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针灸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徐宗裔 《江苏中医》2000,21(1):34-35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其汗法有:解肌发汗法,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清热发汗发,化饮发汗法,生津发汗法,利湿发汗法,和解发汗法,和阴发汗法,导下发汗法,温阳发汗法,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 ,其汗法有 :解肌发汗法 ,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 :清热发汗法 ,化饮发汗法 ,生津发汗法 ,利湿发汗法 ,和解发汗法 ,和阴发汗法 ,导下发汗法 ,温阳发汗法 ,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医典籍与古代医家学术思想,须溯源求本,考其成书年代,究其真伪得失,版本可信,研究结果方能可靠。《伤寒论》成书一千七百余年来,研究者代有争鸣,其中许多就是围绕版本真伪进行的。可以说,对《伤寒论》研究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原文是否符合仲景原意的分歧。怎样看待现行版本的原文,就成为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 历来认为,仲景《伤寒杂病论》经三国兵燹,卷帙散佚,其幸存者,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而得以流传后世,但后世认为已失仲景原貌,甚至有人认为王叔和“简编条册,  相似文献   

5.
一、“风证”涵义“风”证在不同情况有不同概念.这里指内风,与“肝阳化风”“热极动风”“血虚生风”之“风”同义。“风”证主要表现是“动”即《内经·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之“掉”、“眩”。为什么掉、眩称为风证?古人命名病证,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如观察到自  相似文献   

6.
邹旭峰  戴维  郁保生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53-1055,1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某些关键字词在全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字就属于这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为了透彻了解该字在书中的含义及作用,更加精准地领悟这一经典著作,掌握辨证论治的关键,本文在全面分析《伤寒论》398条原文的基础上,总结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反”字,整理出了所有含该字的条文及其在各个篇章的分布,然后依据其含义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大致归纳为5类并且列举了某些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7.
李灵辉 《光明中医》2009,24(8):1433-1434
<伤寒论>虽被后世尊为治疗外感病的经典,但是书中不仅论及外感病,其创立的辨证论治方法同样适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张仲景对各种出血的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可谓是开创血证辨治的先河.本文对仲景在<伤寒论>中血证三禁:禁汗、禁吐、禁下,进行浅略分析,揣测仲景论治深意.  相似文献   

8.
"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应释义为曾病霍乱,今又伤寒,是指曾患霍乱的体质又感发伤寒,而非论述霍乱与伤寒的区别;"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可理解为"本呕,下利者,不可止也",此非不治,而是不可止,使邪有出路,待正复而邪去。临床治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即治病求本;要注意当愈不愈而发生的变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辨证论治亦当考虑其动态变化,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姜勋  韩延华 《河南中医》2010,30(7):630-633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其类方占据了《伤寒论》方中的绝大部分,这些方子在临床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本人整理归纳桂枝汤及其类方32首,并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亦开针药合用之先河。针、药各有所长,临证辨证施治或用针、或用药、或针药并用方为得当。通过分析伤寒论中针灸条文,旨在把握张仲景针药结合应用规律及其辨证应用针药结合治病的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历史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①解释书名,交待卷数;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③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④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2.
1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痰饮病的治疗分为扶正利水、祛邪利水、和解利水,扶正利水中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利水、以小青龙汤温肺蠲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理中丸健脾祛湿、茯苓甘草汤温胃散饮、真武汤温肾行水、五苓散化气行水、猪苓汤育阴行水;祛邪利水分寒下和热下,寒下中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泻热开结逐水、十枣汤攻下开结逐水、牡蛎泽泻散清热软坚利水、热下中以三物白散散寒破结逐水、瓜蒂散涌吐寒实;和解利水中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生姜泻心汤和胃散水、四逆散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282条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一般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仅仅是少阴虚寒。笔者认为,本条讨论的病证既包括了少阴虚寒,又包括了少阴虚热,“小便色白”与“自利而渴”都是辨证的依据,当综合起来考虑。首先,我们将282条的上下文(即“自利而渴者”以上之文、“五六日”以下之文)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作为中国医学集大成者传世至今已有千年,作为经典教材集合理法方药于一体。此文主要从书中不寐证、小柴胡汤证、神志病以及白虎汤的失治误治着手,研究《伤寒论》中出现失治误治的影响,以及对证处理后患者病情的变化着手。张仲景对疾病变证以及失治误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毫不掩饰其医疗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尊敬。砥砺后人不断提高自身医术水平及总结前人医疗过程中的经验,以期将失治误治最大可能减少发生。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辨疒至 湿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病 ,疒至 、湿、此三种 ,宜应别论。”句中“疒至 ”字 ,有的笼统注为病名 ,是什么病 ,语焉不详。有的注为通“痉”,是个通假字。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如认为是病名 ,大都依从《集韵·至韵》:“疒至 ,风病。”其显然不当。如认为“疒至 ”通“痉”,古音不同 ,不能构成通假。其实 ,“疒至 ”是“痉”字之讹 ,因古字形体相近而误。考《说文解字》无“疒至 ”字 ,而有“痉”。其云 :“痉 ,强急也。”《说文解字》没收“疒至 ”,这说明汉以后“痉”在传抄时讹写为“疒至 ”。到魏张揖《广雅》才把…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是指虽然病种不同,症状不一,但只要病因、病机、病位等相同,就可采用同一治法进行治疗.该法本源于<黄帝内经>,而发展于张仲景.为了进一步探讨"异病同治"在<伤寒论>中治疗疾病的规律,兹就其用法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综合<伤寒论>有关针灸的论述,就其所体现的针灸学术思想作一浅析.有关条文中关于针灸的学术思想、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运用规律等对现代针灸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学习<伤寒论>.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通篇《伤寒论》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本文从立法组方顾及脾胃、服法禁忌旨在护胃、中病即止防伤脾胃、慎思细辨免伤脾胃等几方面探讨了仲景的护胃观。  相似文献   

20.
杨杰 《山西中医》2007,23(3):74-75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传统有“伤寒法在救阳”认识,其实,伤寒也采用养阴法.通过探讨《伤寒论》9种养阴法,可以对《伤寒论》养阴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