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特殊类型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影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程度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8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PHN急性期疼痛的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疱疹部位,分析这些因素与经痛程度的相关性,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PHN疼痛程度与性别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疼痛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疱疹部位无显著相关。患者急性期发作频度以持续性疼痛(78.0%)居多,疼痛性质以烧灼样(39.0%)和针刺样(28.0%)为主。结论 对PHN患者应重视疼痛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尤其是对老年男性持续性烧灼样和针刺样疼痛的患者,应积极实施心理护理;教会患者缓解疼痛的方式,以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6个月)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6个月后VAS评分≥3分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2例为病例组,与其年龄、性别、受累神经节段相匹配且未发生远期疼痛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前驱痛(OR=4.26,95%CI:2.09~8.69)、糖尿病(OR=4.06,95%CI:1.62~10.07)、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OR=0.26,95%CI:0.12~0.55)、使用钙通道调节剂(OR=0.35,95%CI:0.17~0.75)、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0.29,95%CI:0.11~0.74)、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OR=1.87,95%CI:0.79~4.45)、72 h内就医(OR=0.61,95%CI:0.28~1.33)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存在相关性。结论 前驱痛、糖尿病是HZ急性期疼痛患者发生远期疼痛的危险因素;72 h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钙通道调节剂、阿片类药物使用<4周是HZ急性期疼痛患...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程度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8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PHN急性期疼痛的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疱疹部位,分析这些因素与经痛程度的相关性,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PHN疼痛程度与性别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疼痛发作频率、疼痛的性质、疱疹部位无显著相关。患者急性期发作频度以持续性疼痛(78.0%)居多,疼痛性质以烧灼样(39.0%)和针刺样(28.0%)为主。结论对PHN患者应重视疼痛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尤其是对老年男性持续性烧灼样和针刺样疼痛的患者,应积极实施心理护理;教会患者缓解疼痛的方式,以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最常见的带状疱疹慢性并发症,为典型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与年龄、基础疾病、皮疹部位、皮疹面积、疼痛程度和是否及时治疗等相关。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疼痛程度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以有效地控制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引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101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信息,定义PHN为出疹90天后仍有疼痛。将年龄、性别、早期治疗、疼痛程度、疱疹面积、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疾病等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向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研究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中年龄(P<0.0001,OR=1.125,95%CL1.062~1.191)、疼痛程度(P=0.0003,OR=5.598,95%CL)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危险因素;疱疹位置(P=0.0069,OR=0.131,95%CL 0.030~0.573)、早期抗病毒治疗(P=0.0059,OR=0.019,95%CL 0.001~0.321)、抗病理神经痛治疗(P=0.0190,OR=0.136,95%CL 0.026~0.720)为有利因素。结论:重视高年龄、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抗病理神经痛治疗能有效预防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远期后遗神经痛(PHN)效果的相关因素,为皮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社区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0例于疼痛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应用皮神经阻滞技术进行治疗,采用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的方法,评价不同因素下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的150例带状疱疹患者中,PHN发生率为8%;疼痛的缓解程度与年龄、皮疹出现后治疗介入时间、皮损面积相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即:中青年、介入治疗时间早、皮损面积小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结论皮神经阻滞技术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明确,针对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更佳。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对社区易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提早就医;在治疗中,评估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在适宜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带状疱疹急性期与后遗神经痛期(PHN)患者SF-MPQ评分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科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108例,其中以确定为PHN患者33例作为PHN组,首诊为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5例作为急性期组。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两组SF-MPQ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SF-MPQ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感觉类、情感类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急性期组75例患者疱疹消退明显,其中仍有29例疱疹消失后3个月VAS5分,29例治疗前后SF-MPQ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感觉类、情感类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和PHN患者SF-MPQ评分存在差异,急性期患者是由于周围神经受损导致,而PHN患者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对PHN患者给于心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或者对急性期患者采取心理干预,以减少PHN的发生,对带状疱疹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使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防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诊治的中老年带状疱疹2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28例中216例(占97.74%)均发生皮疹及疼痛,疼痛轻度32例(占14.04%),中度116例(占50.88%),重度76例(占33.33%);207例在3周内疼痛消失,皮疹吸收萎陷,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并留下萎缩性疤痕;2例并发病毒性脑-脑膜炎,1月左右痊愈;1例伴视力下降,半年左右治愈;18例发生PHN,发生PHN的主要原因是未早期及时用皮质激素.结论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早期及时应用皮质激素是防止PHN最有效的方法,激素对已发生的PHN无效.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带状疱疹常伴有感染相关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6个月时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程6个月以上、疼痛评分>3分的PHN的发生率为2%~5.1%。接种过水痘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PHN的发生率较低。尽管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PHN的高危因素包括老龄患者、急性期疼痛剧烈以及大面积皮疹,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不发生PHN,而有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期躯干或四肢带状疱疹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HZ)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HZ患者89例,分为对照组59例和联合组30例,2组均给予HZ的常规治疗,联合组还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比较2组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病率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结果:出院3月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PHN发生率分别为28.81%、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联合组的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急性期躯干或四肢HZ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可降低PHN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与后遗神经痛(PHN)的相关性.方法 初诊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法)对4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运用Keypoint 4M/4C型肌电图仪对患者皮损处神经及其支配肌肉进行电生理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肌电图异常自发活动、混合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PHN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评估结果将其分为≤6分依从性差42例和>7分依从性好71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PHN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5000元/月、VAS评分<7分、药物不良反应监护为影响PHN患者用药依从性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用药、药学教育服务为影响PHN患者用药依从性保护因素(P<0.05)。结论经济状况、VA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监护、联合用药以及药学教育是影响PHN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上述情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促进用药依从性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临床护理、发病诱因及遗留神经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诱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门诊护理,观察组给予门诊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和随访。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6个月后患者是否遗留神经痛分为遗留神经痛组和未遗留神经痛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疱疹特征、发病诱因、护理方式等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遗留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50岁、营养不良、伴有糖尿病、恶性肿瘤、服用激素、服用免疫抑制剂、清蛋白水平减少、严重感染疾病、重大手术后均是带状疱疹发病的诱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皮损累及胸神经分布区、皮损程度重、入院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高、就诊时间≥5d、有糖尿病、前驱期疼痛、恶性肿瘤及仅进行门诊护理的患者遗留神经痛发病率越高(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就诊时间≥5d、皮损程度重、累及胸神经分布区、年龄≥50岁、入院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高是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论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影响因素有就诊时间≥5d、皮损程度重、累及胸神经分布区、年龄≥50岁、入院NRS评分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病人痛觉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将425例病人分为E组(≥65岁)和M组(年龄<65岁),分析病人一般信息,临床症状。根据病程再分为三个亚组:1≤6月:E1、M1,6≤24月:E2、M2,≥24月:E3、M3,比较各亚组疼痛程度、特征,Logistics回归分析痛觉异常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E组疼痛程度显著高于M组,E1,E2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M1,M2组;E组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发生率高于M组,均以M3和E3亚组区别显著。Logistics分析结果示:痛觉过敏发生率与病人年龄呈正相关;带状疱疹急性期抗惊厥药治疗可减少痛觉异常发生;神经毁损则相反。结论:老年病人疼痛更剧烈,更易伴随痛觉过敏;急性期抗惊厥药可有效降低痛觉异常发生,但神经毁损相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眼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的疼痛管理。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老年眼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急性期主动实施有效疼痛管理,早期进行准确疼痛评估,有效的药物或物理镇痛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镇痛治疗态度、急性期镇痛治疗频率以及疼痛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例数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眼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期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能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缩短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脉冲射频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303例PRF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PRF后3个月NRS评分较术前下降>50%视为治疗有效,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73.3%,糖尿病(OR=2.179,95%CI=1.052~4.514)、病程(OR=1.823,95%CI=1.556~2.137)、射频电压(OR=0.435,95%CI=0.217~0.872)、射频神经(OR=0.421,95%CI=0.209~0.849)与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存在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和病程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射频电压、3个射频神经为PRF疗效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比较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神经痛期不同阶段大脑神经功能学差异,通过神经影像学来描述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的发生过程,阐述大脑相应激活区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带状疱疹患者12例,其中急性期组6例,后神经痛组6例。扫描前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SF-MPQ(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评分。随后分组进行fMRI静息态扫描,扫描后通过SPM、REST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得到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数据统计结果。然后分别对比急性期组与后神经痛组的大脑激活区域的差异。结果:对比后神经痛组与急性期组的ReHo结果,前者较后者ReHo值升高的区域有:双侧丘脑、右侧小脑、右侧海马体、右侧梭状回、右侧脑岛。结论:小脑、脑岛、丘脑可能与PHN痛觉过敏形成机制相关;海马体可能参与疼痛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2例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PH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根据治疗后6个月的SF-MPQ总分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44例)和疗效不佳组(58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下降(P<0.05),且疗效良好组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疗效不佳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972,95%CI(1.084,6.448),P=0.033]、病程>6个月[β=1.211,95%CI(1.243,9.068),P=0.017]、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10分[β=1.029,95%CI(1.642,4.769),P<0.001]均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β=-0.792,95%CI(0.235,0.873),P=0.019]、持续使用镇痛药物时间>2周[β=-1.047,95%CI(0.164,0.749),P=0.007]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PHN,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时采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持续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4年8月,5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均为部队干部、战士。发病年龄:16~26岁42例,27~47岁7例,48~55岁1例。男41例,女9例。经50例患者病史陈述,皮肤先出现神经痛和皮肤灼热,感觉过敏者18例,先有皮疹后出现疼痛12例,局部皮肤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者2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胸腰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150例,年龄60~8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普瑞巴林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普瑞巴林150mg;脉冲射频组,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2次,每次150 mg,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 3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3个月内镇痛药曲马多及普瑞巴林的用量和服药持续时间。用发生PHN的例数/总病例数评定3组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低于普瑞巴林组(P<0.01)及射频组(P<0.01)。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药量小(P<0.05)且服药时间短(P<0.01),辅助镇痛药曲马多每日用量小(P<0.01),服药时间短(P<0.01)。与普瑞巴林组及射频组相比,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PHN的发生率为3.92%。结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可明显减轻疼痛并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