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ST)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低、中能量的体外冲击波间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非钙化性ST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低能量组21例和中能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疾病健康宣教和物理因子治疗,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应强度的发散式ESWT治疗,低能量组ESWT强度为50~65 mJ、中能量组ESWT强度为75~90 mJ,ESWT治疗均为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分别对3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亦显著优于组内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VAS和UCLA评分的最佳得分为中能量组随访时的(1.95±0.74)分和(30.81±1.78)分。 结论 发散式ESWT可有效地缓解非钙化性ST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而低能量与中能量的ESWT对非钙化性ST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采用16号针对16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钙化灶进行反复穿刺治疗,治疗后第2、3、6、12和24周进行随访,记录症状缓解情况和声像图变化。应用视觉模拟法(VAS)、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价系统(ASES)和Constant评分方法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的占81.2%。治疗24周以后,钙化灶消失8例,缩小5例,钙化灶平均消失时间是(6.1±0.5)周。治疗后的3~24周的V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24周ASES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Constant评分改变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治疗4周、12周后,记录2组患者钙化灶消失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4周、12周后的VAS、UCLA评分均改善(P<0.05)。2组患者治疗4周、12周后的VAS、UCLA评分较组内治疗2周后改善(P<0.05)。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VAS、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2.19±0.40)分]、12周后[(1.63±0.55)分]的VAS评分较低,治疗4周[(32.19±1.18)分]、12周后[(33.43±0.94)分]的UCLA评分较高(P<0.05)。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钙化灶消失有效率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钙化灶消失有效率(78.13%)较高(P<0.05)。 结论 超声定位下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关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关节镜肩峰下病灶清理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臂丛麻醉下行关节镜肩峰下肩关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钙化病灶清理术2l例。术前病程1~48周,平均6.7周。其中,行肩峰成形术6例,肩袖缝合修补术3例。患者手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并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1.4±6.8)个月。肩关节活动范围:2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为(18.5±5.7)°和(160.0±1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6,P〈0.01);体侧外旋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2.4±10.3)°和(56.8±1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7,P〈0.01)°肩关节功能评分:(1)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2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5.4±13.5)分和(93.7±8.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4,P〈0.01),其中VAS疼痛评分为(8.3±1.4)分和(0.6±0.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65,P〈0.01).据ASES评分,2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19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2)21例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6.5±11.3)分和(94.2±10.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47,P〈0.01)°据ConstantMudey评分,2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行肩袖缝合患者仅3例,占手术患者14.29%。结论关节镜肩峰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病灶清理术效果肯定,且对肩袖损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抽吸技术是否会影响超声引导下针刺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方法超声引导下采用16号针对81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进行穿刺治疗,其中A组41例施行针刺和抽吸技术,另外B组40例仅针刺冈上肌腱的钙化灶。治疗后第2、3、6、12、24周进行随访,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方法(VAS),记录症状缓解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患者的满意度评价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抽吸技术不影响疗效,单独针刺钙化灶是有效而简便的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型超声引导下小针刀经皮穿刺联合双针抽吸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先以小针刀穿刺后再行单针头经皮抽吸治疗;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先以小针刀穿刺后再行双针头经皮抽吸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个月、6个月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患者DR片检查结果及二次、三次治疗比率。同时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 d、7 d观察组患者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1个月、6个月UCLA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DR片显示,治疗后7 d钙化灶减小或消失。观察组患者二次、三次治疗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超声引导下小针刀联合单针头抽吸术比较,超声引导下小针刀联合双针头穿刺抽吸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可在早期缓解患者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是一种关于冈上肌腱劳损和组织结构异常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超声、X线、CT及MRI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超声具有实时、便捷的特点,在该病的诊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超声诊断及治疗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经皮抽吸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单针头经皮抽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针头经皮抽吸治疗。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d、7d、1个月、6个月,利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利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患者DR片检查结果及二次、三次治疗比率。同时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价安全性。结果 NRS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7d时,观察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LA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7d、1个月、6个月时,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DR片结果显示,治疗后7d时,钙化灶减小或消失。观察组患者二次、三次治疗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超声引导下单针头经皮抽吸术,超声引导下改良经皮抽吸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尽管不能改善患者肩功能和活动范围,但可在早期减轻患者疼痛,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穴位冲击治疗早中期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早中期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根据单盲、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体外冲击波冲击特定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刺激特定穴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  相似文献   

10.
观察超声介导下肩峰下滑囊联合肩胛上神经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超声组(B组),B组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峰下滑囊和肩胛上神经注射术,A组根据解剖定位行肩胛上神经和痛点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B组较A组疼痛缓解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B组与A组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系统、规范康复治疗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肩峰成形术治疗,治疗组术后转入康复科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康复科接受指导及训练;对照组仅在住院期间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遵医嘱在家中自行训练。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检测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ROM);于术前及术后1年时应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 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术前2组患者肩关节RO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3个月及1年时治疗组肩关节ROM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2组患者ASE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1年时2组患者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ASE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规范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后疗效,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能量(0.12~0.25mJ/mm2)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定;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行钙化灶消失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VAS及ULC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肩袖相关钙化灶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8周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有效率较治疗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的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采用关节镜清理与PRP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患者4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行肩关节镜下钙化灶清理+PRP注射,对照组行单纯关节镜清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实验组中,5例行肩袖修补术(3例为术前确诊肩袖撕裂,2例为钙化灶较大,清理后行肩袖修补),对照组中,3例行肩袖修补术(2例为术前确诊肩袖撕裂,1例为钙化灶较大,清理后行肩袖修补)。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明显低于术前,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VAS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A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t=8.73,P=0.001)。结论 关节镜清理联合PRP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方法。关节镜可以尽量清除钙盐,能对肩袖损伤范围精确评估,并对明确的、损伤较大的肩袖损伤,行带线锚钉肩袖修补。同时,结合PRP注射,可加快损伤肩袖的修复,减轻疼痛,加速...  相似文献   

14.
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是肩袖内钙盐沉积于肌腱中的病理过程,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钙化性肌腱炎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睡眠状况。本文主要综述了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病因和治疗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肩峰撞击综合征(SIS)患者与健康人群肩峰下滑囊(SAB)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一种简便而准确的SAB超声评估方法。方法:选取确诊为SIS的患者58例(病例组)共65个患肩,以及无任何肩关节不适的健康志愿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共50个优势肩。均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SAB是否增厚、有无积液等,并分别在肩胛下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冈上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结果:病例组滑囊增厚、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5,P<0.001;χ2=15.345,P<0.001)。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得的SAB平均厚度均大于肩胛下肌腱长轴、短轴及冈上肌腱长轴切面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估SIS患者SAB增厚、积液扩张等病理改变,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介入治疗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n=44)和常规治疗组(n=38),介入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0.9%氯化钠注射液2 ml+2%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治疗组在超声介入下行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照组根据解剖定位进行注射。结果:肩关节功能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注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运用超声能量多谱勒在体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冈上肌肌腱炎微循环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40例慢性冈上肌肌腱炎患者随机均分为电针组、冲击波组,同时设立20例正常人对照组。电针组和冲击波组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4周、3月行VAS评分及能量多谱勒微循环指数(MI)测定,正常人对照组只进行一次微循环指数测定。 结果:冲击波组与电针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冲击波组优于电针组;冲击波组治疗后VAS评分逐渐下降,但电针组3月后VAS评分却较2周及4周后有升高;冲击波组与电针组患者治疗前MI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冲击波组治疗后各阶段MI均较治疗前改变,而电针组无明显改变;冲击波组治疗后两周时MI增高明显,4周及3月后逐渐下降。 结论:体外冲击波能够有效改善冈上肌肌腱炎微循环,具有近期及远期疗效,电针在微循环改善方面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并评估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组(A组)31例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B组)30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PRTEE功能评分和握力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0.9)个月。治疗后1个月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1.8±0.4)分vs(3.2±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59,P<0.001);治疗后3个月时,2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A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均低于B组[(1.7±0.3)分vs(2.8±0.4)分;(13.2±2.9)分vs(22.3±5.1)分],A组握力变化和复发率也低于B组[(12.3±2.5)% vs(28.4±3.2)%;0/31 vs 4/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72、-8.6024、-21.9381,P<0.001、<0.001、<0.001、=0.035)。 结论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注射精准,起效快,临床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但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也是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