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氧合和血乳酸的影响。【方法】成人择期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瓣置换术(MVR—CPB)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n=31)和对照组(C组,n=28)。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静注PHC0.02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10min(Tc)、降温稳定后10min(T1)、停机循环稳定后10min(T2)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分析,a稳态处理血气。记录动脉氧分压(PaO2)、静脉氧分压(PivO2)、动脉氧饱和度(SaO2)、静脉氧饱和度(sjvO2)、动脉乳酸(AL)和静脉乳酸(VL);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脑氧摄取率(ERO2)及脑乳酸净产量(ADVL);记录患者苏醒时间(PD)、ICU生命支持时间(SD)和住院时间(HD)。【结果】两组PaO2、CaO2、Ca—jvO2、ERO2、PjvO2、SjvO2以及AL、VL和ADVI。在T1~T2时刻与T0比较均有差异(P〈0.05);与C组比较,PHC组T1、T2时刻Pa02高、而Ca—jvO2和ERO2低(P〈0.05)。两组各时点AL—VL和ADVL比较无差异(P〉0.05);PD、SD和H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PHC组均短于C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MVR—CPB患者脑氧耗,维持CPB中氧供需平衡,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脑损伤;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ICU生命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七氟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对脑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58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 A 组(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和 B 组(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每组29例。 A 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舒芬太尼+顺苯磺阿曲库铵,B 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顺苯磺阿曲库铵,术中同时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监测手术插管后5 min(T1)、切开硬膜(T2)、取瘤后30 min(T3)、手术结束(T4)和拔管时(T5)5个时间段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以及脑动静脉血氧分压(Da‐jvO2)以及麻醉情况。【结果】A 组各时间段 HR 、MAP 及 SpO2变化均较平稳,与 B 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A 组 T2、T3、T4时段的 SjvO2水平明显高于 T1时段( P <0.05),T2、T3、T4时段的 Da‐jvO2水平明显低于 T1时段( P <0.05);与 B 组比较,A 组在 T2、T3、T4时段的 SjvO2水平和Da‐jvO2水平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的麻醉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A 组清醒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 B 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应用于颅脑肿瘤患者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平稳,能够平衡脑氧供需,降低脑氧代谢率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且麻醉后清醒时间较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病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合适剂量。方法 6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μg/kg(Ⅰ组)、0.3μg/kg(Ⅱ组)、0.4μg/kg(Ⅲ组)。3 min后三组均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和维库溴胺0.1 mg/kg麻醉诱导,经口气管内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T1)、静脉注射异丙酚后(T2)、气管插管即刻(T3)、插管后3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与T0比较,T1时三组SBP、DBP、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三组SBP、DBP、BIS明显下降(P(0.05或P(0.01),T3时Ⅰ组SBP、DBP、BIS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T3时Ⅰ组SBP、DBP、BIS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各时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舒芬太尼0.3μg/kg复合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维持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临床使用的合理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镇静联合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ASAⅠ~Ⅱ级男性患者90例,随机分成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P组,n=30),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联合异丙酚麻醉组(LPa组,n=30),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联合异丙酚镇静组(LPs组,n=30),LPs组患者若在静注异丙酚过程中出现躁动或兴奋则加深麻醉后归入LPa组。另外选择一组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ASAⅠ~Ⅱ级男性患者,含服利多卡因胶浆加静注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L组,n=30)。连续无创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后闭目安静5min记录各参数基础值(T0),分别记录用药后(T1),胃镜通过口咽部(T2),见到十二直肠乳头(T3)及退镜后1min(T4)、5min(T5)、10min(T6)各时点变化值。采用ELISA法测定闭目安静5min后及检查结束即刻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检查后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胃镜置入口咽部时呕吐呛咳评分L、FP两组明显大于LPa、LPs两组(P〈0.01),异丙酚总用量LPs组小于FP、LPa组(P〈0.01),MAP、HR在镜检中L组显著增高,MAP、HR、SpO2在麻醉诱导后、镜检中及检查后1~5minLPs组下降幅度低于FP、LPa两组(P〈0.05)。术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基础值L、FP两组升高,LPa组降低(P〈0.01)。结论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加异丙酚麻醉或镇静均能有效地降低胃镜操作引起的伤害性刺激,而镇静能维持胃镜检查中呼吸循环稳定,尤其对高龄或体弱患者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15min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随后以5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液代替。采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Ce=3μg/mL)及罗库溴铵(0.8mg/kg)诱导插管,术中调整丙泊酚预期血浆浓度Cp值,使得脑双频指数(BIS)波动于40-55。分别记录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艾司洛尔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气腹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1min(T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脑双频指数(BIS)值。结果:E组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78.4±11.2μg/(kg·min)少于C组用量(89.3±15.2μg/kg/min),P〈0.05;E组苏醒时间(10.4±2.5min)短于C组(12.1±2.7min),P〈0.05。插管后1min(T3),C组SBP、HR和BIS均高于E组(P〈0.05)。而T4、T5、T6时点,C组HR均高于E组(P〈0.05)。结论: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使麻醉诱导和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含参麦、川芎嗪低温氧合血肺动脉灌注对犬体外循环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每组6条.三组犬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Ⅰ组、Ⅱ组均于体外循环开始后行低温肺动脉灌注,实验Ⅱ组中灌注液为4∶1低温氧合血和乳酸钠林格液,并加入参麦注射液、盐酸川芎嗪.对照组不灌注,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根据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AaDO2/PaO2)测定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体外循环结束时(T3)、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4)各时点血浆中TNF-α、IL-6、IL-10含量.[结果]CPB开始后各时点实验Ⅱ组血浆TNF-α、 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T3、T4实验Ⅱ组TNF-α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T2、T3、T4时点实验Ⅱ组IL-6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犬血浆IL-10在CPB后逐渐增高,其中T2、T4时点实验Ⅱ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CPB开始后对照组RI逐渐增高,实验Ⅱ组在CPB开始后各时点RI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结论]含参麦、川芎嗪低温氧合血肺动脉灌注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而减轻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氧供需平衡与术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骨科手术患者,监测SjvO2、Ca-jvO2、OER、Ljv、VADL来判断脑氧供需情况;用MMS的方法评估认知功能。术后12 h无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为Ⅰ组,有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为Ⅱ组。结果Ⅱ组T3、T4时点SjvO2、Ca-jvO2、OER值与Ⅰ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有脑氧供需失衡发生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比率明显高于术中无脑氧失衡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小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27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U组)。C组不给药,U组于麻醉诱导后、CPB开始时和主动脉开放时分别给予乌司他丁总量的1/3(15000万U/kg)。于麻醉诱导后(T1)、CPB结束即刻(L)以及CPB术后1h(T3)、12h(T4)和24h(T5)测动脉血浆中IL-8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于CPB术后1h、2h及4h测动脉血气,并监测CPB术后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结果CPB结束即刻和术后1h时间点U组NE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对应值(P〈0.05)。CPB术后1h时U组IL-8显著低于C组(P〈0.05)。CPB术后1h U组的OI、PA-aO2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IL-8和NE的过度释放,对小儿CPB诱发的肺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病人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输注时间10min,然后改为维持输注0.5μg/kg.hr,Ⅱ组病人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单次输注结束后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异丙酚2mg/kg、舒芬太尼0.5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插入气管导管,控制呼吸。全静脉维持麻醉维持深度,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维持在40-50之间。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患者颈内静脉球穿刺以备采血。记录术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5min(T4)、瘤体分离完成(T5)、夹闭即刻(T6)、夹闭后30min(T7)7个时点血压、心率。在T5、T6、T7 3个时点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球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颈内静脉球血氧分压(Pj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血红蛋白浓度(Hb)、颈内静脉球血红蛋白浓(Hjvb)。计算桡动脉与颈内静脉球氧含量差和结果:Ⅱ组病人在T2、T3、T4时点BP、HR较Ⅰ组病人明显升高(P〈0.05);Ⅰ组病人在T5、T6、T7 3个时点Da-jvO2、较Ⅱ组病人明显升高、Sj-vO2明显减低(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可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提高脑氧摄取率,改善脑氧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稳定期使用脂化前列腺素E1对脑灌注压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30例预计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PGE125组(n=10):输注脂化前列腺素E125 ng/(kg·min);PGE1 50组(n=10):输注脂化前列腺素E150 ng/(kg·min);对照组(CON组,n=10):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基础状态下MAP、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静脉球血压(IJP),脑灌注压值(CPP),血色素(Hb),鼻温;在体外循环开始20 min,血压平稳时,开始按分组情况给药,记录给药后2,5,10,20,30 min以及停止输注后30 min以上参数.结果:与CON组比较,PGE1 50组T20和T30的MAP,CPP均显著降低(P<0.05),且PGE1 50组与PGE125组比较亦显著降低(P<0.05).T20,T30两时点上PGE1 25和PGE1 50组的MAP,CPP均较基础值T0明显降低(P<0.05).IJP和SjvO2在各组,各时点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脂化前列腺素E1可使体循环血压和脑灌注压下降,但对脑氧供需平衡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凝酶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血凝酶组(n=15)与空白组(n=15)。血凝酶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前经中心静脉缓慢静注血凝酶1000U,另1000U加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空白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血凝酶。监测2组患儿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以及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min(T3)、CPB后1h(T4)的Hb、PLT、PT、APTT、D-dimer;记录术后1、3、6h心包纵隔引流量(mL)。结果Hb、PLT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PT、APTT值血凝酶组值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或P〈0.05);D-dimer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心包纵隔引流量2组术后1h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h血凝酶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或P〈0.01)。结论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CPB)患者麻醉后,运用七氟烷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患者心肌和肺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行心内直视术的CPB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各20例。2组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哌库溴铵维持麻醉,丙泊酚组给予泵入丙泊酚4~12 mg/(kg·h),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1.0~3%吸入维持。常规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于插管后(T1),开放升主动脉20 min(T2),停机20 min(T3)和术毕(T4)4个时点记录潮气量、气道峰压及呼气末气道正压值,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测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并在T1和T4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记录心脏复跳情况。结果 1 2组不同时间点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T2、T3和T4时,OI值七氟烷组较丙泊酚组高(P〈0.05或P〈0.01);3 T4时,Cd值七氟烷组较丙泊酚组高(P〈0.05);4 T4时,IL-8和c Tn I水平七氟烷组均低于丙泊酚组(P〈0.01)。结论七氟烷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方案优于丙泊酚,能较好保护患者对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凝酶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血凝酶组(n=15)与空白组(n=15)。血凝酶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前经中心静脉缓慢静注血凝酶1kU,另1kU加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空白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血凝酶,方法同血凝酶组。监测2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以及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min(T3)、CPB后1h(T4)的血小板(PLT)、GPIb、GPⅡb/Ⅲa、GMP-140变化;记录术后1、3、6h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PLT值血凝酶组T2、T3、T4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GMP-140血凝酶组T2、T3、T4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GPⅠbN凝酶组T2、T3、T4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GPⅡb/Ⅲa2组比较,T2、T3、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h心包纵隔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h血凝酶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血凝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血小板的激活,积极保护GPIb,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CPB前(T1),CPB 30 min(T2),体外循环停机后0 h(T3)、6 h(T4),24 h(T5),72 h(T6)分别采集静脉血,应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γ放射免疫法等技术分别检测TM、vWF、氧化亚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2组患者在CPB前比较,CECs无显著差异,但在T3、T4、T5、T6,Ⅱ组CECs数量明显高于Ⅰ组(P<0.05).在CPB结束后的T3、T4、T5点Ⅰ组的TM、vWF浓度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ET-1浓度在T2、T3、T4、T5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NO浓度在T4、T5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预处理能够降低CPB后TM和vWF表达,并减少CEC脱落和ET的产生,较好地维持血浆NO/ET的平衡,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体外循环(CPB)下机体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胰岛素抵抗的缓解作用。方法40例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麻醉前(TO)、CPB15min(T1)、开放升主动脉后15min(T2)和停CPB后2h(T3)测定血浆血糖、胰岛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数LgMOHA。结果两组组间比较显示T2、T3各指标较体外循环前T0、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较体外循环前T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显示T1、T0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2、T3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IL-8与ISI相关分析显示具有负相关关系,TNF-α、IL-6、IL-8与Lg—HOMA相关分析显示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CPB期间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L—Arg可改善术中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氧饱和度(SctO2)监测在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冠心病冠脉搭桥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II~III级,术中常规监测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温(T)、SctO2。术中以SctO2为导向进行脑氧供需平衡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期间,SctO2明显下降(P0.05),但高于基础值的75%,术后无认知功能障碍和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手术期间以SctO2为导向进行脑氧供需平衡管理,能够及时准确反映脑血流及氧供需平衡的变化,预防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方法将60例CPB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UTI1.2万U/kg稀释于10ml生理盐水中和等量生理盐水中,一次性加入CPB预充液中,分别于麻醉诱导后(L)、主动脉开放30min(T2)、术毕(T3)及术后6h(T4)4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XB2/6-keto—PGF1a浓度。结果CPB后两组患者T2、T3、T4血浆TXB2、TKG6-keto—PGF1a浓度均较T1浓度增加(P〈0.05),但实验组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6hTXB2、6-keto—PGF1a浓度己降到或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血浆TXA2和PGI2比值升高,可能是CPB后肺损伤的机制之一。乌司他丁对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抑制TXA2/PGI2比值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CPB-VR)患者脑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择期CPB-VR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n=31)和对照组(C组,n=28).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给予PHC 0.02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