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黑斑侧褶蛙为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也称黑斑蛙,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含量低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近年来受水源、水质、农药及人工捕捞等影响,野生黑斑侧褶蛙数量大量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经营许可证条件下开展黑斑侧褶蛙的人工繁殖与营养驯化,促使黑斑侧褶蛙养殖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股热潮。然而,随着黑斑侧褶蛙集  相似文献   

2.
<正>黑斑蛙即黑斑侧褶蛙,隶属蛙科、侧褶蛙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捕杀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急剧减少。我国许多地区有食用黑斑蛙习惯,市场需求大,黑斑蛙养殖逐渐兴起,已成为保护和利用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帮助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刘济丹等,2022;孔玄庆等,2020)。  相似文献   

3.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田鸡、青蛙,属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除海南、云南、台湾地区)。野生黑斑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稻田、水塘等水域为繁殖生存和捕食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黑斑蛙人工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朝  相似文献   

4.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青蛙、田鸡,学名黑斑侧褶蛙,是我国重要的两栖经济动物之一。自从黑斑蛙人工养殖实现全程饲料投喂,养殖区域以最初的四川、湖南等少数几省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快速扩张。2012-2017年,黑斑蛙养殖面积从300亩发展至近4万亩,亩产量也在逐年提高。然而,当下的黑斑蛙养殖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市场局部供过于  相似文献   

5.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黑斑蛙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进行测定,旨在比较分析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的营养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黑斑蛙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黑斑蛙,水分含量则低于野生黑斑蛙,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除谷氨酸和酪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野生黑斑蛙肌肉的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养殖黑斑蛙。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结果,野生和养殖黑斑蛙肌肉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0.25和72.42。野生黑斑蛙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黑斑蛙( P <0.05),而养殖黑斑蛙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野生黑斑蛙(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14种矿物元素中,锌、铝和硒含量有显著差异( P <0.05),重金属元素(砷、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由此可知,养殖黑斑蛙营养组成价值接近于野生黑斑蛙。  相似文献   

7.
正黑斑蛙又名"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该品种养殖成本大、风险系数高、养殖门槛高,这对从业人员相应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需要了解黑斑蛙的常见病害,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盲目养殖。  相似文献   

8.
1 黑斑蛙生物学特性 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us)属于蛙科侧褶蛙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危物种,俗称青蛙.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  相似文献   

9.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10.
泰国虎纹蛙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虎纹蛙又名泰国青蛙,原产于泰国,俗称“泰蛙”,1995年首次引进我国南方饲养。此种蛙个体适中,外形酷似本地蛙,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极为畅销。人工养殖泰蛙周期短,从产卵至商品蛙,只需100天左右,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保护我国野生虎纹蛙。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泰国虎纹蛙成年个体一般250~450克,大的可达650克。其头型短小,皮肤粗糙,背部两侧各有数条不规则的短肤褶,长短不一,若断若续,背部颜色因饲养环境不同而有棕灰、黑灰、墨绿等色,并附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白色,四肢有黑斑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冠肺炎的发生,全国人民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而2月24日《决定》的出台,让黑斑蛙养殖户雪上加霜。3月5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将两栖爬行动物明确由我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农业农村部:中华鳖、乌龟等绝大多数养殖龟鳖及蛙类中的牛蛙、美国青蛙都可以养殖食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黑斑蛙养殖户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的黑斑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增温对蝌蚪形态表型和生理特征的影响,设置了26℃、28℃和30℃3个温度梯度组,每一组平行处理3次,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从37 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的时长、以及46期幼蛙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变态完成期幼蛙的体型随温度升高显著变小(P<0.05),肾脏湿重系数下降明显(P<0.05),其他内脏器官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长度系数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增温使幼蛙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N/L的比值下降(P<0.05),但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3)26℃组、28℃组和30℃组幼蛙PHA-P反应最高值分别出现于注射后1 h、2 h和2 h,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增温使幼蛙的体型趋于变小、肾脏湿重下降,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均趋弱,嗜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存在权衡关系,气候变暖将不利于幼蛙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具有典型歪头病症状的濒死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JS0526,以确定常德地区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菌及分析其致病机理。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 DNA序列比对确定HJS0526菌株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人工感染HJS0526菌株14 d后,实验组歪头症状出现率达90%以上,死亡率高于5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基本一致。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JS0526对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金银花和鱼腥草醇提取液对HJS0526菌株具有极好的抑制效果;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HJS0526菌株感染造成黑斑蛙全身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肝、脾、肾和肺等组织严重损伤,表现为明显充血、出血及细胞变性、坏死。米尔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具有高致病性,感染后可导致黑斑蛙多组织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本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常德地区由米尔伊丽莎白菌引起的黑斑蛙歪头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泰国虎纹蛙又名泰国青蛙,原产于泰国,是继美国青蛙之后引进的又一新的食用蛙品种。由于该蛙肉质甜美,香气浓郁,在市场上极为畅销。因此,养殖泰国虎纹蛙,对其生物学特征的了解,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泰国虎纹蛙头型短小,皮肤粗糙,背部两侧各有数条不规则的短肤褶,长短不一,若断若续,背部颜色因饲养环境不同而有棕灰、黑灰、墨绿等色,并附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白色,四肢有黑斑纹。泰蛙与本地虎纹蛙的外形、色泽、食味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泰蛙体形稍大,其成蛙体重…  相似文献   

15.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人工繁育黑斑蛙等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有相关政策指导,而合法养殖黑斑蛙企业和合作社,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型农副产品、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养蛙技术     
我国的蛙类有190多种,目前供养殖和食用的主要有黑斑蛙、金线蛙、中国林蛙、古巴牛蛙和棘胸蛙等品种。前三种别名“田鸡”,即通常称谓青蛙;棘胸蛙,又名“山鸡”、“坑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邹新群 《河北渔业》2003,(1):27-27,41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 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同时又能解决急需与生态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疫情发生以来,受消费市场封禁影响,全国6,000万斤黑斑蛙全部压塘滞销,数万名蛙农反映销售及种蛙投放困境,生存遇困难。湖南一黑斑蛙养殖户:10,000斤黑斑蛙无路可销!现在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现在这么多青蛙,都这么大了。本来按正常都可以销售,都可以卖钱了,现在一个都销售不出去。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高锰酸钾(KMnO4)对黑斑蚌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并由此推断2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试验采用96 h静水式实验法,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顺序为KMnO4>LAS,LAS、KMnO4等2种实验试剂对黑斑蛙蝌蚪24h的LC50分别为11.6 mg/L和3.67 mg/L;48 h的LC50分别为10.0 mg/L和3.15 mg/L;96 h的LC50分别为8.57mg/L和2.17 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联合毒性在24、48、96 h的相加指数AI>0,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