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即刻关闭引流管4 h后再持续开放引流,对照组术后持续引流,两组治疗方式及其他术后处理方式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 h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统计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术后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 Hb、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失血量、输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夹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患者失血量,且对术后切口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术后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9年8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在我院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3例,将2015年3月—2017年7月术后放置引流管的32例设为引流组,将2017年8月—2019年8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61例设为非引流...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以及放置引流的方式,一直都存在争议.目的:在关节腔引流与无引流基础上临床实践了皮下引流,评价皮下引流在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1例拟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分为3组,皮下引流组35例,关节腔引流组32例,无引流组34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后的引流量、输血量与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对3组患者的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皮下引流组的皮下瘀斑面积(11~30 cm2,>30 cm2)、置换后3 d膝关节周径增加率均小于关节腔引流组及无引流组(P<0.05);皮下引流组输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置换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关节腔引流组(P<0.05).置换后肢体疼痛评分、关节屈曲度、1年随访膝关节感染发生率等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放置皮下引流较关节腔引流及无引流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5.
背景:Deluxe-PS 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 KSS 评分、HSS 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放不放引流管还有争议。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伤口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2例患者按入院次序编号随机均分为单号组和双号组。单号组患者置换后放置引流管(全部为静脉输血管);双号组患者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通过对比两组换药次数、大腿周径变化、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红细胞比容下降程度、输血量多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价放不放引流管效果。结果与结论:在大腿周径变化、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红细胞比容下降程度、输血量多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在换药次数方面,不放置引流管患者明显少于放置引流管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较放置引流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血源越来越紧张,同时输血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困扰者患者,故寻找一种减少输血并且不增加风险的方法显得很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9例,氨甲环酸组55例,对照组44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置换后间断2 h后放开引流,此后每4 h放10 min。对照组间断夹管引流,置换后48 h均拔出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置换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9例患者置换后3次(3,10,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置换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提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在全髋关节置换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内同定术(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及半髋置换组,分别接受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记录术中和术后与手术或内植物有关的并发症、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每个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DHS组在手术时间及输血人数上明显多于半髋置换组(P<0.01),2组在失血量、输血数量、负重时间及平均Harri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HS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半髋置换组长.术后并发症半髋置换组明显低于DHS组.结论:2种术式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DHS在输血人数及手术时间上高于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内引流的疗效是否优于非引流患者。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9例因骨性关节炎需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非引流组(34例)和引流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6 d失血量;术前及术后2d、4d、6d患肢周径;术前及术后6d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术后1d、6d血液丢失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引流组中有1例患者(3.3%)需要输血,在引流组有4例患者需要输血(13.3%)。2组膝关节周径在术前及术后2 d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4 d及术后6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前和术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愈合非引流组(2.47±0.83)d明显早于引流组(3.51±0.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关节内引流不会增加逆向感染的风险但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不引流能加快伤口的愈合,因此笔者推荐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予引流。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放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与否的结果是否对近期疗效有不同影响,为进_.步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在我院骨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和不放置引流的两组病例各35髋,共纳入70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后输红细胞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退热时间、术后拆线时间,比较放置引流和不放置引流两组以上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退热时间、下地时间、拆线时间等方面放置引流组和不放置引流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选择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例,术后不放置引流组的出血及功能恢复方面同放置引流组没有明显差异。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影响来说,不放置引流是可行的,对于长期结果是否有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体位和引流方法对减少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各10例。A组术后患肢踝后垫枕,膝关节伸直位,留置负压引流袋引流;B组术后患肢踝后垫枕,膝关节伸直位,留置非负压引流袋引流;C组术后患肢抬高30°、屈膝45°,留置非负压引流袋引流。比较3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术前和术后总蛋白及血红蛋白差值、总输血量。结果 A、B、C 3组术后24h切口引流量分别为(970.00±79.54)ml、(719.00±83.91)ml和(419.00±38.74)ml,经比较,F=15.36,P<0.05;C组患者术后总蛋白和血红蛋白减少较小、总输血量较少,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放置于屈曲抬高体位和应用非负压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w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a post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device in reducing allogeneic red cell requirem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knee arthroplasty. The study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unilateral elective arthroplastic knee surgery. Patients underwent suction drainage, attached to an autologous blood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device, or standard suction drainage. Allogeneic red cells were given according to strict transfusion guidelines based on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hemoglobin values.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the mean number of allogeneic red cell concentrates required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ho required no transfusion. Patients assigned to standard suction drainage had a mean allogeneic red cell utilization of 1.2 units (SD 1.0), as compared to a mean of 0.4 units (SD 0.8) in the group undergoing drainage with the autologous blood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device (p = 0.0007).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not requiring allogeneic re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atter group (74.3% vs. 32.5%; p = 0.002). Th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and transfusion device was efficacious in reducing the amount of allogeneic red cells required by patients undergoing knee arthroplasty, and its use resulted in a 42 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quiring allogeneic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氨甲环酸在减少人工关节置换后出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使用方法及剂量仍存在争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骨科2013年3至10月收治的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男19例,女71例;其中氨甲环酸组30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关节囊缝合后局部关节腔注射浓度为3%氨甲环酸稀释溶液50 mL,60例患者局部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前诊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测量术前及术后术侧膝上10 cm肢体周径,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与结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与术侧肢体周径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2.683,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且不影响置换后肢体周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夹闭伤口引流管对引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术后早期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量及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因骨关节炎进行单侧全膝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术后引流管处于夹闭状态6h,对照组引流管处于持续开放状态。记录术后24h及48h内的伤口引流量、异体血输入量及术后3d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24h及48h伤口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40.5ml及172.6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87.1ml及456.21ml,实验组病例总输血量为39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5ml;术前及术后3d血红蛋白含量差值实验组为3.42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g/L。结论在单侧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早期夹闭伤口引流管,患者关节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和〉25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 KSS 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 Merchant 位 X 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