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处西秦岭山地的甘肃天水吕二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在研究区实施了多年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持水土,但目前尚未有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计量特征的系统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长年限(5、20、40、...  相似文献   

2.
3.
研究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对于了解植物对区域环境适应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贵州喀斯特区域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响应,通过搜集整理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101个采样点的植物叶片的C、N、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研究了它们与气候、纬度、海拔、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间关系,比较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贵州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C、N、P计量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变异程度,其中,叶片C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性;叶片N含量和N:P属中等变异性;而叶片P含量、C:N、C:P均属强变异性。2)基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采取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应对变化的环境。3)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受海拔、气候及土壤养分的共同影响,但植物叶片C、N含量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叶片P含量可能受限于土壤TP含量。该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区域植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趋于发育一套适应异质性强、生态脆弱的叶片性状组合,表现为较高的C含量、C:N、C:P以及较低的N、P含量。  相似文献   

4.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重要特征,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依据广西的纬度变化,在桂林(24°15′-26°23′N)、南宁(22°12′-23°32′N)和北海(20°26′-21°55′N)的桉树人工林建立24块固定样地,分析桉树叶片、地被物凋落叶及土壤的C、N、P含量...  相似文献   

5.
喀纳斯泰加林由于常受火干扰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理生态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探究喀纳斯泰加林林下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其变化规律,对喀纳斯泰加林林下72种植物叶片的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喀纳斯泰加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林下植物叶片的C、N和P质量分数变幅较大,均值分别为(401.26±104.91)、(9.51±4.74)、(5.51±1.73)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51%,50%和31%;C:N、C:P、和N:P分别为(46.28±23.48)、(74.94±39.55)、(1.86±0.95)。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C和P,N和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与N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从植物生长类型角度,草本植物对N、P的利用率比灌木高。就植物功能群而言,一二年生植物具有较低的C:P和N:P比值,生长速度快,寿命短;常绿灌木为了维持常绿和抵抗寒冷的冬季,保持了低矮的状态和较慢的生长速度,C:P和N:P最高。与全球和中国尺度的研究相比,喀纳斯泰加林林下植物的C、N、P含量和N:P较低,说明喀纳斯泰加林土壤缺N。林下植物叶片的N:P小于14,表明喀纳斯泰加林下林植物生长受到N的限制,与其他研究区域研究结果受N、P共同限制不同,这是由于喀纳斯泰加林遭受频繁的火干扰导致大量的N损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凋落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中国森林凋落叶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数据库,分析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与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对预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已报道的中国森林凋落叶氮(N)、磷(P)浓度及其相关变量,探讨地理因素(纬度,LAT)、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MAT和年平均降水量,MAP)和叶特性(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对中国森林凋落叶N、P和N/P的影响.结果显示,N浓度和N/P随LAT的升高而降低,P浓度随LAT的升高而升高;N浓度和N/P随MAT和MAP的升高而升高,而P浓度随MAT和MAP的升高而降低;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N浓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树种P浓度比常绿树种高53%,而N/P比常绿树种低57%;相反,阔叶树种N浓度比针叶树种的高37%,而P浓度和N/P在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中国森林凋落叶N、P及N/P受环境因素和叶特性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因素对凋落叶P浓度和N/P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为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物质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高寒草地的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认识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羌塘高原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区,分析东西走向60个样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碳(C)、氮(N)含量与C:N的分布特征,及其各自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高寒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38.22%、1.82%)均高于地下部分(31.11%、1.15%),但C:N(22.08)却小于地下部分(28.88),且地上部分C含量、C:N与地下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干燥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R^2 = 0.072,P 〈 0.05)以及C:N(R^2 = 0.15,P 〈 0.005)呈负相关关系,却与植物地下部分C:N(R^2 = 0.53,P 〈 0.001)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年均降水量(R^2 = 0.13,P 〈 0.005)与地上部分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生物量(R^2 = 0.13,P 〈 0.01)及植被总盖度(R^2 = 0.12, P 〈 0.01)与地下部分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地上部分C:N亦呈正相关关系(R 2= 0.15,P 〈 0.005),而年均温却与地下部分C:N呈负相关关系(R^2 = 0.31,P 〈 0.001). 可见,水热条件是影响羌塘高原植物地上、地下C含量以及C:N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干燥指数可以作为较好的度量指标. (图7 表1 参46)  相似文献   

8.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入侵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瓣海桑因其具有速生性的特点而被广泛的用于滩涂海岸造林和控制外来杂草互花米草。但是同样作为外来种,无瓣海桑其自身的入侵性及生态风险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依据外来种风险评估的侧重点,分别从定居特性、传播特性及其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无瓣海桑的入侵生态特征的相关研究,表明无瓣海桑具有速生、高生产力、对低温和土壤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已在澳门等地出现扩散入侵现象等利于入侵的特点;但是同时它生态位宽度中等,繁殖率较低,并且它的种植会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有利于乡土红树植物的生长。现有对无瓣海桑入侵生态特征的定性研究并不能完全确定其入侵性和生态风险。因此今后需采用风险评估模型等手段对无瓣海桑入侵性进行更为深入地评估。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和调控机制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本文以茂兰喀斯特森林几种常见钙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10种必需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量大于10000 mg·kg^-1的元素有N、K和Ca,1000~10000 mg·kg^-1的元素有P、Mg和S,100~1000 mg·kg^-1的元素有Fe和Mn,小于100 mg·kg^-1的元素有Zn和Ni。这些元素中,除 P 外均高于已报道的陆生高等植物所需元素的合适组织浓度,但仍全部处于世界陆生维管植物元素平均含量范围内。元素含量特点是w(Ca)>w(K)>w(Mg)型。P、Mg、Fe的频数分布呈正态分布,N、K、Ca、S、Mn、Zn、Ni呈对数正态分布。元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和S、P和Mg、K和S、Ca和Mg、Ca和Zn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Mg和Zn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和Fe、S和Fe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根据植物叶片w(Ca+Mg)含量,冷水花(Pilea notate)、荔波唇柱苣苔(Chirita liboensis)和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属于嗜钙型植物,石山吴茱萸(Evodia calcicola)属于喜钙型植物,黄梨木(Beniodendron minus)、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石山桂(Cinnamomum calcareum)和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属于随遇型植物,贵州悬竹(Ampelocalamus calcareous)属于厌钙型植物,荔波鹅耳枥(Carpinus lipoensis)、石山胡颓子(Elaeagnus calcarea)介于喜钙型植物和随遇型植物之间,石山楠(Phoebe calcarea)介于随遇型植物和厌钙型植物之间。对叶片元素化学计量比值的分析表明,喀斯特钙生植物具有低P、K和高Ca、Mg的特点,绝大部分植物属于P  相似文献   

10.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10-11 a、7-9 a和3-5 a林龄人工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物叶片(乔木、灌木和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探讨了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互关系及其N、P养分限制。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林乔木、灌木和草本叶片碳含量均值分别为502.88、472.18和438.31 mg·g-1,其叶片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叶片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15.87、19.61和15.72 mg·g-1,叶片全磷含量均值为1-09、1.24和0.91 mg·g-1,其叶片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凋落物碳、氮和磷含量均值分别为497-07、11-36和0.45 mg·g-1,凋落物氮和磷含量均低于植物。2)针阔混交林乔木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4.43、517-06和15.63,灌木和草本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6.60和28.55、438.77和507.59、16.52和17.95,而凋落物C/N、C/P和N/P为46.50、1193.26和26.17;不同林龄杉木叶片N/P均低于14,表明杉木生长受N限制;10-11 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N的限制,7-9 a和3-5 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P的限制,灌木和草本生长基本受P限制。3)植物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全磷含量与C/N、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P〈0.01,P〈0-05)。本研究为中幼龄人工林抚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群落扩张对生态系统地表地被物和土壤C、N和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部岷江源头区典型的高寒针叶林—乔灌—灌丛垂直分布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乔灌交错带地表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层)和土壤(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全C、全N和全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  相似文献   

12.
贵州百花湖沉积物磷、氮及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贵州百花湖沉积物柱芯,测定沉积物总磷(TP)、总氮(TN)和有机碳(Corg)含量,并进行TP、TN及Corg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花湖沉积物TP、TN及Corg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76 mg.kg-1,0.34%、2.91%,表层沉积物污染严重,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沉积物TP、TN及Corg含量逐渐降低.不同沉积物柱芯相同层位TP、TN及Corg含量存在较大差别,表明不同湖区底泥污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实施内源污染控制工程时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对不同湖区采用不同的治理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究4种乡土树种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可为华南地区乡土树种应对干旱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华南地区4种乡土树种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和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为研究对象,人工搭建遮雨棚、开顶箱(OTC)和自动浇水系统来模拟干旱环境,设置对照(100%),低度(75%)、中度(50%)和高度干旱(25%)4种处理,研究4种乡土树种生长、各器官中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学对不同强度干旱的响应.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抑制了海南红豆和降香黄檀的生长,但醉香含笑和黧蒴锥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干旱降低了海南红豆叶片(氮)N含量、根系N和磷(P)含量,增加了海南红豆粗根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但降低了细根C:P和N:P.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4个树种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醉香含笑和黧蒴锥粗根的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升高,降香黄檀和海南红豆NSC含量则下降.综上,在干旱胁迫下,海南红豆和降香黄檀表现出资源获取型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干热河谷区9、15、26年生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新银合欢鲜叶N、P含量均表现为15年生>26年生>9年生,凋落叶N、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N、P重吸收率随林龄增大而下降,N、P重吸收率分别在42.76%-55.90%和26.35%-40.60%之间,N重吸收率均大于P重吸收率;鲜叶C:N、C:P均小于凋落叶,但鲜叶N:P大于凋落叶,且N:P均大于20;N重吸收率除与凋落叶N:P无显著相关性外,与其他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重吸收率除与凋落叶C:N、C:P有极显著正相关外(P<0.01),与其他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干热河谷区新银合欢养分重吸收率表现出随林龄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新银合欢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大而下降;而新银合欢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受P限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模拟氮(N)沉降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滇中亚高山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华山松林开展模拟N沉降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试验,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