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瓜蒌薤白颗粒的制备选择最佳防潮辅料。方法以瓜蒌薤白60%醇提物与不同辅料混合制备颗粒,以颗粒的吸湿性、成型性及临界相对湿度为指标,优选出制备瓜蒌薤白颗粒的最佳辅料种类及其配比。结果将乳糖、微晶纤维素和甘露醇按2∶1∶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瓜蒌薤白颗粒在防潮性和成型性上均较好,其临界相对湿度为85%。结论筛选出的防潮辅料能满足瓜蒌薤白颗粒制备工艺的要求,为其生产及贮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合理选择含多糖类成分的中药浸膏固体制剂的防潮辅料和生产条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吸湿严重且应用广泛的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将黄芪多糖粉末与10种常用辅料配伍,在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25℃放置7d,绘制吸湿曲线,提取吸湿特征参数,并筛选出防潮辅料与药物的配比.结果 综合吸湿性和成型性,以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与多糖1:1配比防潮效果最好.结论 筛选出的防潮辅料能有效的降低多糖类成分的吸湿性,提高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药全浸膏制剂是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形式,而经过提取分离制成的中药全浸膏固体制剂皆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湿性,导致中药制剂吸潮后变软、结块、甚至霉变,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此,中药制剂的吸潮问题一直是制药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难题。本文以黄芪浸膏为研究对象,选择加入一定量适宜的辅料,可降低其吸湿性。黄芪(Astragalus m ongholicusBunge)系豆科黄芪属植物,为中医传统的重要益气药。黄芪含黄芪总黄酮(Total F la-vonoids ofAstragalus,TFA),黄芪总皂苷(Total Sapon ins ofAs-tragalus,TSA)和黄芪总多糖(Total Polysaccharide…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就辅料应用于中药制剂防潮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进一步推进防潮辅料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合适的辅料解决回药降糖胶囊吸潮问题,为其生产工业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乳糖、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与软材以1∶10的比例配伍,将不同样品置于相对湿度75%,温度40℃的条件下加速考察3个月,并且每隔一定时间称量样品,测定样品的吸潮重量。结果:根据吸湿增重筛选出最佳辅料为乳糖。结论:所选辅料能够有效的降低此复方的吸潮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为胶囊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7,(7)
目的制备黄芪Astragali Radix多糖防潮颗粒。方法测定多糖和7种辅料混合粉体的吸湿性后,混料设计优化混合辅料配比。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为影响因素,吸湿率和未成型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绘制多糖、混合粉体、颗粒的吸湿曲线后,比较其临界相对湿度。结果混合粉体中多糖与混合辅料(乳糖46.3%、甘露醇14.5%、微晶纤维素39.2%)的最佳比例为1∶2,在168 h内吸湿率为11.6%。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用量0.125倍,干燥温度55℃,干燥时间60 min,在168 h内吸湿率8.1%,未成型率11.46%。与多糖和混合粉体比较,颗粒的吸湿初速度和加速度绝对值较低,临界相对湿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制备的黄芪多糖颗粒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3)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并考察其吸湿性。方法静态离子交换法制备树脂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并测定吸湿特征参数。以树脂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为评价指标,多糖质量浓度、树脂与多糖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影响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多糖质量浓度7 mg/mL,树脂与多糖比例2∶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7 h,树脂载药量149.0 mg/g,多糖利用率29.80%。所得树脂复合物为棕褐色均匀分散的小颗粒,以化学键合方式形成,而非物理吸附。与黄芪多糖和空白树脂相比,其临界相对湿度有所提高,并降低了吸湿初速度和加速度绝对值。结论黄芪多糖制成树脂复合物后显示出良好的防潮效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骨疏灵颗粒防潮辅料优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朱裕林  张兰  彭祥雪  陈卫东 《中草药》2014,45(14):2005-2008
目的 评价辅料对骨疏灵吸湿性的影响,优选骨疏灵颗粒剂防潮辅料。方法 通过吸湿率考察优选辅料的种类及配比;从乙醇浓度、吸湿率、成型性、休止角、颗粒外观等方面优选成型工艺。结果 骨疏灵颗粒的最佳防潮混合辅料为乳糖-甘露醇(4:1),药辅比1:2;85%乙醇制粒,颗粒大小均匀,成型性较好,临界相对湿度76%。结论 为骨疏灵颗粒的开发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与辅料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琼  沈平孃  朱莲华 《中成药》2007,29(2):208-211
目的:研究制剂技术和辅料应用在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水平方面的作用与规律。方法:通过分析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的过程及其机理,提出了一个“吸湿位”的概念,并建立描述吸湿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引入两个描述制剂吸湿过程的难易程度的参数:初始吸湿位浓度C0和阻湿速率参数K。以刺五加浸膏和双黄连浸膏为例,通过改变制剂处方的初始吸湿位浓度、改变吸湿位的空间分布和包薄膜衣等增加水分传质阻力的方法,实验测定了它们在提高制剂防潮水平方面的作用。结果:减少处方中引湿性辅料的应用和包薄膜衣可以降低制剂的引湿性和减慢吸湿速度。结论: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开展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适用的工具;实验数据表明,降低处方中引湿性辅料的应用和通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如薄膜包衣技术增加水分传递阻力,可以提高制剂的防潮能力。  相似文献   

10.
桂枝颗粒成型辅料的优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桂枝颗粒的成型辅料。方法:考察不同种类和比例的辅料对桂枝颗粒成型性、溶化性和吸湿性的影响,并用综合评分法筛选出制备桂枝颗粒的最优辅料及辅料比例。结果:制备桂枝颗粒的最优辅料为糊精和乳糖,两者使用比例为1∶1。结论:采用该方法制成的桂枝颗粒成型性、溶解性好,不容易吸湿,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5种常用药用辅料微晶纤维素(MCC),糊精(DE),羧甲基淀粉钠(CMS-Na),可溶性淀粉(ST)和麦芽糊精(MA)对党参颗粒吸湿及其成型性的影响。方法:以单一辅料,2种辅料不同配比混合后分别与党参浸膏按1∶1混合制粒,通过Higuch方程,Weibull分布和一元二次曲线方程模型拟合党参颗粒的吸湿动力学,并结合成型性和溶化性,筛选制备党参颗粒的最佳处方。结果:综合吸湿性和成型性,以党参浸膏-MCC-DE(3∶2∶1)组合时,党参颗粒均可在2 min内全溶,成型率85.41%,48 h内平衡吸湿量6.28%。结论:按最优处方所制党参颗粒的阻湿性和成型性均较好,工艺稳定可行,能有效降低党参颗粒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现代中药免煎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且符合中医湿热瘀阻型、肾虚型患者120 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与中药组各60 例。Ⅱ、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每日2 次,每次0.2 g。ⅢB 型患者服用盐酸特拉唑嗪片2mg,每晚1 次,口服。中药组:湿热瘀阻型患者采用通络清解方(自拟方,主要有萆薢、败酱草、车前子等)治疗;肾虚型患者采用加味五子衍宗丸(主要有菟丝子、杞子、熟地、覆盆子、五味子等);4 周为1 疗程。结果:中药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在改善前列腺炎NIH-CPSI 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另外,中药可以提升ⅢA 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的卵磷脂小体(P<0.05)。同时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中药免煎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中药超细粉体及其在中药配方颗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微米中药的优势、发展前景及其在中药配方颗粒(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产业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药超细粉体及其在中药配方颗粒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微米中药的优势,发展前景及其在中药配方颗粒(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产业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讨论了单煎与合煎的合理性及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问题。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拓展鲜中药品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方颗粒研制回顾与产业化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讨论了单煎与合煎的合理性及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位问题。建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拓展鲜中药品种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药材和饮片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绝大部分饮片的用量范围.该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药典中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的分布,比较有毒和无毒中药的用量特点.《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录入药物617种,除16种未规定剂量,饮片最常见的最小剂量是3 g,最大剂量是10 g,剂量阈值是6 g.经比较发现,对有毒药物用量的规定比无毒药物严格;与经方本原剂量和临床实际用量比较,药典中规定的剂量阈值较窄;药典规定可用于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剂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鼻用制剂药用辅料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经检索、筛选得国内外文献32篇,主要综述了常用鼻用辅料如吸收促进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冰片和月桂氮酮等)、生物黏附剂(如壳聚糖)、防腐剂等的基本物化性质、功能性和安全性研究。分析表明,基于当前国内鼻用制剂药用辅料生产、包装、质量、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现状,业内人士日益认识到鼻用辅料质量及合理应用与鼻用制剂质量的紧密关系,但我国辅料生产和研究仍很大程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新辅料、新技术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发,将有利于国产鼻用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及其药用辅料的质量标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