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茵陈蒿汤     
潘辉 《开卷有益》2014,(6):51-51
茵陈蒿汤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拟定,载于《伤寒论》,主治湿热黄疸。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其中,《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匮要略》用治谷疸。方药组成:茵陈18克,栀子9克,大黄6克。原方谓:"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症状表现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本方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首卓效方剂。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主药。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为临床上治疗阳黄的首选方剂。本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历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论述颇多。近年来,国内对茵陈蒿汤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药效学方面,国外的研究重点在于茵陈蒿汤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对急性黄疸、急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等动物模型的作用机理。现就茵陈蒿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3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方。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配伍的核心作用,既能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又可泻热逐瘀,气血同治,通利二便,给湿邪瘀热出路,从前、后二窍分消。茵陈、大黄作为临床治疗肝胆湿热蕴结阳黄为主证的方剂中常配伍的药组,具有很好的退黄作用,其核心作用通过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气血同治,给邪出路,利胆排石等方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正>茵陈蒿汤出自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辨治湿热黄疸证的代表性方剂。茵陈蒿汤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张仲景根据湿热黄疸形成的机理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热湿在里者,法当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栀子、大黄均为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泄湿,相辅相成,合为清热泄湿、利胆退黄之剂。茵陈苦平,微寒,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要药,故以为君;《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栀子苦寒,善于清泄三焦,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古籍中治疗黄疸的名方"茵陈蒿汤"进行剂量考证,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数据源,以"茵陈蒿汤""茵陈""茵陈蒿""疸""黄疸""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发黄""阳黄""阴黄"为检索词,对东汉至清代近两千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检索茵陈蒿汤文献,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栀子历代总平均剂量依次为128.93 g、60.93 g、15.12 g。古代医家应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时最常出现的剂量关联是:茵陈82 g、大黄27 g、栀子14 g,其剂量配比为6∶2∶1。结论:茵陈蒿汤古代应用中,茵陈用量大,建议临床应用茵陈蒿汤时,茵陈、大黄、栀子的剂量比为6∶2∶1。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温阳利湿退黄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及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方茵陈蒿汤治疗后,黄疸证指标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阴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术附汤复健后阴寒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茵陈术附汤对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温阳利湿退黄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及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方茵陈蒿汤治疗后,黄疽证指标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阴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术附汤复健后阴寒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阳黄汤 】(现代·陈一鸣方 )  方剂组成 :绵茵陈 30~ 60g、栀子 1 2 g、大黄 6g、土鳖 5g、桃仁 6g、北柴胡 6g、甘草 5g。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 ,除湿退黄化瘀。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即中医学中的阳黄 ,见面目周身俱黄 ,黄如橘子色 ,或伴发热恶寒 ,心烦胸闷 ,口苦而干 ,胁痛腹胀 ,不思饮食 ,倦怠乏力 ,便干尿赤 ,舌质粗红 ,苔黄厚腻 ,脉弦滑数等。本方以茵陈蒿汤与下瘀血汤合方加减 ,一可清热利湿退黄 ,一可活血化瘀。发病 7日内服此方 ,疗程需 1 0余日 ,发病 3周后服此方 ,疗程需 1个月以上。  应用要点 :①茵陈蒿、大黄…  相似文献   

9.
茵陈五苓散系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治黄疸病之名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蕴郁,湿重热轻之黄疸病,为后世医家所喜用,经过历代医家的加减变化,其主治功效与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开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将其应用于系列肝病的论治中,颇有心得,兹举典型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广栋  李卫民  高志远 《中医学报》2019,34(2):252-254,258
黄疸的直接病因乃是湿邪、热邪、湿热或寒湿之邪侵袭,伤及血分,致血分出现"血气流溢",以致胆汁外泄,脾色外现,出现黄疸。湿邪为贯穿黄疸的主线,热为黄疸发病的关键,瘀为黄疸发病的要着。寒、虚、兼表证为黄疸发病的变证,寒没有附方,虚用小建中汤、猪膏发煎,表用桂枝加黄芪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病应早期积极治疗,若于10 d左右邪退正安,则病情好转,病当向愈,反之病情发展,治疗难痊。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汤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后世医家一直作治疗阳黄的首选方剂。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0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调节血脂、降血糖、保护胰腺组织、镇痛消炎、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茵陈蒿汤的相关研究建立了“体外化学一血清药物化学一药物代谢动力学一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研究体系。本文对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特性进行综述,明晰其成分性质、体内代谢、药理作用和配伍规律等研究,以便为科研工作者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虎仗,柴胡,丹参,滑石,板兰根等)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36例,总有效率94.4%,提示本法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利湿退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由茵陈蒿、山栀、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胸腹胀闷、口渴、苔黄腻、脉弦滑数者。目前许多研究通过建立急性黄疸、急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等动物模型探讨茵陈蒿汤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山栀、大黄三种药材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等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蒽醌类、萜苞类、鞣质类等,其中茵陈酮、茵陈素等为发挥利胆退黄功效的主要成分。临床较多的将茵陈蒿汤用于黄疸、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的治疗,不仅如此茵陈蒿汤的其他作用也广泛地应用于l临床,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临证运用仲景茵陈蒿汤加减诊治黄疸病经验,掌握其治疗黄疸病思路。[方法]整理连建伟教授临证论治黄疸病验案,并罹选验案5则,根据其病机将其归纳为五种辨治大法,并系统论述连教授辨治黄疸疾病的独到经验。[结果]连建伟教授临证善于运用张仲景茵陈蒿汤加减成茵陈合剂,治疗各种黄疸疾病。连教授论治黄疸,四诊合参以辨证组方,其针对不同黄疸证候,或用柴胡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四苓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凉血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消毒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参苓茵陈合剂退黄法,并常与利湿之法参用,常获佳效。[结论]仲景之方,严谨有度,其立茵陈类方,为后世论治各种黄疸疾病之准绳。整理连建伟教授诊治内科黄疸病之经验,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仲景辨治黄疸病之精髓,掌握治疗黄疸病思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及中医教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茵陈蒿原文:茵陈蒿,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译文:茵陈蒿,味苦,性平。主风、湿、寒、热之邪气,能治疗热邪蕴结所致的黄疸病。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气力增添,衰老减慢。解读:茵陈蒿又称茵陈、马先、绒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是一味清热利湿的良药。关于茵陈蒿药用,还有一段"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据传,东汉名医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  相似文献   

17.
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较严重的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谭日强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对肝炎各阶段的辨证和治疗,摸索到一些规律。本文仅就其独特见解和经验作一简介。一、关于急、慢性肝炎的辨证和治疗肝炎治疗大法是:有黄疸者,重点在辨湿热;无黄疸者,重点在理肝脾。此治肝炎之大法,自古遵循,毋需更章。谭教授认为急性肝炎之黄疸,治当清热化湿。具体运用:证见发热、口渴、便结、尿赤、疸色鲜黄者属热重于湿,用加减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苦参、厚朴、扣仁、滑石、芦根、郁金);证见头重昏胀、一身困倦、胸闷腹胀、呕恶、口淡不欲饮,苔腻较明显,疸色薰黄者属湿重于热,用  相似文献   

18.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e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黄疸性肝胆疾病[1].根据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根据采收季节的不同,茵陈可分为绵茵陈和花茵陈2种,前者为春季幼苗期采摘,后者为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摘.  相似文献   

19.
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肝炎引起不良反应84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的乙醇提取物与黄苓甙组成的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其医学理论依据由中药茵陈蒿汤衍生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疸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临床。笔者1998年9月~2001年9月对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具有黄疸的各型肝炎患者403例进行不良反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湿热或寒湿之邪,蕴阻中焦,淤血酿痰,痰淤阻络,是形成黄疸的基本病理过程。《金匮》治黄,除清热利湿外,活血、通下、治痰之法也始终贯穿其中,对有兼证或变证者,则不拘成法,证变法变。女劳疸和萎黄证非黄疸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