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组,每个时点各6只。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9L-1;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的微血管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提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组,每个时点各6只。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9L-1;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缺血2h再灌注7,14,21,28d的微血管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提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扩张皮瓣淤血的问题一直是整形外科的难题,以往的方法都存在应用上的局限.相关研究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增生的方法延长扩张淤血皮瓣的成活长度.目的:尝试用兔脂肪来源干细胞来解决扩张皮瓣淤血问题.方法:20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均制作兔耳扩张皮瓣淤血模型,10 mL 扩张器在耳背皮下植入,定期注水,于第20天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淤血皮瓣.一侧淤血皮瓣下注射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淤血皮瓣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于注射后第2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 CD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皮瓣成活的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 CD34 染色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增加血管的发生,改善皮瓣淤血情况,从而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扩张皮瓣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取24只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2只。收集兔脂肪组织,进行体外分离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对照组皮下注射1 ml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组扩张皮瓣组织并于皮下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两组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毛细血管断面数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两组微血管密度,检测CD31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比较两组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知,观察组毛细血管断面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知,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 0. 01);观察组扩张皮肤组织中CD3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可知,观察组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加快兔皮瓣组织扩张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因此具有提高对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鼠脑缺血后植入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一定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缺血性脑损伤人鼠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8-07d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及形态实验室完成.材料:脂肪组织来源于北京通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去除腹部多余脂肪的健康女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对照组20只、细胞移植组20只.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胰酶消化后取第5代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前行BrdU标记,细胞浓度调整为4×109L-1.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2 h冉灌注模型,造模1 d后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区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1周时缺血区皮质即可见大量的微血管增生,2周时微血管密度达高峰.第4,12周时有所下降,但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缺血区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t=4.859,P<0.05).脑缺血再灌注1,2周时,缺血区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细胞,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皮质及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第4,12周时模型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信号减弱,而细胞移植组阳性信号仍呈较强表达(t=5.894,P<0.01).结论: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促进微血管增生、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来加快缺血区血运修复,从向改善脑缺血人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人脂肪干细胞的研究中,针对其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较多,对人颊脂垫部位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提取人颊脂垫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增殖及成骨诱导培养,观察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并与皮下脂肪来源脂肪干细胞进行对比。方法:分别提取面部轮廓整形手术获取的人颊脂垫与皮下吸脂术获取的皮下脂肪中的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与成骨诱导,对二者细胞浓度、增殖活性、成骨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人颊脂垫为特化脂肪组织,血管成分明显多于皮下脂肪。颊脂垫提取脂肪干细胞浓度显著高于吸脂术来源者;CCK-8实验生长曲线显示颊脂垫来源脂肪干细胞增殖活性亦高于吸脂术来源脂肪干细胞(P<0.05);经成骨培养后第3,7,14天碱性磷酸酶染色,颊脂垫来源脂肪干细胞成骨活性优于吸脂来源脂肪干细胞(P<0.05)。表明颊脂垫作为特化的深部脂肪组织,其包含的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明显优于吸脂来源者,且由于其解剖毗邻关系,是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库。  相似文献   

7.
背景:多组实验证实脂肪干细胞体外能够大量扩增,经一定诱导条件作用后能够向3个胚层分化,并且能够加以一定的基因修饰。目的:观察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和经静脉移植后的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物;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脂肪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活化能力;经小鼠尾静脉移植脂肪干细胞,观察细胞在体内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仔细解剖移植后小鼠,观察细胞移植后的成瘤性。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容易扩增培养,表达间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时,不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经静脉移植后,不能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反应,但是能够活化B淋巴细胞,激活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细胞移植后未观察到肿瘤形成和组织畸变。提示脂肪干细胞总体免疫原性较低,移植后不会激活宿主细胞免疫系统;脂肪干细胞移植后无肿瘤样生长,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组实验证实脂肪干细胞体外能够大量扩增,经一定诱导条件作用后能够向3个胚层分化,并且能够加以一定的基因修饰.目的:观察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免疫原性和经静脉移植后的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物;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脂肪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活化能力;经小鼠尾静脉移植脂肪干细胞,观察细胞在体内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仔细解剖移植后小鼠,观察细胞移植后的成瘤性.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容易扩增培养,表达间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时,不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经静脉移植后,不能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反应,但是能够活化B淋巴细胞,激活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细胞移植后未观察到肿瘤形成和组织畸变.提示脂肪干细胞总体免疫原性较低,移植后不会激活宿主细胞免疫系统;脂肪干细胞移植后无肿瘤样生长,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郭垣杉  颜玲 《中国临床康复》2013,(36):6443-6448
背景:无血清培养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影响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无血清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后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情况。方法:采用酶消贴壁培养法获得雄性SD大鼠脂肪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实验组细胞无血清培养24h,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L-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然后应用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3周。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可呈多角形或梭形贴壁生长,并能稳定传代。传代后大鼠脂肪干细胞极低表达细胞表面标志CD31。大鼠脂肪干细胞定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呈鹅卵石样,CD31阳性表达明显上升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诱导后大鼠脂肪干细胞能够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在基质胶上形成2D小管样结构,其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结果证实无血清培养可促进体外大鼠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饰后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理。利用重组腺病毒HGF转染hBMMSC,将细胞接种于鸡胚绒毛膜尿囊膜,与α-MEM、同代hBMMSC及bFGF比较,3天后计算其血管数量。用RT—PCR检测hBMMSC表达bFGF、VEGF、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的水平。结果表明:4个组中hBMMSC/HGF促血管生成能力最强,hBMMSC和bFGF组相近,α-MEM组最低。RT—PCR检测显示,hBMMSC和hBMMSC/HGF均表达多种促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而HGF转染后表达水平升高。结论:经HGF基因修饰的hBMMSC具有较强的促血管新生的功能,本研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源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的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克隆特性,并具有向骨、脂肪、软骨等多系分化的能力。 目的:比较C57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从C57小鼠的脂肪和骨髓中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记、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测定和Notch信号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CD29、CD105、Sca-1,不表达CD34、CD133,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CD45;生长曲线和细胞克隆分析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易向成骨诱导;Notch 相关基因检测显示脂肪源干细胞的 Jagged-1表达水平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而 Hes-1的表达水平脂肪源干细胞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水平。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能力更强,更易向成骨分化,可能与Hes-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髓损伤后只有尽早地在损伤局部构建有效的血管网络,才能为各种细胞的分化提供营养支持和代谢保证,加速损伤局部的愈合。 目的:构建三点突变的低氧诱导因子1α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将其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检测常氧条件下对脊髓损伤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利用PCR方法定点突变人低氧诱导因子1α编码区的第402,564和803位氨基酸,将突变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重组入腺病毒pAdEasy-1系统,包装病毒并测定滴度,同理包装未突变组和空病毒组;以3种病毒液连同空白组共分4组进行后续实验。将病毒液转染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通过示踪因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观察病毒转染效率,通过RT-PCR方法检测4组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组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及其下游成血管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编码区第402,564和803位氨基酸均定点突变为丙氨酸;3种腺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并包装鉴定完毕。含突变基因病毒液组、含未突变基因病毒液组低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病毒液组、空白组(P 〈0.05)。含突变基因病毒液组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提示三点突变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不仅能够在常氧条件下大量且高效表达,还同时能够促进其下游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高效表达,为脊髓损伤疾病的血管新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脂肪分离可获得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向骨、软骨、脂肪、心肌等多个方向诱导分化。 目的:建立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成骨分化方法,并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前景。 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成人脂肪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CCK8检测细胞活性,成骨诱导液诱导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BCIP/NBT比色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利用脂肪抽吸液成功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且能稳定传代,增殖能力旺盛;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有特定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成骨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结节形成,成骨诱导培养0,3,7,14,21,28 d,RT-PCR定量检测结果证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阳性表达。说明用酶消化法可以从人脂肪中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表达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是一种优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体外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目的:观察不同代次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及诱导成神经球的潜力。 方法:取SD大鼠脂肪体外分离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分别在P3、P6、P10、P20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测定增殖速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定不同代次细胞表型及细胞周期。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球,计数成神经球率。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呈长梭形,不同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很强的体外增殖能力;除P3细胞其他代次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73,低表达CD45、CD34。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P3为93.4%、P6为92.7%、P10为92.4%、P20为86.0%。P6、P10诱导成神经球率均显著高于P20(P〈0.05),P3细胞较难诱导成神经球。提示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代数,以便在获得足够纯度细胞的同时保留细胞最佳的分化潜力。  相似文献   

15.
背景: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同时,促进种子细胞与材料复合物内血液供应的重建成为研究的关键。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研究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促进血管生成有着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体外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KDR、v-WF染色鉴定。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1.5cm长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和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进行对照。植入后4,12周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X射线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以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形态明显改变,胞体逐步回缩,立体感增强,内皮细胞标志物KDR、v-WF染色结果阳性。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后,4周时新骨已开始形成,12周时有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板层骨,骨小梁形成,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而对照组支架材料降解较慢,未见新生血管。说明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联合移植能够促进移植物内血管生成,较好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马丽  黄鲁刚  林苹 《中国临床康复》2013,(10):1730-1735
背景:脂肪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可以诱导为内皮细胞从而有效解决材料血管化困难的难题。目的:体外观察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向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在立体培养基上的血管形成情况。方法:切取人皮下脂肪,用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脂肪干细胞,将传至第3代或第4代的脂肪干细胞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同时在Matrigel三维培养基内诱导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变化。对脂肪干细胞和诱导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脂肪干细胞的CD31表达阴性,诱导细胞CD31可见阳性表达。在三维立体培养基内诱导的细胞24h逐渐迁徙成团,伸出伪足,诱导1周细胞形成网格样交叉,2周形成较长血管,后血管增粗,并出现分叉,CD31阳性表达。因此,脂肪干细胞体外可以被诱导向内皮细胞表型转分化,并形成血管,提示脂肪干细胞可以作为促进组织工程移植物血管化的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背景:种子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血管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瓶颈,而如何获取干细胞源内皮细胞是解决该瓶颈问题的关键。 目的:探讨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低氧环境是否能够协同高效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 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mTeSR?1维持培养人胚胎干细胞H9。通过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μg/L)联合低氧条件(体积分数为5%O2)诱导H9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量RT-PCR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对人胚胎干细胞源内皮细胞进行表型和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低氧培养条件可促进H9细胞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该胚胎干细胞源内皮细胞不但高水平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基因(kdr,pecam)和标记蛋白D31,而且还能够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类似微血管结构。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低氧在诱导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可高效获得具有理想表型和功能活性的干细胞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ngiogenesis. We demonstrate that VEGF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cultures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 and the high expression level was maintained during prolonged culture periods (checked up to passage 10). We also confirmed that in vivo hMSCs engrafted into immunodeficient mice could survive and secreted human VEGF.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mplantation of hMSCs is a practical means as a source of VEGF production and might be effective in neo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19.
背景:钛及钛合金在人工关节、骨折固定、口腔种植等临床领域应用最多,但在这些领域都存在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骨缺损提供了促进新骨生成的解决方案,钛和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钛表面改性优化等问题已引起重视。目的:观察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后能否改善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2组,修饰组用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未修饰组为未用Ⅰ型胶原修饰的纯钛片,分别将第6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分别计算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1,2,4 h贴壁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组细胞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2,4,6,8 d细胞在钛片上的增殖情况。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3,6,9 d细胞的DNA和蛋白含量。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修饰组和未修饰组钛片,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6 d时,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两组钛片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修饰组的细胞黏附率在培养1,2 h时高于未修饰组(P〈0.05)。MTT比色法显示,修饰组和未修饰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培养第4,6,8天修饰组吸光度值较未修饰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6,9天,修饰组的DNA和蛋白含量均高于未修饰组(P〈0.05)。电镜扫描观察显示,培养第6天,修饰组在细胞贴壁数量、贴壁细胞基质分泌情况明显好于未修饰组。结果证实,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的表面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0.
背景:随意皮瓣移植后易发生瘀血,甚至缺血坏死,临床与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水蛭素能够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目的:探讨天然水蛭素凝胶对大鼠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制备天然水蛭素凝胶,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实验,使用Markwardt法进行水蛭素活性的检测。选用Wistar大鼠,在其背部设计随意皮瓣,面积为9 cm×3 cm;皮瓣随机分3组,分别涂抹生理盐水、天然水蛭素凝胶、空白凝胶基质。术后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第7天计算皮瓣存活率。结果与结论:体外实验:Markwardt法检测到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的活性成分能透过皮肤,而空白凝胶组未检测到任何活性成分。体内实验: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瓣坏死长度明显长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 3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真皮内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红细胞瘀滞现象较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明显减轻;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下胶原及肉芽组织增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术后7 d,天然水蛭素凝胶组皮瓣存活率高于生理盐水组、空白凝胶基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天然水蛭素可渗透进入完整皮肤组织,局部应用天然水蛭素水凝胶同样对皮瓣移植后瘀血有改善作用,有利于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