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介素-8 (IL-8)与支气管哮喘关系.方法 采用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介素-8(IL-8),同时以3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者外周血EOS计数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8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BALF细胞学计数及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住院哮喘急性发作患儿60例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期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患儿60例为对照组,对2组BALF中细胞学计数和IL-8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哮喘程度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学计数和IL-8水平变化。结果 2组BALF中有核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P0.05);2组BALF中EOS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哮喘发作程度加重,BALF中EOS计数显著升高;BALF中IL-8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ALF中EOS计数和IL-8水平与哮喘发作程度呈正相关(r=0.87、0.94,P0.01);结论 BALF中EOS计数和IL-8浓度能反映哮喘气道炎症,对指导哮喘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成瑶  付娟  陈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601-3604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85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根据出院诊断分为支气管哮喘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性肺炎组,对其流行病学及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此类疾病冬季高发,3岁以下男孩多见;支气管哮喘组过敏史和家族史发生率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喘息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较多,但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率为47.5%,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肺炎组和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较高,依次为49.2%和34.6%,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具有自己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且不同性质的疾病各有不同,临床上要正确认识、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许锦姬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52-3753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因和流行病学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喘息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WBC计数增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比例均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P<0.05),三组血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组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2.61%、48.23%,明显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小儿喘息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3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支气管哮喘组个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发生率较高。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因多样,对常规治疗不理想者应行相关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喘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抑制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组,丹参组,每组10只.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并分类,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丹参组较哮喘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丹参组BALF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率较哮喘组明显减少(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组织IL-13和Eotaxin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丹参组IL-13和Eotaxin表达较哮喘组明显减少(P<0.05).IL-13和Eotaxin表达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哮喘大鼠肺内IL-13和Eotax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IL-4、IL-8、IL-12、IFN-γ的变化,探讨其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毛细支气管炎,非喘息性肺炎,健康儿童血清中IL-4、IL-8、IL-12、IFN-γ的浓度.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L-4、IL-8明显高于非喘息性肺炎患儿、健康儿童(P〈0.01);IL-12、IFN-γ明显低于非喘息性肺炎患儿、健康儿童(P〈0.01).非喘息性肺炎组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异常:Th1/Th2失衡,Th2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7.
陈玮  邓中华  刘俊 《实用预防医学》2015,(3):303-304,28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IL-10分泌情况及临床意义,为MPP免疫学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MPP患者和因支气管异物或畸形入院的对照组患者血清及BALF,ELISA检测其IL-6和IL-10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MPP急性期患儿血清和BALF中IL-6和IL-10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MPP恢复期血清和BALF中IL-6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仍高于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患者IL-6与IL-10水平异常,它们参与了MPP病情发展和恢复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汽车尾气污染艾蒿花粉,对哮喘小鼠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失衡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60只受试小鼠随机分为A~D与对照组,共计5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变应原和激发物均为艾蒿花粉提取液;B组变应原为艾蒿花粉提取液,激发物为汽车尾气污染艾蒿花粉提取液;C组变应原为汽车尾气污染艾蒿花粉提取液,激发物为艾蒿花粉提取液;D组变应原和激发物均为汽车尾气污染艾蒿花粉提取液;对照组变应原和激发物均为磷酸缓冲液(PBS)。收集这5组受试小鼠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脾脏标本分别进行:1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2统计学比较各组小鼠BALF中IL-17A、-10含量及细胞计数、分类的差异;3统计学比较各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h17及Treg占CD4+T细胞比例,以及Th17/Treg比值的差异。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 1A~D组哮喘小鼠均存在不同程度小支气管管腔收缩及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以D组程度最严重。2A~D组哮喘小鼠BALF中,IL-17A含量均分别较对照组高,而IL-10含量均分别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哮喘小鼠BALF中,IL-17A含量均分别较D组低,而IL-10含量均分别较D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分类计数,均分别较对照组高;A~C组BALF中EOS及NEU分类计数均分别较D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Th17/Treg均分别较对照组高,而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均分别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Th17/Treg较A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汽车尾气污染花粉诱发的哮喘,其细胞免疫失衡更明显,释放更多炎性介质,导致更严重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哮喘、慢性咳嗽及婴幼儿喘息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特点,探讨其对儿科肺部疾病诊治的作用.方法 本院的住院和门诊患儿67例,分为哮喘组(24例)、慢性咳嗽(19例)和婴幼儿喘息组(24例),行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细胞学分析.结果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为2.7%(0.12~7.0)%,上皮细胞为3.0%(0.7~12.0)%,有升高;婴幼儿喘息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在婴幼喘息组中有特应征患儿BALF嗜酸性粒细胞为2.8%(0.5~5.1)%,上皮细胞为2.8%(1.5~4.2)%与组内无特征患儿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咳嗽患儿中嗜酸性粒细胞为0.2%(0~4.2)%,17例均在1%以下,但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4%和4.2%.结论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为其特征性改变;婴幼儿喘息者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考虑其大多数为感染诱发,而其中有特应征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无特应征者,这部分患儿有转为哮喘的可能,应积极给与干预治疗;有的慢性咳嗽患儿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应进一步完善过敏原检查,BALF有助于其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P 23S rRNA耐药基因2 063位点阳性的MPP患儿临床特征及BALF中IL-8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住院MPP患儿170例,根据BALF中MP 23S rRNA耐药基因2 063位点分为阳性和阴性组各85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发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耐药基因阳性组与耐药基因阴性组咳嗽、发热、气促、寒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音减弱比较,耐药基因阳性组显著多于耐药基因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1)。耐药基因阳性组肺不张、胸腔积液、肺实变低于耐药基因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80、12.24、8.84,P0.01);支气管镜下表现比较,耐药基因阳性组痰栓多于耐药基因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1)。MPP患儿BALF IL-8水平比较,耐药基因阳性组高于耐药基因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P0.01)。结论肺部呼吸音减低、肺外并发症、肺部影像学及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和IL-8水平升高对早期识别MP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9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5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期(哮喘缓解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IL-19、IgE水平,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患者外周血IL-19、IgE水平及EOS绝对计数分别为(327.92±245.79)ng/L、(260.48±108.77)kU/L、(498.29±96.46)×106/L;哮喘缓解组患者分别为(165.54±114.76)ng/L、(164.33±59.08)kU/L、(224.67±86.28)×106/L;对照组分别为(49.67±40.48)ng/L、(68.12±25.70)kU/L、(31.84 ±28.27)×106/L.哮喘急性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IL-19、IgE水平和EOS绝对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组IL-19水平和EOS绝对计数高于哮喘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哮喘急性发作组IgE水平与哮喘缓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9水平与IgE水平及EOS绝对计数均呈正相关(r=0.826、0.738,P<0.05).结论 外周血IL-19在哮喘不同时期上升程度不同,IL-19与哮喘发病机制有关,动态观察有助于哮喘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IL-8表达对哮喘儿童个体化治疗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60例,检测不同治疗时间、不同哮喘程度、疗效血液中IL-8水平。结果随着发作程度加重,血液中IL-8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中IL-8水平与发作程度呈正相关(r=0.80,P0.01);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及第8周IL-8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第4周血液中IL-8浓度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后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r=0.64,P0.01);随着疗效改善,血液中IL-8浓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疗效呈正相关(r=0.51,P0.01)。结论血液中IL-8浓度能反映哮喘气道炎症及疗效,对哮喘个体化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毛细支气管炎及感染后气道炎症的效果与可能发生机制。 【方法】 将确诊RSV毛细支气管炎120名患儿随机分成雾化组和常规组,记录比较急性期和恢复期喘息持续天数、住院天数及喘息再发例数;检测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IL-6、IL-8、IL-10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比较喘息持续天数、住院天数及喘息再发例数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CP、IL-6、IL-8值在急性期高于恢复期(P<0.05),IL-10急性期低于恢复期(P<0.05),对比恢复期上述检测指标在雾化组和常规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明显,防治RSV感染后气道炎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喘息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儿童支气管哮喘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40例及正常对照40例的维生素D受体ApaI基因多态性,比较3组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3组VDR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6,P=0.020),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P=0.009;χ2=10.546,P=0.005),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97)。3组VDR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1,P=0.014),其中支气管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0,P=0.009;χ2=7.622,P=0.006),但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876)。结论 VDR Apa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相关性,VDR基因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遗传易感基因。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支气管哮喘组VDR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在基因水平上不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诱导痰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61例和缓解组61例,自身对照,选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正常对照组。常规痰涂片染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4、IFN-γ在诱导痰上清液中浓度。结果IL-17、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噬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在急性发作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期组IFN-γ与IL-4、ILl7呈负相关(r=-0.51,P〈0.05),IL-17与IL-4呈正相关(r=0.58,P〈0,05),缓解期则无相关性。结论IL-17、IL-4参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发展,IFN-γ对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IL-17能更准确的反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慢期气道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5(interleukin-5)和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的变化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后3月内的喘息情况,探讨孟鲁司特对RSV毛支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88例初次喘息发作的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毛支患儿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48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孟鲁司特钠为观察组。分别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检测血清IL-5及Eotaxin水平的变化,门诊随访3月,观察有无喘息再次发作。结果: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清IL-5及Eotaxin水平明显增高,经孟鲁司特干预后,恢复期IL-5及Eotaxin水平明显下降。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人数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SV毛支患儿急性期炎症因子IL-5及Eotaxin水平明显增高,孟鲁司特对RSV毛支IL-5和Eotaxin有下调作用,可控制RSV毛细支气管炎后的气道炎症,对毛支后喘息的反复发作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气管滴注方式进行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diisocyanate,TDI)激发给药,改进TDI哮喘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并对模型的建立进行评价。方法将20只SPF级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TDI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10只。TDI组小鼠第1、8天于耳背分别涂抹20μl 0.3%TDI致敏,第15天采用气管滴注法给予20μl 0.01%TDI进行激发,溶剂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丙酮与橄榄油混合物)。激发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改变。致敏实验后每组取6只小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进行炎细胞计数分类,以ELISA法检测BALF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激发结束后,TDI组小鼠均出现呼吸急促、点头呼吸、弓背、前肢缩抬等行为学改变,溶剂对照组未出现上述症状。TDI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均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溶剂对照组,BALF中细胞因子IL-4、IFN-γ含量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TDI组小鼠肺组织内支气管管壁破坏明显,管腔增厚,支气管管腔内及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而溶剂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采用气管滴注方式进行TDI激发给药,可成功建立TDI哮喘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并分类,应用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 CD25+ Tr的比例.结果 地塞米松组BALF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和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率较哮喘组明显减少(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显示:地塞米松组较哮喘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哮喘组PBMCs中CD4+ CD25+ Tr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地塞米松组CD4+ CD25+ Tr比例较哮喘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D4+ CD25+ Tr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