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牙粘贴唇舌弓作正畸后保持的体会丁勇(扬中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扬中212200)关键词舌弓;唇弓;正畸学,矫正前牙扭转、拥挤、间隙等错畸形经矫正治疗后须选择良好的保持方法以确保矫治效果,同时要满足患者尽早恢复前牙美观的要求。自1994年以来,我们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的临床应用李树忠(锦铁中心医院口腔正畸)张健(附属二院口腔修复科)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是由澳大利亚P.Rarmond.Begg医生于1956年首次倡用的,并赋予该矫治技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托槽与弓丝。托槽是...  相似文献   

6.
数前牙反牙合在临床多采用功能矫治器或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笔者采用"上前牙扩弓+Ⅲ类牵引”的固定矫治手段矫正前牙反牙合21例,取得较为迅速、高效的矫治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林珠  王卫亚 《医学争鸣》1989,10(3):203-205
①用正畸固定矫正器的疗程较活动矫正器短;②Begg细丝弓技术尤其适用于Angle Ⅱ类1分类错(牙合);③替牙期或恒牙早期的轻度错(牙合),最好用局部固定矫正器,以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④对上述患者用固定矫正器时,固位体以锤造全冠为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拔牙指数的正畸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安氏I类、Ⅱ类错He畸形病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拔牙指数(EI),并探讨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矫治成功的安氏I类、Ⅱ类错He畸形病例62例,拥挤度在0-10mm,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各31例,运用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对两组行对比分析,并作EI的回顾性检验。结果 矢状向骨骼畸形拔牙组明显重于非拔牙组,上下中切牙轴倾度拔牙组较不拔牙组唇向倾斜,上下唇突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EI对总样本的70.59%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结论 EI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型,上下切牙突度及软组织侧貌的突度,是一个较为全面而有意义的临床应用指标,在错He矫治设计-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决策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替牙期前牙反He错He畸形36例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各种类型的口腔错He畸形都可能合并牙的大小和形态异常,这类患者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往往由于过小牙、畸形牙、畸形过小牙等前牙发育畸形对牙排列和颜面容貌产生不良影响。如经过矫治各牙排列和倾斜度已基本正常,因前牙形态异常和过小牙导致牙列不完善而明显影响美观。为了保留这些牙齿,又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注意在矫治过程中,保持过小牙的间隙,使其占据该牙接近正常大小的间隙;畸形过小牙,保持牙间隙并分次调磨畸形部位,去除早接触点,在矫治各牙排列基本正常时,先做好保持器,去除固定矫治器的同时,调磨发育畸形的前牙牙面,采用光敏复合树脂固化修复过小牙,畸形过小牙,使其色泽与健康邻牙一致,并恢复其正常的形态和大小,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口腔正畸治疗中配合光敏固化修复前牙发育畸形,不失为一种有效、易行、价格低廉、磨除牙体组织少,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又能恢复前牙色泽、形态和大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分析成年人正畸治疗情况,得出成人错He畸形治疗的特点,使成年人正畸治疗顺利进行和取得满意疗效。方法:根据286例错He畸形治疗前后模型及部分头影测量X线片。结果:面容咀嚼功能明显改善,经半年至两年随访观察无畸形复发。结论:成年人错He畸形用固定正畸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片段弓技术矫治AngleⅡ^1类深覆He X线头影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采用片段弓技术,评价SngleⅡ^1类深覆He矫治后对上颌牙、骨骼及面部软组织的影响,选择AngleⅡ^1类高角深覆He病例20例,治疗前12 ̄14岁,对4个上切牙施加50g压低力,用腭杆及短口外弓加强支抗,每例患者于初诊时(T1)、初诊后半年戴矫治器时(T2)、上前牙压低前(T3)及压低半年后(T4)摄取侧位片。选择17项参数,(T4-T3)-(T2-T1)表示参数半年机械矫治量。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20.
观察280例错Hex畸形正畸矫治的保持期以及保持结束后的随访,发现11例复发,复发率占3.93%。其中轻度9例,中度2例。其复发原因与错He类别、有效保持时间、保持器设计不当和损坏,不良习惯等有关。玉上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