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昊 《行政与法》2022,(9):69-81
在有关商标俗称的案件中,“主动使用标准”与“客观联系规则”既存在固有缺陷,也未能明确“公众使用”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果。为此,首要问题是明确“公众使用”与“商标使用”不具有同一性,“公众使用”不能类推适用“商标使用”的法律规则。如何处理商标俗称则是有关“公众使用”法律效果的问题,具体可以采用类型化分析的途径。在权利创设层面,“公众使用+原商标权人(延伸)注册/主动使用=创设权利”;在权利维持层面,“公众使用”不能作为原商标权人“连续三年不使用”原商标的抗辩理由;在权利保护层面,商标俗称是原商标的近似商标,其他经营者不能注册或使用商标俗称。  相似文献   

2.
董笃笃 《知识产权》2013,(1):44-47,61
根据公众使用规则,除在先的商标昵称的公众使用外,若商标持有人类似使用了商标昵称,便应享有排除他人使用该商标昵称的权利.若商标昵称仅是被公众使用而无类似使用,商标持有人若欲获得排除他人使用该昵称的权利,应证明商标昵称之公众使用的目的在于给商标持有人带来与该商标相关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商标的价值在于使用,因此,已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亦应获得法律的相应保护。我国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简称《商标法》)第31条是目前保护未注册商标最为上位的法律条文之一1,在该规定的后半段具体明确了:"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商标法》第41条第1款的适用进行了限制性理解,因此相应的对《商标法》第31条后半段的理解,我们认为不宜过于教条、僵化,对其适用条件应当适当地放宽。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商标俗称抢注案以维持商标权保护的实质正义,理论界启动了所谓的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但该理论存在诸多法理上难以逾越之障碍,其既不符合商标权取得自然正当的前提条件,也违背了商标权的私权属性和商标的契约本质,同时还与商标法上能成就商标权的"使用"界定不相吻合。因此,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不足可取。针对商标俗称被抢注,并非舍"被动使用保护论"不可,现行《商标法》有足够的制度资源为之提供救济,如"在先注册商标保护模式"、"驰名商标保护路径"、"绝对禁止作为商标的保护途径"、"在先企业名称权保护方法"和"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手段"等都可以为此类案件提供解决之道。任何一种理论的创新都应强调其法理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否则,一旦有了该理论且人们对该理论形成使用上的路径依赖时,却又发现该理论自身携带严重的病理基因,人们将变得动弹不得。所以,从法理上对所谓的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重新展开一番检思和质评殊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标法只承认注册取得商标权,对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进行保护需要理论上的解释和制度上的技术处理。理论上,在先使用产生了应该受法律保护但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的市场利益;制度上,需要对保护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进行类型化分析,把握其不同构成。商标法第三次修订不仅要增加对商标先使用权的规定,还必须对保护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的主要情况进行整合,做出全面规定。  相似文献   

6.
袁博 《电子知识产权》2015,(Z1):133-136
经营者经过商业实践在客观上如果产生了使得社会公众将某商业标识和该经营者稳固联系起来的结果,经营者即使未使用或注册该标识,也可视为其“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可以阻止他人抢注。具体而言,“客观联系”规则的适用需要满足如下要件:从主观上来看,经营者主观意志不反对;从客观上看,经营者具有应受保护的法益。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经过商业实践在客观上如果产生了使得社会公众将某商业标识和该经营者稳固联系起来的结果,经营者即使未使用或注册该标识,也可视为其“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可以阻止他人抢注.具体而言,“客观联系”规则的适用需要满足如下要件:从主观上来看,经营者主观意志不反对;从客观上看,经营者具有应受保护的法益.  相似文献   

8.
刘洁 《知识产权》2013,(1):34-38,53
商标使用许可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理论研究中未给予充分重视. “王老吉”商标纠纷案中凸显出现有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的不足,通过对此案件讨论的焦点问题做出评析,并分析商标使用许可中当事人的利益博弈,提出在该制度中应引入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商标法》颁布实施已30年的今天,如果我们提出"什么是商标","如何保护商标权"这样的问题,似乎很不合时宜。商标年申请量已达140万件,人民法院受理的商标一审民事行政纠纷案件已达1  相似文献   

10.
孙倩 《法制与社会》2015,(8):262-263
《著作权法》将对公众集会上讲话的使用纳入到合理使用的框架之中,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利用的方式.一方面,这种制度设计保证了民众对进入公有领域的知识的获取,但利益方面却也威胁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保护文学作品尼泊尔公约》的有关规定相悖.对此,我们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美国公司法上的商业判断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在我国,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规范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日益重视,公司法正走向成熟。目前对于证券市场上的股东对公司和高管的民事诉讼之讨论也日趋热烈。建立股东的民事诉讼,已经成为解决证券市场诸多顽疾的有力手段之一。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广泛存在着的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12.
孙笑侠  郭春镇 《法律科学》2005,23(6):110-118
在美国法上,法律家长主义是指法律为了当事人自身的利益而限制其自治。在理论上,对法律家长主义争论主要是从法律经济学和法律价值论两个维度进行的,对家长主义式的规定有无效率、法律是否应保持价值中立和自治这一价值在法律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在实践中,法律家长主义在美国合同法、行政法和宪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当事人的缔约自由、表达自由、平等权等进行限制,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中的某些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环境公众参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法学》2015,(4):148-156
作为公众有权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和实施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理论",无论是在国际法层面,还是在国内法层面,均构成了当前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所承载的公众参与权,在有些国家或地区甚至已经上升为一项宪法性权利,或者作为一项环境法律权利被规定在环境基本法律之中。它既体现在环境决策行为之中,也体现在环境违法监督行为之中,"公众参与"俨然已经构成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理论基础,深刻地反映在美国"公民诉讼"的诉讼机制之中,也必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石和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14.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重罪谋杀罪是英美刑法中比较特殊,并引起很多批评和质疑的罪名。目前,美国大部分州的刑法仍保留有该罪名,但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实际上被限于在实施重罪过程中故意或过失造成死亡结果的情形。由于该罪名的设置仍具有一些积极意义且限制了适用范围,尽管存在比较严厉的批评之声,但绝大多数州的刑法仍然保留了重罪谋杀罪规则,短期内没有被废除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打击操纵是期货立法与监管的首要任务.美国期货法和CFTC监管规则从准确认定操纵、采取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监管、追究法律责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这个任务.认定操纵的四个要件是操纵能力、主观意图、人为价格、因果关系.防范措施主要有交易量和头寸限制、将防止操纵作为期货品种上市的条件等;有效监管依赖于监管机构广泛的反操纵监管权,包括中止与撤销相关资格、修改交易所的规则、紧急状态处置、市场禁入等禁止措施;操纵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责任.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创意的法律保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太平 《知识产权》2006,16(2):34-40
创意在今天某些产业尤其是娱乐业、广告策划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创意的这种重要性提出了保护的需求。美国法院已经探索用财产权方法、准合同或不当得利方法、合同方法、信任(秘密)关系方法、反不正当竞争方法和著作权方法来保护创意人的创意,这对我国的理论研究者、立法者和创意人均是一种有用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彭丁带 《河北法学》2006,24(11):173-178
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它们都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合同是解决风险投资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分阶段投资条款、投资工具选择条款等在美国风险投资合同中大量存在,它们有效地解决了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题.此外,声誉机制也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风险投资合同的成熟经验对我国风险投资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