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背景: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韧带组织的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转基因方法将外源性基因转入细胞内能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表型变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方法:取P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3组,正常培养组为对照组,其他2组分别转染重组腺病毒(Ad.bFGF-eGFP)及空病毒(Ad.eGFP)。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曲线,ELISA法分析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转染后细胞呈现均一的成纤维细胞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空病毒组及对照组;ELISA结果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组在7 d内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量浓度较空病毒组及对照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增加增殖活力,促进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乳腺干细胞可以从正常乳腺腺体、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以及乳汁分离的乳腺上皮细胞中获得。实验选取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并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细胞,拟进一步验证在成人乳腺组织中含有可为组织工程所用的种子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7—03/10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细胞来源:标本取材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同期收治的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3cm),经病理证实为正常乳腺腺体,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去除乳腺腺体周围脂肪组织及毛细血管,剪碎成约为0.3cm^3的组织块,离心,去上清,Ⅰ型胶原酶消化,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基础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2周后待细胞接近铺满整个培养瓶底部时,用胰蛋白酶+D—HANKS液将贴壁细胞消化分离,按1:2或1:3传代。利用免疫磁珠系统分离筛选乳腺成体干细胞。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与传代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以及免疫磁珠分选后的乳腺干细胞形态、生长特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选结果进行鉴定。 结果:①体外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原代培养72h后可见乳腺细胞贴壁,5d后细胞呈纺锤形、多角形生长,10d后细胞生长旺盛且排列紧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梭形细胞逐渐占据优势。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细胞更加均匀有序的生长。②乳腺干细胞的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分离出的人乳腺成体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类圆形,培养3d后呈多角形分化生长。③分选结果免疫组化鉴定:免疫磁珠分选出的乳腺干细胞均表达上皮特异性抗原,而不表达唾液黏蛋白。 结论:成人乳腺组织中存在唾液黏蛋白1^-上皮特异性抗原^+且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  相似文献   

3.
背景:很多研究都揭示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方法。 目的:就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现状、移植策略以及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等方面做一系统的归纳分析。 方法:检索2000年8月至2013年8月PubMed 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神经干细胞移植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eural stem cel s”,中文检索词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干细胞”。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9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功能的障碍,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给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带来新希望。但是该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影响移植的一些关键因素,如:移植途径、时间、单纯或联合移植以及移植的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等还不明确,还有待科学实验来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背景:文献报道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方法各不一致,得到的细胞数量各不相同。目的:探索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的最适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羊膜剪成碎片,分别通过4个实验7种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①实验一:分别采用3种方法:0.05 g/L胰蛋白酶消化10 min后,再加0.75 g/L胶原酶Ⅰ消化60 min;0.75 g/L胶原酶Ⅰ直接消化120 min;0.05 g/L胰蛋白酶与0.75 g/L胶原酶Ⅰ同时消化60 min。②实验二:采用0.05 g/L的胰蛋白酶消化30 min后,再加0.75 g/L胶原酶Ⅰ消化30 min。③实验三:分别采用2种方法:0.05 g/L的胰蛋白酶连续2次消化30 min后,再加入0.75 g/L的Ⅰ型胶原酶消化60 min;0.05 g/L的胰蛋白酶连续2次消化40 min后,再加0.75 g/L胶原酶Ⅰ消化60 min。④实验四:采用0.05 g/L的胰蛋白酶连续2次消化30 min后,再加1 g/L的Ⅰ型胶原酶消化60 min。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的最适方法。结果与结论:用0.05 g/L的胰蛋白酶连续消化2次每次消化30 min,然后用1 g/L的胶原酶消化60 min是最合适的体外分离培养条件。细胞成细长梭形或星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1-3个核仁。说明实验四采用的胰酶和胶原酶消化的时间合适,而且胶原酶的浓度合适,得到的细胞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是牙周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促进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助于牙周疾病的治疗。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对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牙周膜组织,获得牙周膜干细胞,经体外鉴定、扩增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流式细胞仪对牙周膜干细胞进行生物学检测。分别在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液(对照组)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持续诱导7,14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并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标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刺激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钙化结节明显高于对照组,Runx2、Alp、col-1的mRNA呈高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刺激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钙化结节也高于对照组,Runx2、Alp、col-1的m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体外培养的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乳腺干细胞可以从正常乳腺腺体、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以及乳汁分离的乳腺上皮细胞中获得.实验选取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体外培养并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细胞,拟进一步验证在成人乳腺组织中含有可为组织工程所用的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7-03/10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细胞来源:标本取材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同期收治的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 3 cm),经病理证实为正常乳腺腺体,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去除乳腺腺体周围脂肪组织及毛细血管,剪碎成约为0.3 cm3的组织块,离心,去上清,I型胶原酶消化,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基础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2周后待细胞接近铺满整个培养瓶底部时,用胰蛋白酶 D-HANKS液将贴壁细胞消化分离,按1∶2 或1∶3传代.利用免疫磁珠系统分离筛选乳腺成体干细胞.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与传代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以及免疫磁珠分选后的乳腺干细胞形态、生长特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选结果进行鉴定.结果:①体外培养的乳腺细胞生长特点:原代培养72 h后可见乳腺细胞贴壁,5 d后细胞呈纺锤形、多角形生长,10 d后细胞生长旺盛且排列紧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梭形细胞逐渐占据优势.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细胞更加均匀有序的生长.②乳腺干细胞的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分离出的人乳腺成体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类圆形,培养3 d后呈多角形分化生长.③分选结果免疫组化鉴定:免疫磁珠分选出的乳腺干细胞均表达上皮特异性抗原,而不表达唾液黏蛋白1.结论:成人乳腺组织中存在唾液黏蛋白1-上皮特异性抗原 且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乳腺细胞,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可成功地将其从人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7.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诱导。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s,采用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诱导,通过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骨钙素和胶原蛋白Ⅰ和Ⅱ的含量观察其成骨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诱导的兔BMSCs的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和胶原蛋白Ⅰ和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结论: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作用可以促使兔BMSCs明显表现出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在体外极易分化、死亡,保持其未分化状态生长是充分利用胚胎干细胞资源的前提。目前,要保持其未分化状态生长,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分化抑制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或将其培养在能分泌分化抑制因子且无增殖能力的饲养层细胞上,其中饲养层细胞已常规用于各种胚胎干细胞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促进皮肤创伤修复,抑制瘢痕形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起主要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将12,24,48 h收集的条件培养液孵育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24 h,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采用CCK-8实验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Real-time PCR 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24 h和48 h收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对其胶原的合成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通过分泌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因子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为细胞疗法策略减轻瘢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体系下生长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选取一种更适合的培养基相当必要。目的:对比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贴块法收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T75培养瓶培养传代后,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种入到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 PRO RSTM培养基中,培养第1,3,5,7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其成骨及成脂肪诱导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培养出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29、CD31、CD34、HLA-DR。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有大量红色小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成骨样细胞团,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形态均匀,而其他2种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程度和形态都不如前者好。在培养传代细胞时,可优先选择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周越塑  赫兢  刘鹏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49-4554
背景: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在基因表达和依赖的细胞信号通路上应该存在不同,如何发现能选择性杀伤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手段是一个仍然需要大量研究的课题。目的:分离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MHCC97,分析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在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 MHCC97中筛选肿瘤干细胞,分离正常人肝脏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和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分别检测其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多系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肝癌细胞系 CD133+CD34+ MHCC97肿瘤干细胞的表型为 CD133+CD34+,人肝癌细胞系CD133+CD34+ MHCC97具有与CD133-CD34- MHCC97相似的细胞曲线和生长周期,可以向上皮和内皮细胞分化,并表达相应特异性的分子标志。提示人肝癌细胞系中 CD133+CD34+MHCC97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向内皮和上皮细胞分化,同时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组织工程领域,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细胞培养基中不同成分会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产生影响。目的:针对培养基中不同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作用加以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4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英文关键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cell culture medium, differentiation”,中文关键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定向诱导分化”,纳入有关不同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作用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共得到184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0篇文献进行综述。大体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的主要因子有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维生素C、维生素D3、β-甘油磷酸钠及乙烯雌酚等;向软骨分化的主要因子有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维生素C、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向脂肪细胞转化的主要因子有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和消炎痛等,但是其中一些因子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还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较低,不同的分离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离率,因此如何选取一种分离率高的分离方法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际童  沈强  黄斐 《中国临床康复》2013,(14):2592-2596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均一的神经干细胞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的前提。目的:建立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利用无血清悬浮神经球方法分离培养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标志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标志物及其比例。结果与结论:无血清悬浮神经球培养下大鼠神经干细胞生长稳定,操作简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神经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一股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达91.5%,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示神经干细胞可分化形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实验仍采用经典的培养基和胎牛血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血清培养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限制了未来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的:以人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培养、鉴定人间充质干细胞,以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低密度扩增人间充质干细胞。方法:人血小板裂解液通过反复冻融、离心、过滤、浓缩等方法制备。以 IMDM 为基础培养基,添加5%浓缩血小板裂解液作为实验组培养基;以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为对照组培养基。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3000/cm2的浓度进行传代培养,待细胞扩增至P5代后,进行细胞形态与直径、免疫表型、成骨成脂分化、克隆形成率等细胞生物学特性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与结论:人血小板裂解液扩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细长,有更高的细胞累积群倍数;克隆形成检测结果显示两者形成的克隆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者有相似的细胞表型,体外诱导分化显示两者都具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但人血小板裂解液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更强。提示人血小板裂解液可以取代胎牛血清用于临床低密度扩增人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脐带血因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免疫配型要求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等优点,为造血干细胞(HSC)的重要来源之一,为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提供1种可靠的HSC来源.然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CBT)亦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脐带血的体积小、细胞数量极有限,其所含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数量有限,往往不能满足高体重儿童及成年患者allo-HSCT的需要,从而限制了UCB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HS/PC体外扩增方法为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笔者拟就HS/PC体外扩增方法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眼表存在两种形式的上皮干细胞即角膜上皮干细胞和结膜上皮干细胞,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上皮细胞更新和角膜透明的维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采用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活体和体外层面上对角膜上皮干细胞进行定位研究。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来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单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使用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患者双眼,健侧眼为对照。扫描方位依次为中央角膜及上、下、左、右方的角膜缘,记录扫描图像并分析。眼球材料来自于河南省眼库,切取角膜中央和角膜缘组织,组织包埋剂包被、冰冻切片,切片厚度5-7μm;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p63、ABCG2、K3和Connexin 43在角膜中央及角膜缘上皮层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共有24例患者确诊为单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下患侧眼角膜病变区可见结膜细胞及杯状细胞;角膜缘区域Vogt栅栏状结构消失,色素细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纤维瘢痕化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表达ABCG2和p63的细胞主要在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尤其在近结膜侧的角膜缘及角膜缘中间部表达相对较高,而中央角膜上皮层细胞不表达;K3及Connexin43在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层不表达,中央角膜上皮全层表达。通过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及干细胞标记物检测显示角膜上皮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膜缘外2/3区域的Vogt栅栏基底部及钉突结构中。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但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研究较少。目的: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能力。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抗原。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贴壁法能稳定从脐带中分离出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极低表达 CD31、CD45、CD40、HLA-DR,强表达 CD29、CD90、CD44、CD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显示胞浆中充满红色的油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在细胞密集区见红色的钙结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因子诱导后细胞表达Ⅰ型胶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靠、纯度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are pluripotent cell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e three germ layers and possibly all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To fulfil the clinical potentials for cell‐based therapy, banks of hESC lines that express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gen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preferably without exposing such cells to animal cells and protein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human amniotic flui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FMSCs) as feeder cells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hESC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tomycin‐treated AFMSCs were able to support the newly established hESC lines CGLK‐1 and CGLK‐2. The hESC colonies cultured on AFMSCs expresse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K‐P), SSEA‐4, TRA‐1‐60, TRA‐1‐81, Oct‐4, Nanog and Sox‐2, which are markers for undifferentiated hESCs. Chromosomal analyses of both hESC lines, CGLK‐1 and CGLK‐2, which were cultured on AFMSC feeders for 22 and 14 passages, respectively, were confirmed to be normal karyotypes (46, XX). The ability of AFMSCs as feeder cells to maintain the undifferentiated growth and pluripotency of hESCs was confirmed by in vivo formation of teratomas derived on AFMSC hESCs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e‐compromised mice. The use of AFMSCs for feeder cells to culture hESCs has several advantages, in that AFMSCs are not tumourigenic and can be expanded extensively with a short doubling time.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