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Zhou W  Wei G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3-325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方法 详细分析65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大多数病人表现有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91%)。近半数病人(49%)伴有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无力、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51%的病人仅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和成(MRA)能直接显示肺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结论MRI和MRA对脑静脉0窦血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疗法为重症脑静脉窦血栓病人开辟了一条可喜的治疗途径。文章介绍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的方法、用药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相勋  孙业香  张勇 《山东医药》2003,43(31):68-68
2000年10月至2003年6月,我们采用肝素抗凝治疗伴有颅内出血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患者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文男16例,女6例;年龄22~56岁。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CT、MR、DSR)确诊。脑实质内血肿体积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以期发现其规律性。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渗血或血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应用脱水、间断穿刺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并辅以口服华法令抗凝及病因治疗等,本组9例病人中,4例基本痊愈,4例症状好转,1例自行出院。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预后凶险,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研究的深入,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文章简要介绍了CVST的临床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临床少见 ,但预后凶险。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研究的深入 ,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文章简要介绍了CVST的临床研究现状 ,重点讨论了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疗法为重症脑静脉窦血栓病人开辟了一条可喜的治疗途径。文章介绍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的方法、用药和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缺少特异性,漏诊率及误诊率均较高,而提高临床对CVST的认识有利于及时诊断、治疗CVST,改善CVST患者预后。目的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2018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D-二聚体检测结果、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人口学特征:男41例(32.5%),女85例(67.5%),男女比例为1:2.1;发病年龄为16~80岁,平均年龄(37±15)岁,以21~35岁者居多(48.4%)。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首诊于急诊者65例(52.6%),首诊于专科门诊者61例(48.4%)。排在前五位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45例(35.7%),免疫系统疾病、病因不明各18例(14.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各11例(8.7%),血液系统疾病8例(6.3%),败血症5例(4.0%)。临床表现:头痛101例(80.2%)、恶心呕吐57例(45.2%)、意识障碍37例(29.4%)、抽搐36例(28.6%)、偏瘫16例(12.7%)、视物模糊10例(7.9%)、言语不清8例(6.3%)。D-二聚体检测结果:D-二聚体为0.10~55.32 mg/L,平均D-二聚体为(4.15±3.07)mg/L,其中D-二聚体升高(≥0.50 mg/L)者109例(86.5%),另17例(13.5%)D-二聚体正常。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首选颅脑CT检查,怀疑CVST者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或静脉窦成像(MRV)及增强MRV检查确诊。血栓部位:横窦109例(86.5%)、乙状窦91例(72.2%)、上矢状窦52例(41.3%)、窦汇13例(10.3%)、直窦6例(4.8%);累及静脉窦数量:1个31例(24.6%)、2个53例(42.1%)、3个29例(23.0%)、4个及以上8例(6.3%);脑实质病变:脑梗死24例(19.0%),脑出血22例(17.5%),无脑实质病变80例(63.5%)。治疗及预后: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7~10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至少3个月以上;4例患者因脑出血量大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入院时轻症105例(83.3%)、重症21例(16.7%),入院21 d轻症116例(92.1%)、重症10例(7.9%),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3.2%。结论CVST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少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是CVST的主要危险因素;颅脑MRI、MRV检查尤其是颅脑增强MRV检查是目前最佳的无创CVST诊断手段,抗凝治疗是CVST患者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案,同时也是基础治疗方案,而经治疗后CVST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0例CVT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87%)、恶心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有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颅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以颅内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该病,可及时行MRI或MRA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3.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A) ar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 a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mortality, but do not prevent arrhythmia recurrence. There is increasing recognition that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 repetitiv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may also lead to new onse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r deterioration of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HF. Suppression of the arrhythmia may lead to recovery of ventricular function. Catheter ablation has emerged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for reducing arrhythmia recurrence and for suppression of PVCs but its efficacy is gover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arrhythmias, the underlying HF substrate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arrhythmia substrates to ablation.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静脉闭塞性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及时治疗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极为重要。文章对近几年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SLE中合并CVST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全身病情活动度、血栓形成部位、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SLE并发CVST患者13例,占同期SLE住院患者(4540例)的0.29%。女10例,男3例,平均年龄30.5岁。神经系统表现以头痛(1113)、视力下降(713)、意识障碍(513)、癫痫(413)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其中7例330 mm H2O,脑脊液蛋白升高5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提示血栓形成部位常见于横窦(1113)、乙状窦(813)、上矢状窦(413)等,多数(1013)患者为2处以上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平均SLE疾病活动指数为(11.7±2.8)分(不包括CVST)。经脱水降颅压、抗凝、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及地塞米松鞘注治疗,9例患者好转,3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CVST是SLE的罕见并发症,多发生于SLE活动期,有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压力升高等提示,需早期识别、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方式变化多样,相当数量的患者病因不明。联合应用MRI和磁共振静脉造影检查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就应积极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控制惊厥、降低颅内高压和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却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较高。CVT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联合MR血管造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确诊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肝素抗凝治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溶栓、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引言 1.1背景 相对于动脉疾病而言,脑静脉通道血栓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少见原因,但由于其可能致残,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可表现为头痛和脑神经麻痹.新近的影像学检查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识别更容易,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机会.静脉血栓形成同样可引起一些需要治疗干预的其他内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却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较高。CVT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联合MR血管造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确诊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肝素抗凝治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溶栓、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