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标志.组织缺氧是肾间质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肾周毛细血管损伤导致的间质血流减少为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因.纤维化时,周细胞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分离并生成ECM,毛细血管稀疏介导了肾小管间质损伤、缺氧和纤维化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理清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周细胞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助于肾纤维化的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RNA干扰和基因转染技术,研究沉默PAX2基因对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PAX2-siRNA转染至UUO大鼠肾脏被膜下,将64只幼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32只;沉默组(RNAi) 32只,于转染后3、5、7、14天分为4组,每组8只,留取肾组织标本,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PAX2 mRNA及其蛋白的沉默情况,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肾小管损伤情况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①沉默组与对照组比较PAX2 mRNA和PAX2蛋白表达量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到对照组随梗阻时间延长,肾小管损伤逐渐明显,肾间质中可见胶原蛋白逐渐增加.沉默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d以前无明显变化(P>0.05);在梗阻14d沉默组与对照组比较肾小管损伤减轻、肾间质病变减低、胶原纤维沉积减少(P<0.05).结论 在UUO大鼠模型中,梗阻早期沉默PAX2基因对肾间质纤维化进程无明显影响,梗阻晚期可减轻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病变,对肾间质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小管是连接肾小球与肾间质的枢纽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产生趋化因子、致纤维化细胞因子、表型转化为成纤维 /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凋亡等方式 ,主动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干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凋亡 ,可能会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炎症反应、抗凋亡以及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有保护性作用。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通过单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构建患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小管和间质病变减轻。缺血再灌注组和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Bcl-2和Bax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但缺血再灌注组更明显;缺血再灌注组Bcl-2/Bax比值较假手术组低,而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Bcl-2/Bax比值却较缺血再灌注组高;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Caspase-3表达高于假手术组而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结果表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与细胞凋亡相关,Bcl-2/Bax及Caspase-3起了重要作用;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能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肾纤维化源性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间质纤维化的机理。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结扎所致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以MTT比色法观察病变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纤维化动物模型肾小管间质的改变,于术后第3天出现小管扩张,间质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第8天出现纤维素沉积,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间质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逐渐加重。肾小球的改变较晚,随着结扎手术时间的延长,源于病变肾组织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增强,明显的增殖出现于术后第8天组的细胞及以后的细胞组。结论: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以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肾衰动物模型,设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手术组(n=7).术后定时测定血压及24h尿蛋白量,12周后取血,尿标本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I);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毛细血管以及Ⅲ型胶原、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此外,大鼠PTC密度与TI、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Ⅲ型胶原、FN在小管间质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并在肾小管间质损伤及肾功能减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慢性肾毒性作用时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细胞凋亡间的相关性及茶多酚(TP)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CsA慢性肾毒性大鼠模型,分别用CsA溶剂vehicle(oliveoil)、TP、CsA与CsA TP处理4周,观察肾功能与组织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表达,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检测凋亡相关酶caspase-3活性。结果:与CsA组相比,CsA与茶多酚联用组明显增加肾肌酐清除率(0.12±0.03vs0.22±0.02,P<0.05)和减轻肾小管细胞损伤(2.29±0.43vs1.42±0.26,P<0.05)与间质纤维化程度(2.82±0.20vs1.43±0.19,P<0.05),并明显减少肾小管及间质凋亡细胞数(19.3±4.6vs7.5±2.1,P<0.05)与肾组织TGF-β1表达(P<0.05),肾细胞凋亡数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r=0.89,P<0.05)与TGF-β1表达(r=0.85,P<0.05)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TGF-β1表达和肾细胞凋亡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茶多酚抑制CsA慢性肾毒性时肾组织TGF-β1表达和细胞凋亡,改善CsA诱导的肾功能与组织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细胞黏附的丧失及E-钙黏蛋白表达下降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及该病理过程中E-钙黏蛋白、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探讨E-钙黏蛋白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对照组仅进行假手术;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天分批处死大鼠,检测梗阻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中E-钙黏蛋白、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及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梗阻时间越长,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越重,纤维化越明显。造模后3 d大鼠肾脏组织E-钙黏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即出现下调,第14天最低,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表达则显著增加,与同期正常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E-钙黏蛋白的表达减少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而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增加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和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的现象及其形态特点。方法 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连续饲养25d。每5d杀检5只,对肾脏重点检查,未结扎肾静脉的对侧肾作为对照,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偏振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P)法]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情况。结果肾静脉结扎侧肾逐渐出现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典型病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随着病变的发展,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角蛋白表达逐渐减弱,而a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逐渐增强,肾间质中也出现角蛋白阳性的间质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减少,内质网和微丝增多,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突破基底膜游离到肾间质中。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早期肾间质中Ⅲ型胶原增生为主,后期以Ⅰ型胶原为主。结论 在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转化为间质成纤维细胞,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研究提示肥大细胞的浸润与人类多种肾病患者的肾间质纤维化关系密切。肥大细胞是否参与了腺嘌呤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肾间质纤维化?作者未检索到此类报道。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腺嘌呤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肾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予腺嘌呤灌胃,剂量为150 mg/(kg•d);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尿指标,并对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采用甲苯胺蓝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肥大细胞在肾脏的分布及浸润数量,并分析它们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尿蛋白/ 尿肌酐、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持续升高,肾间质纤维化评分也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点之间及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模型鼠的肾小管间质、肾小球囊外及血管周围,间质纤维化较重区域浸润较多,其浸润数量随着模型鼠肾损害的加重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并且与肾间质纤维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 =0.96,P < 0.001)。提示肥大细胞可能促进了腺嘌呤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免疫发生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环孢素A(CsA,15 mg·kg-1·d-1) 4周建立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橄榄油 (1 mL·kg-1·d-1)。检测两组大鼠的肾功能;三色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炎性细胞浸润和带状纤维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肾内Toll样受体(TLR)、TLR配基-热休克蛋白70 (HSP70)及补体系统成分(C3、C4d和C9)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肾毒性组表现为肾功能低下、肾间质大量ED-1阳性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带状纤维化(P<0.01)。同时,肾毒性组TLR2和TLR4的mRNA 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TLR 配体 HSP70 免疫活性增加;补体C3、C4d和C9的免疫活性显著增加。这些高表达的免疫成份主要位于肾小管间质受损部位。结论: 激活的肾内天然免疫与CsA引起的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是我国青壮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 ,其转归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 ,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RTEC)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而进入肾间质是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有证据表明MAPK家族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目的 :通过检测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在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6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UUO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仅游离输尿管不结扎,模型组,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分别于术后3、7、14 d处死大鼠并留取肾脏组织.肾脏标本行HE、Masson染色方法检测间质纤维化损伤的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EMMPRIN,α-SMA,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UUO术后肾间质肾小管萎缩、扩张,胞外基质沉积,炎细胞浸润增加.Masson染色显示:UUO术后大鼠肾组织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明显的间质纤维化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3d组的EMMPRIN表达显著增高,同时有α-SMA表达升高和E-cadherin表达显著下降(P<0.05);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模型7d组EMMPRIN的表达逐渐减弱(P<0.05).结论 EMMPRIN可能参与了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早期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而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后期表达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HSP47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肾脏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HSP47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UUO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8只.采用单侧(左)输尿管结扎方法,建立梗阻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术后第14天处死动物.观察两组间蛋白尿和血肌酐水平, 运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47、胶原Ⅳ(Collagen Ⅳ)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UUO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升高,蛋白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UUO组大鼠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扩张、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面积增宽、部分肾小管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Masson染色结果显示UUO组大鼠肾组织胶原在肾小管周围、间质区显著增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UUO组大鼠肾组织HSP47表达显著增加,在肾小管周围、间质区表达增加最明显;Collagen Ⅳ表达显著增加,在肾小管基底膜、间质区表达增加最明显.结论:HSP47在UUO大鼠模型肾脏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胶原表达部位一致,提示HSP47促进肾间质纤维化,且该作用与其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在人类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树突状细胞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结论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肾间质纤维化是所有肾病进行性发展的最终通路,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在转分化过程中逐步失去其原有特征而获得肌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如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并合成细胞外基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被认为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探索有效抑制和逆转转分化的发生,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建立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用银杏叶进行治疗,选用公…  相似文献   

17.
在肾移植中,慢性排异反应是后期肾移植失败的常见原因。与慢性排异反应有关的病理有肾间质纤维化、轻中度慢性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甚而肾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扶肾降浊方水溶液灌胃Wistar大鼠常规制备含药血清,在Ms PGN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20周,使其自然发展为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体外培养造模12、16和20周末大鼠间质成纤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扶肾降浊方含药血清对病理状态间质成纤维细胞中抗纤维化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病理状态间质成纤维细胞中抗纤维化因子HGF、BMP-7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扶肾降浊方含药血清随着给药周期的延长可部分逆转间质损害造成的上述mRNA和蛋白表达异常。结论:扶肾降浊方含药血清对Ms PGN大鼠间质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抗纤维化因子HGF、BMP-7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细胞焦亡是由caspase蛋白酶介导,经GSDMD切割细胞膜成孔,引起细胞破裂死亡、活性促炎因子释放的一种新型的细胞促炎性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焦亡分为caspace-1相关的经典途径与caspase-4/5/11相关的非经典途径。细胞焦亡是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参与者,多种信号刺激激活炎性小体,诱发细胞焦亡,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肾固有细胞的相关应答,三者串联形成“焦亡-炎症-纤维化”轴,共同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细胞焦亡还与自噬相互作用,影响纤维化进程。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度内质网应激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CsA肾毒性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橄榄油(1 mg·kg-1·d-1)和CsA (15 mg·kg-1·d-1)1周或4周后处死大鼠。三色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 磷酸化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 生长阻滞及DNA损伤诱导蛋白153(GADD153)、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CsA注射1周观察不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TUNEL阳性细胞,而给予CsA注射4周大鼠表现为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38.9±3.3)% vs (0.0±0.0)%, P<0.01]和大量TUNEL阳性细胞 [(89±9)% vs (7±2)%, P<0.01]。与对照组比较,CsA组BiP和caspase-12蛋白的表达于1周达到高峰,4周后降至正常水平;反之,eIF2α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结论:在慢性CsA肾毒性中,过度的内质网应激耗尽分子伴侣,激活凋亡途径,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肾小管间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