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肾细胞癌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肾脏平均缺血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复发、生存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尿肌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肾脏平均缺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观察组尿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院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且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肾脏平均缺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熊步高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78-1779
目的观察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7例肾细胞癌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开放性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9例)接受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6%)与对照组(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能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肿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研究组经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开放式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结果、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1,9.68%)显著低于对照组(6/31,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成功率(29/31,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26/31,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肠道恢复以及住院治疗所用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成功率高,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肾细胞癌(R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扶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RCC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尿肌酐、血红蛋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尿肌酐、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观察组尿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治疗RCC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出血量较多,但对患者健侧肾功能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比较开放性保留肾单位肾切除术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6/2013-10月因肾细胞癌于作者医院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6例行开放性保留肾单位肾切除术(open partial nephrectomy,OPN)治疗,45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治疗。对两组病例肿瘤大小、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肌酐及术后复发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OPN组与LPN组的基本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PN动脉阻断时间较OPN组长(P=0.01),但术时、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少于后者(P〈0.05)。两组术后肌酐较术前均有升高。随访124例病人,平均随访26个月(1~76个月),OPN组有1例术后第4年死于肾癌腹腔转移,1例术后5年死于前列腺癌,1例术后15月中下腹及肾门转移;LPN组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LPN较OPN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能达到OPN的治疗效果。在熟练掌握腹腔镜下操作及缝合等手术技巧的前提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一种更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癌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岁.肿瘤直径2.7~5.1 cm,平均3.6 cm.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结果:39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5.8±34.6)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3.8±3.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6.9±41.5) ml.术后病理为32例肾透明细胞癌,5例颗粒细胞癌,2例嗜酸性细胞瘤,切缘均阴性.3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2~32个月,平均11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安全可靠,短期随访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用于T1a期肾细胞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1a期肾细胞癌施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和30例T1a期肾细胞癌并施行开放性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胃肠活动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1年随访情况。结果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后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后腹腔镜组患者明显少于开放组(P〈0.05)。住院费用后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开放组(P〈0.05),术中需要输血患者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用于T1a期肾细胞癌可最大限度的保留功能性肾单位,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4月我院肾肿瘤患者40例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予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肾肿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崔春生 《吉林医学》2014,(25):5656-5657
目的:观察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应用于治疗肾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治的72例肾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同意书及患者家属意愿等情况分为采用腹腔镜手术的对照组35例,采用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的研究组37例,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数据。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数据情况,研究组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肿瘤患者治疗采取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可以优化治疗效果,减少手术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新进展。方法:2008年10月-2012年1月采用腹腔镜经后腹腔途径对52例肾肿瘤患者行LPN,40例患者阻断肾动脉主干,12例患者选择性阻断肾段动脉,肿瘤直径3.9 cm(0.8~4.9 cm),观察观察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5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80 min(50~160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3 min (15~3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9 ml(10~260 ml)。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行介入栓塞治疗。1例术后出现漏尿,2周自行愈合。平均住院时间8.5 d(7~15 d)。术后病理示肾透明细胞癌3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2例,嗜酸细胞腺瘤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切缘均为阴性。随访12~3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T1肾肿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保留肾单位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波依定治疗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波依定对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10 6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每日口服波依定 2 5 -2 0mg ,每日一次 ,疗程 4周 ,观测治疗前后血压、2 4小时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 (P <0 0 1) ,2 4h尿蛋白定量、BUN、Scr、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而Ccr明显升高 (P <0 0 1) ,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波依定治疗肾性高血压降压作用明显 ,并可减少尿蛋白 ,保护和改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鼠肾小体发生发育过程中血管球和肾小囊体积的增长规律。方法光镜下应用体视学方法对胚胎和生后发育期小鼠肾血管球和肾小囊的绝对和体积进行测量。结果从胚龄16天到生后40天血管球体积增大约86倍,肾小囊体积增大约32倍。生后7天之前,血管球的相对体积增大迅速,而肾小囊的相对体积减小迅速,之后二者变化平缓。结论肾小体发育中血管球和肾小囊的体积变化为肾小体的滤过功能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形态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亲属供肾单支血管与多支血管在肾移植临床疗效上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130例亲属肾移植受体病史资料,采用基本统计方法计算供体肾动脉、静脉变异的发生率,并对受体进行1~5年随访,采用χ2检验比较多支供肾动脉与单支供肾动脉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供体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CT angiography,CTA)评估结果发现,32例供体出现副肾动脉,发生率为24.6%,其中双肾副肾动脉10例,发生率为7.7%;肾静脉多支15例,发生率为11.5%,且均为右肾。受体和供肾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94.3%和91.5%。单支动脉供肾与多支动脉供肾在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亲属供肾单支血管与多支血管在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无差异,且对供体和受体均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肾肿瘤患者增强CT(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上,探讨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标化后的肾体积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4例肾肿瘤患者于术前1周内均行中腹部增强CT扫描及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基于动脉期图像测量剔除肿瘤后残余双肾体积,包括肾皮质体积(renal cortical volume,RCV)和肾髓质体积(renal medullary volume,RMV)?肾实质体积(renal parenchymal volume,RPV)为RCV与RMV两者之和?以核素肾动态显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为参照标准,将RPV?RCV和BSA标化后的RPV(RPVBSA=RPV/BSA)?RCV(RCVBSA=RCV/BSA)与GFR分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PV和RCV与GFR呈中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4(P = 0.005)和0.448(P = 0.008);RPVBSA和RCVBSA与GFR呈中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9(P < 0.001)和0.627(P < 0.001)?结论:基于增强CT动脉期图像测量的RPV和RCV可以反映肾功能,RPVBSA和RCVBSA能更好地对肾肿瘤患者术前肾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草酸钙结石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肾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制备肾草酸钙结石大鼠模型。分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并进行培养,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上皮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cl-2、Bax和Cyto C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细胞中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Cyto C释放显著增多(P<0.05)。结论肾草酸钙结石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由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1 096例肾脏活检病理类型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敛  吴雄飞  余荣杰  赵洪雯  干磊  陈丽萍 《重庆医学》2006,35(18):1676-1678
目的回顾性总结1096例肾活检的病理结果.并分析其类型。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4月间1096例肾脏活检的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IgA肾病28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92例.特发性FSGS77例,硬化性肾炎66例,膜增生性肾炎41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15例.新月体肾炎7例,微小病变4例;狼疮性肾炎111例.紫癜性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1例,肾脏淀粉样变性9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5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7例.高血压肾病21例,血管炎、先兆子痫、Alport综合征及Goodpasture综合征各1例。20例移植肾有12例为急性排斥病变.8例为慢性移植肾病。结论原发性贤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疾病主要以IgA肾病最为常见;继发性疾病仍以狼疮性肾炎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尸体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可能发病原因。方法对尸体肾移植术后18例TRAS患者与未发生TRAS的566受者有可能影响TRAS发生的多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RAS患者的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TRAS者(66.67% vs5.48% , P<0.01);(2)发生与未发生TRAS的受者在术前透析方式、糖尿病发病、供肾冷缺血时间、供肾动脉数、供肾侧、供肾动脉吻合方式、术后免疫诱导用药、术后口服免疫维持治疗、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发病时血脂等诸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肾移植术后TRAS的发生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CRRT治疗(CRRT组)的116例重症ARF患者的临床特点、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并与同期行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IHD组)的102例重症ARF患者相对照。结果 (1)CRRT组患者的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7.0±7.5,其中≥29分56例(48%),24~29分36例(31%),<24分24例(21%);而IHD组患者的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1.9±5.2,其中≥29分0例(0%),24~29分44例(43%),<24分58例(57%)。CRRT组平均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IHD组(t=4.769,P=0.000),提示CRRT治疗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的重症病例。(2)CRRT组患者治疗后的存活率为37%(43/116),而IHD组为48%(49/10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678,P=0.1018);若仅选取APACHEⅡ评分≥24分的危重病人进行比较显示:CRRT组的存活率24%(22/92)显著高于IHD治疗组的9%(4/44)(χ2=4.229,P=0.0397),提示对危重ARF患者,CRRT效果优于传统IHD。(3)对CRRT存活与死亡亚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疾病的严重程度(用APACHEⅡ评分表示)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死亡亚组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和升压药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存活亚组(P<0.05)。结论 (1)CRRT是治疗重症AFR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肾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2004年2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201例(管腔狭窄≥70%),经肾动脉成形术重建。肾动脉血运。其中1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10)月,观察其血压、降压药物、肾功能的变化。结果201例患者肾动脉成形术成功率96%。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由70%±11%降至12%±10%。术后随访138例患者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由(20.1±3.3)kPa降至(18.3±2.1)kPa,舒张压由(10.9±2.0)kPa降至(10.3±1.5)kPa;口服降压药品种减少(P〈0.01),由平均(2.4±1.2)种降至(1.8±0.9)种;术后1至23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4例,非开口病变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高,并有助于此类患者血压的长期控制,支架内再狭窄与肾动脉狭窄病变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肾病(ischemic renal disease,IRD)已成为老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包括:肾动脉狭窄(RAS)、胆固醇栓塞、肾动脉血栓等。IRD的病理改变以肾小管损伤最常见,而临床表现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肾动脉狭窄合并肾功能不全做出IRD的诊断。肾动脉造影仍是确诊IRD的金指标。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