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 组采取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采取传统经后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仅修补外旋肌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关节后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A组的术中出血量(219.1±37.3)mL和术后引流量(112.5±44.6)mL均比B组(345.2±41.6)mL、(218.6±52.6)mL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组患者术后半年 Harris髋关节评分的优良率(95%)与B组优良率(85%)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A组的术后半年内关节后脱位、感染、血肿发生率均比B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疗效确切,且可有效预防术后脱位、出血、感染,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止痛药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外侧人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外侧与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诊治的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前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和观察组(31例,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102.31±15.41)ml、手术时间(43.90±5.36)min、切口长度(7.91±1.13)cm优于对照组(64.33±9.66)ml、(164.44±11.61) min、(9.68±2.21)cm(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略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54例,直接前方入路组27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组27例。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的随访,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杯外展角、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有1例股前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大粗隆骨折,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是可靠的手术入路,但建议术者选择熟悉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治疗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81±12)min、术中出血量(422±47)mL、术后引流量(184±19)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41±13)min、(561±48)mL、(278±18)ml,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P〉0.05),术后3年,治疗组Harris评分(76.4±2.8)明显优于对照组(66.7±2.5),组间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显著,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组织损伤及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行直接前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与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后外侧入路、直接前入路具有相似的治疗安全性,但后者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7):929-930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7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和对照组(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保留关节囊的前外侧肌间隙入路(OCM)微创全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6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应用OCM入路微创全髋术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对两组患者例手术的时间、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诸多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以及1年HHS与WOMAC评分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应用OCM入路微创全髋术的治疗方式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术后疼痛感较小、软组织的创伤相对较少、出血量较少且患者恢复较快,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8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采取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疼痛、活动范围以及畸形等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感染率与脱位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高,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双动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 2000-01/2008-01,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2~3周均恢复行走活动.进行至少8个月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的X线片.结果 经过8~48(20.5±0.5)月随访,48例无1例死亡,假体无松动与下沉.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优16例,良2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5%.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早期活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改进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保留髋关节囊,对3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3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45min。术中最多出血量为250ml,平均出血量为100ml。术后无切口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者经8个月至3年随访,平均1年10个月.均无髋关节脱位、松动发生。术后3、6个月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0.7分和92.2分。随访8个月至3年,测量双下肢长度患肢比健肢平均长0.2em(范围0~0.7cm)。结论外侧切口保留关节囊的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治疗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曾宪娟  陈洁  伍凤  熊敏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6-288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后的患肢功能康复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68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护理临床路径来实施各项护理和相关内容宣教。术后2周统计、比对2组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应用Harris功能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2组之间的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术后2周试验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2=7.950,P〈0.01),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70,v=3,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711和t=6.941,均P〈0.01),患者满意度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符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是一种适合推广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140例在本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观察组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观察组B),骨折内固定53例(对照组)。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下床锻炼时间,随访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两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状况、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接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优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股骨颈骨折,不仅有利于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6.
巨荣 《现代保健》2014,(23):52-54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股骨颈股骨折中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科室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股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30/45),且随访3年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第1年与第3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第1年与第3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此可根据患者具体机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将8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诊断后行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诊断后行延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其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提高幅度更大,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175.25°±15.52°比122.95°±16.26°;髋关节屈曲度:85.65°±5.33°比70.78°±4.97°;Harris评分:(86.08±5.41)分比(73.92±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脱位0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5例,脱位2例,假体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34,P< 0.01).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70.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57,P<0.01).结论 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髋关节强直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传统置换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关节功能恢复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来本院住院治疗的10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2例,采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46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分析两组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死亡率为20.97%,对照组患者术后总死亡率为52.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取得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风险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