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57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6.49%。结论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手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延迟性出血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的脑内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引流治疗,开展应用的单位逐渐增多。但术后穿刺道出血导致各种类型颅内血肿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我院近年来开展立体定向手术79例,其中4例立体定向术后5 -8 d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我们回顾分析立体定向术后穿刺道脑皮质内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可能导致该类型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中山市陈星海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05 年1月开展立体定向手术共79例,其中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中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607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其中11例出现脑出血并发症,通过回顾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脑出血后的临床特点,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结果11例患者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出血.表现为毁损部位脑内小血肿.5例患者表现肢体轻瘫,血肿量小于5ml,行保守治疗.4例血肿量大小5ml伴不完全偏瘫者,在原有头架基础上立体定向原针道穿刺血肿.2例血肿大于30ml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颞肌下减压术,术后瘫痪症状未见恢复.结论严格术前血压状态的评估,术中注意稳定病人情绪,减少病人紧张程度,术中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尽可能地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避免过高的毁损温度及长的毁损时间等措施均有可能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定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并发基底节血肿发生的原因和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的61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术后并发基底节血肿的16例(2.5%)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毁损灶出血16例,其中9你血肿体积小于5ml,保守治疗,3个月后复查头部CT,术区损毁灶明显,对侧肢体的僵硬或震颤症状改善明显;6例血肿体积5ml-20ml之间,行血肿抽吸术,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为III-IV级;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对侧肢体偏瘫明显。本组病例血肿发生率为2.6%,术后3个月治愈率为81.2%。结论: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有引起术区出血的可能,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为血肿清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 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最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和Gpi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患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毁损。结果:术后即刻症状消除89.3%,症状减轻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7岁,病程3~15年,其中震颤型40例,肌强直型8例,混合型4例。在局麻下对这些患者行立体定向脑内核团射频毁损术,术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44例行Vim核毁损术,8例行Gpi毁损术,手术有效率100%,术后出现毁损部位少量出血1例,出现术侧肢体偏瘫1例,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缓解。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且靶点选择、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116例应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85例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6个月、1年、3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帕金森病联合评分量表(UPDRS)的评分,比较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的差异。结果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随访中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前UPDRS运动评分,在第5年仅DBS组UPDRS运动评分较术前有改善,同时DBS组患者术后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均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DBS疗效更为长久。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微电极导向手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应用微电极导向手术治疗的13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的46例并发症进行了归类,原因分析,愈后观察及防治措施的探讨.结果并发症总发生率3.54%,短暂性并发症28例(2.15%),持久性并发症18例(1.38%);特异性并发症34例(2.62%);非特异性并发症12例(0.92%).重残4例(0.31%),死亡2例(0.1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本身安全性极高,对脑组织损伤极小.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不合理地使用微电极导向技术;操作急躁、粗暴;脑脊液丢失、脑萎缩等造成的靶点偏移;未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患者术前的心理及身体状况等.以核团内部结构为参考点,合理使用微电极导向技术;操作仔细轻柔;封闭蛛网膜下腔减少脑脊液丢失;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了解患者术前的心理及身体状况并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恐惧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在颅内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立体定向手术,其中脑出血引流8例,脑深部病灶活检5例,脑室穿刺3例,囊性病变抽吸4例.结果 20例立体定向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例活检均证实为胶质瘤,另12例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其余3例继续专科治疗.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或MRI导向的立体定向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的应用价值,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采用Leksell-G型立体定向仪,在CT或MRI导向下对46例直径1.0~3.0cm的颅内小病灶定位,通过小骨窗开颅和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病灶.结果 46例颅内小病灶均精确定位,在直视或显微镜下全切除.全组无手术严重并发症及相关死亡.31例有癫痫症状患者术后24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发作次数显著减少.2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20例恢复正常,3例减轻,2例无改善.结论 CT或MRI导向下的立体定向手术为颅内小病灶的切除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安全、微侵袭且疗效较为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术和Ommaya囊置入术在治疗颅内囊性病变中的应用技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伽马分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例不同颅内囊性病变患者,对该3例诊断明确的颅内囊性患者(分别为右颞转移瘤、左侧CPA神经鞘瘤、颅内多发病变)在立体定向穿刺后置入Ommaya囊,再根据具体病情给予囊腔逐渐抽吸,使囊液逐渐减少至最少,给予伽玛刀的治疗方法。 结果3例病例均在多次抽取囊液后行伽玛刀治疗,无不适反应,均未出现皮肤感染、颅内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因手术操作导致的并发症。 结论治疗颅内囊性病变,尤其是高龄病人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时,立体定向加Ommaya囊置入术不失为一种简便、经济、有效、微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我院 1 998年 4月至 2 0 0 0年 4月两年内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人 537例 ,并进行随访一年以上 ,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  573例手术病人 ,术后震颤、僵直消除或基本消除的改善率为 98.6 % (565/ 573) ;运动迟缓改善率为 90 .0 % (51 6/ 573)。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改善不明显率仅为 0 .52 % (3/ 573)。手术并发症低 ,恢复良好。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强调解剖、电生理双重定位 ,结合手术方式设计完善的手术入路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适当术前训练 ,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 ,可明显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深部脑电刺激器 (DBS)在减少并发症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应用立体定向系统与手术计划软件对25例颅内病变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行MRI定位下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除1例活检阴性外,病理诊断与最后诊断(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结果)一致20例,不一致4例;最后诊断与术前MRI诊断相符合8例,不符合9例,影像未诊断6例;切除术后病理与影像相符合1例,无明确关系1例。术后6例病变内少量出血,保守治疗;1例左额叶出血30 ml,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结论 MRI立体定向活检术对颅内多发、深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安全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避免脑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1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扣带回等多靶点组合毁损治疗,术中用电阻值和微电极电生理验证靶点,其中17例患者因首次手术后3~6个月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术后1年由精神科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251例患者中,恢复13例、显著进步200例、进步29例、无变化9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向立体定向多靶点组合毁损术安全,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MRI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对脑部病灶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病理诊断结果,探讨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使用Leksell立体定向定位头架,在MRI引导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结果活检术后病理胶质瘤13例,淋巴瘤5例,脑转移癌3例,炎性病变4例,寄生虫2例,胶质增生1例。活检总阳性率96.43%。并发颅内出血1例(3.57%),癫痫发作1例(3.57%),无死亡病例。结论脑立体定向活检术安全、高效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10月~2015年6月采用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37例,总结分析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合并脑疝7例(19%),超早期手术13例(35%);术中平均血肿抽吸率为32%(10%~65%),血肿部分抽吸后见脑皮质塌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其中再出血率5%;术后30 d内的死亡率为0,术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为92%(ADLⅠ~Ⅲ级)。结论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实用,适应证广,安全有效;而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注重围手术期细节管理是疗效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极脑电图在脑深部局灶性灰质异位相关癫痫的应用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应用脑深部电极脑电图进行定位的4例灰质异位症和1例下丘脑错构瘤病例的资料.结果 男3例,女2例,年龄18~28岁,异位灰质分别位于左额2例、下丘脑、左顶和右枕各1例,病程5-27年.4例癫痫发作表现全面性发作,同时3例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广泛痫性放电.5例均行立体定向病灶内深部电极埋藏术,4例同时埋藏皮层电极,确定癫痫灶均为异位灰质结构,3例行病灶立体定向病灶毁损术,靶点为2~4个,温度为70℃,时间为80 s,2例行立体定向引导下直接手术切除病灶.随访时间12-23个月,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癫痫发作减少80%,其他4例目前随访均无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深部电极埋藏脑电图是定位脑深部局灶性灰质异位相关癫痫致痫病灶的重要方法,局灶性病灶可能出现全面性癫痫发作和广泛性脑电图异常.
Abstract:
Objective Heterotopia gray matter (HGM) and hypothalamic hamartoma (HH ),congenital brain malformation underlied by neuronal migration disorders,are one of significant causes of epilepsy,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deep brain needle electrode EEG in epileptogenic zone loc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dule HGM and HH.Methods Intracranial electrodes EEG data of patient with HGM and HH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Methods This cohort included 5 cases (2 females and 3males) whose ages at surgery were from 18 to 28 year old.The heterotopic grey lied in left frontal lobe in 2patients,and hypothalamus,left parietal lobe and right occipital lobe in 1 case respectively.Generalized seizure attack was found in 4 cases and generalized ictal discharge in scalp EEG were presented in 3 patients.All patients underwent intracranial electrode EEG recording,and 1 case used needle electrode as exclusive intracranial electrode.3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stereotactic les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2 -4 targets for 80 s with 70℃,and others were used lesion remove under stereotactic guiding.During 12-23 months follow up,4 patients with HGM rendered seizure free,and the patient with HH presented 80% seizure reduction without complication.Conclusion Deep brain needle electrode EEG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epileptogenic zone local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brain heteotopic grey,and focal lesion could present generalized seizure attack and epileptiform discha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