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照研究46例大肝癌患者的B超,CT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表明:(1)主瘤长径:B超,CT与病理检查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子瘤检出率:B超,CT与B超+CT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门静脉癌栓检出率:B超与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CT与B超+CT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肝外侵犯检出率;B超,CT,B超+CT与病理检查相比均有  相似文献   

2.
应用DSA诊断肝癌和指导肝癌介入治疗120例结果表明,DSA的应用提高了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使得肝癌治疗更为合理和有效。  相似文献   

3.
4.
5.
胆囊癌CT与B超图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5例胆囊癌4种病理类型的CT与B超表现,并与手术后病理确诊对照,结果说明CT确诊率高于B超,但CT+B超检查的确诊率明显提高(达84%)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玉杰  胡艳芹 《吉林医学》1995,16(3):166-166
B超、胎甲球、肝癌相关蛋白测定对PHC诊断价值赵玉杰,胡艳芹,崔商文(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31300)B型超声(简称B-us)、AFP和肝癌相关蛋白测定(简称SHCSP),对肝癌有很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均有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本文通过B-us及AFP...  相似文献   

7.
刘惕生 《广西医学》1996,18(4):344-348
通过研究42例肝癌和20例良性肝占位病变在B超(US)、CT、血管造影(H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碘油CT检查时的影像表现,探讨这些影像方法对肝癌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发现在定性诊断方面,各方法间无显性差异;联合应用影象方法可提高诊断能力。而在定位、定量诊断方面,仍以血管造影最佳,CT和B超次之,三联合则可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彩色多普勒可增强B超定性诊断敏感性。碘油CT在辅助定性和定位诊断方面有重  相似文献   

8.
B超声像图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是诊断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主要手段,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尤其重要。我院1988~1993年B超检查168例原发或继发性肝癌与50例肝血管瘤,同时也做了CT检查和血清胎甲球化验,进行了对照;部分患者并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现将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68例肝癌,男性108例,女性60例;年龄28~72岁,平均46.8岁。50例血管瘤,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22~68岁,平均41.6岁。仪器是EUB一27、ALOKA-256,以3.SMHZ探头,分别取仰卧及左侧卧位。按肝脏常规扫查方法操作,还对肝门腹主动脉周围列入常规检查。并沿右…  相似文献   

9.
肝癌侵犯静脉系统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侵犯静脉系统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陈济铭吴凯明关键词肝癌;动门脉短路;介入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州350005)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时,发现静脉系统受侵者并不少见。如果对这种现象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就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29例早期肝癌的超声表现。认为多数早期原发性肝癌具有孤立性、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光团,伴声晕的特征。转移性肝癌的超声表现比较复杂,需与其他检查方法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部分肾脏疾病介入治疗的价值.64例肾脏疾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8例,肾肿瘤32例,肾出血14例.在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或肾段动脉DSA检查,并明确病变性质后,行球囊扩张或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发现,64例介入治疗前后DSA成像良好,图像清晰,手术效果满意.提示DSA能实时地为介入治疗提供确切诊断图像和插管导向,术后能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了24例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和介入治疗效果,认为大复发系由手术时癌肿残留所致。1年内复发者占79.17%,2年内占8.33%,3年以上者占4.17%。术后定期复查AFP和B超是监测早期复发的最佳方法。血管造影既能准确定位,又能了解复发病灶的血供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复发患乾介入治疗后1、2、3年自下而上离分别是80%、48、18%。我们认为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是有效的,早期及时治疗是提高生  相似文献   

13.
陆云飞  林进令 《广西医学》1997,19(2):155-157
本文收集1992年1月至1995年5月在我科作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灌注术的中晚期肝癌160例,将每例病人的肝动脉造影所见与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一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少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方法及出现后对症处理措施。方法:在教科书常规介入指导下,进行规范性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管,以灌注化疗及化疗栓塞进行治疗,化疗药物依病理分型而定,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混以一种化疗药物制成。尽可能应用超微导管技术。结果:全组112例共行442次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57.3%。并发症以栓塞后综和征为主,部分出现胆囊炎、胃十二指肠病变,少数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等,未出现非靶器官误栓塞。结论:应用超微导管技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规范性操作能减少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规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从而试行提出介入治疗的规范。方法:对112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行442次介入治疗。强调依病理分型、体表面积及体重综和考虑药物的选择及用量。对末切除原发灶的胃癌.胰腺癌患者同时行原发灶灌注化疗,对富血供肿瘤行化疗栓塞,乏血供肿瘤亦尽可能行化疗检塞。结果:全组112例共行442次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灌注化疗187次,加碘油栓塞213次,加碘油及明胶海绵栓塞42次,使用微导管108例次。规范组平均有效率49.3%,0.5,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71.7%,32.9%,7.1%,2.4‰对照组平均有效率40.1%,0.5,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2.9%,21.6%,5.0%,0%,经统计学分析,规范组在平均有效率,1,2年生存率方面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依病理分型选择化疗药物,富血供和超选择微导管技术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规范性操作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郑志勇 《河北医学》2013,19(4):546-549
目的:评价肝动脉介入联合靶向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78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中预组(42例)应用肝动脉开入((TACE))联合靶向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36例)单纯采用肝动脉介入治疗(’FACE)方案治疗。结采: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0.9%和5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O.5、1、2、3、5午生存率,干预纽为94.3%,68.8%,33.7%,18.4%,10.3%,对照纽为84.2%,54.6%,19.6%,8.1%,2.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肝动脉介入联合靶向治疗结肠癌肝转移,优于单纯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脓肿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7月我院超声引导下肝脓肿介入治疗患者38例,51个病灶。结果 24例病人(37个病灶)行经皮肝穿刺脓肿抽吸冲洗术,有效率为91.9%,其中1例(3个病灶)无效,改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14例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100%痊愈。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肝脓肿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肝癌介入术后便秘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肝癌介入术后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四磨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和Wexner便秘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Wexner便秘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肝癌介入术后便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