信号,易发生囊变坏死,水肿及占位征象明显;MRI显示不均匀稍长、等或混杂T1WI,均匀等或稍长和T2WI信号,累及静脉窦及硬脑膜常见,典型病例显示增强明显且极不均匀或中度不均一增强。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混杂或略低信号,其实性部分信号略高,病灶内ADC值为(12.68±4.01)10-4mm2/s,病灶侧ADC值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13例行灌注成像的病变显示病灶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呈不均质高灌注。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负性增强显著,下降支与上升支分别显示不对称。7例行MRS检查的病变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成像及MRS检查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眼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眼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照手术病理表现,分析23例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17例行CT扫描,12例行MR扫描。结果 6例为局限性淋巴管瘤,呈椭圆形;17例为弥漫性淋巴管瘤,表现为不规则肿块,但边界清楚,其中10例肿块同时累及眼睑和眼眶。CT表现:8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9例呈混杂密度,其中5例肿瘤内有高密度。13例行增强扫描,11例显示不均匀强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s,HPC)及脑膜瘤的MRI表现,以获得对颅内HP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颅内HPC患者11例及脑膜瘤患者107例.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颅内HPC的MRI 表现:肿瘤呈分叶状9例(81.8%),7例(63.6%)肿瘤以窄基底附着硬膜上,7例(63.6%)肿瘤内部呈迂曲的血管信号,8例(72.7%)肿瘤内囊变、坏死,7例(63.6%) T2WI呈等高信号,8例(72.7%)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11例(100%),5例(45.5%)可见瘤周水肿.肿瘤形态(P<0.01)、肿瘤内部迁曲的血管信号(P<0.01),T2WI信号强度(P<0.05)及DWI信号强度(P<0.01)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形态、T2WI及DWI信号、肿瘤内部迂曲的血管信号是鉴别颅内HPC及脑膜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血管外皮瘤的CT、MRI表现。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的巨大肿块 ,CT平扫示密度不均匀 ,强化扫描示肿块实质明显强化 ,并可以见到其中异常强化的血管影。MRI平扫示肿块信号不均匀 ,并可以见到血管流空征象。结论 肺内单发的巨大肿块 ,CT强化扫描见到异常强化的血管 ,MRI扫描见到血管流空征象 ,可以高度提示肺血管外皮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眶外蔓延的途径、MRI表现与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炎性假瘤眶外蔓延的病例,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与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慢性病程9例,急性或亚急性病程4例。5例手术证实,其中3例为混合型炎性假瘤,2例为硬化型炎性假瘤。8例临床证实,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明显缓解。MRI表现为经眶上裂蔓延13例,经眶下裂蔓延10例,经视神经管蔓延1例,经眶下孔蔓延3例。眶外蔓延者临床表现与无眶外蔓延者比较无特异性。结论炎性假瘤眶外蔓延主要经眶上裂、眶下裂蔓延,常在影像检查中被发现。MRI能清楚显示眶外蔓延的途径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瘤内血管流空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SFT/H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SFT/HPC组13例,脑膜瘤(脑膜瘤组) 57例作为对照。观察并记录“蛇形流空征”和“光芒征”在两种不同肿瘤内部的分布情况。结果在SFT/HPC组中13例均表现出“蛇形流空征”;在脑膜瘤组中54例(95%)出现“光芒征”,3例(5%)出现“蛇形流空征”;两组间的血管流空信号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FT/HPC瘤内血管流空模式常表现为“蛇形流空征”,了解这一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提高SFT/HPC术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产前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5例孕妇,孕龄22~ 37周.产前常规行超声(US)检查后24 ~ 48h内行MR检查,采用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2D 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以及快速翻转恢复运动抑制(FIRM)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及肝脏重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将产前MRI、US表现与出生后影像表现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例肝脏血管内皮瘤均表现为肝脏内边界清晰的单个肿块,其中1例合并皮下多发血管瘤.在FIESTA、SSFSE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在FIRM序列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所有病例FIESTA序列肝脏横断面可见包块周边扩张的肝血管和远端腹主动脉变细.结论:产前MRI能提供诊断胎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有用信息,能提供产前US以外的补充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中枢神经系统HPC的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9例中颅内7例,椎管内2例.CT平扫4例呈均匀略高密度,3例呈略高、低混杂密度;MRI检查4例呈等T1、等T2信号,3例呈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CT、MRI增强后所有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结论CT、MRI可对中枢神经系统HPC做出可靠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