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文题释义: 应力性骨折:是指骨骼反复受到拉伸或压缩应力而发生的过劳性损伤。其中X射线平片对早期的应力性骨折缺乏敏感性,而且多数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于误诊或漏诊,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会导致长期疼痛以及足弓和力线的改变,甚至与身体残疾有关。多数应力性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均可愈合,但是某些应力性骨折比较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 足底压力分析:是指在行走过程中对足底表面施加的力的大小和分布的测量,是研究足部姿势与下肢生物力学功能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足底压力分布因足部姿势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足底压力参数与应力性骨折的联系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足部姿势和足底压力对应力性骨折的影响。 背景:下肢应力性骨折在新兵和运动员中很常见,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新兵、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总结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提高人们对下肢应力性骨折的认识并为其预防提供思路。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PubMed数据库、万方及CNKI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stress fracture,fatigue fracture,overuse injury,risk factors,recruits”;中文检索词 “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过度使用性损伤,风险因素,新兵”。共检索到786篇相关文献,7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①性别和既往应力性骨折病史已被确定为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该倾向于确定其他风险因素在应力性骨折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②此外,生物力学风险因素可能影响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的发生;③因此可以通过改善新兵训练时下肢异常的生物力学参数,更好地预防下肢应力性骨折,以期通过适当管理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 ORCID: 0000-0001-8166-7197(赵燕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新兵训练致胫腓骨疲劳性骨折29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性骨折又称行军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其发生部位依次为第2跖骨、胫腓骨和尺桡骨.现就我院2001年~2005年间290例胫腓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作者自1991年4月至1995年2月共治疗股骨干应力骨折8例,胫骨干应力骨折96例。经临床观察研究,并从解剖和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骨折发生的机理。认为下肢应力骨折是由于骨本身的结构不能适应训练时应力的变化所致。当骨结构的破坏超过了骨的塑形能力时,便导致应力骨折。由于解剖上的因素,股骨中下段和胫骨内侧中段在运动时是受力的薄弱点,是骨折的好发部位。预防的办法是安排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到骨的塑形能力,而不是仅考虑肌肉的适应程度。以8周一个层次进行,跑步训练初期以慢跑为主,可减少股骨的倾斜度,减轻股骨中下段弯矩和剪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椎体结构与其力学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六十年代开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男女比例均有明显上升,特别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了2~4倍,仅美国每年就有50万人发生椎体骨折.绝经期妇女每3~4人中即有1人至少具有一节椎骨畸形.骨折和畸形与年长女性的腰痛、病废、体形和身长的变化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椎体骨折的高发率和与年龄相关的骨小梁密度减低相伴发生;约80%为楔形压缩性骨折.松质骨微细结构改变、骨量丢失、皮质骨及终板变薄导致应力异常分布,严重影响和减低椎体强度,以致即便是较小的创伤亦具有极高的骨折危险性.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有关的椎体压缩骨折经常发生在胸腰段的移行区域,是老年患者最早由骨质疏松恶化的骨折迹象,这种骨折可以看作是椎体负荷应力超过本身结构强度时发生的力学事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所有预防措施、治疗以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目标。通过综述近年来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进展,倡导骨质疏松患者及早预防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些超出椎体负荷安全范围的活动,预防椎体骨折级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3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据术后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非骨折组71例、骨折组67例。对可能会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情况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对造成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有67例患者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占据总人数的48.5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胸腰段)均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机率高,骨密度、骨折椎体部位是影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诊断和治疗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1例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男性,36岁,柔道运动爱好者,一次柔道练习时感腰痛和腰部活动受限,无神经根刺激症,X线平片未见明显椎弓根骨折,经CT诊断为第五腰椎右侧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ODI评分为46%,采取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  结果 6个月后椎弓根骨折愈合,腰痛消失,恢复脊柱正常功能,ODI评分恢复至4%。随访至24个月,患者ODI评分无改变。  结论 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发生于脊柱活动量大和重复性多的年轻人,主要外力是扭转力。对于无神经根刺激症的腰椎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疲劳骨折系指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骨,如集中于骨的某一部位,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到临床诊断时,骨痂已形成,称为疲劳骨折,也称应力骨折、行军骨折等[1].疲劳骨折可发生在肋骨、股骨、胫骨、跟骨、跖骨或其他部位,但以胫骨为多见,且以胫骨的上1/3尤多.本文分析我科近年来诊断的胫骨疲劳骨折28例,均经X线、临床资料、追踪观察及部分病理证实.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公怡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8-1092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是: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时间迟缓,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包括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抗骨质疏松的治疗,一方面可以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另一方面有降低再骨折风险的重要临床意义;骨折的外科治疗应以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由于骨的质量差,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发生松动,因此需要寻找更接近骨刚度和骨弹性模量的内植物,研发能更快速、有效改善骨量与骨质量的制剂以改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外科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并重,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体在平地行走时的足跖骨的动态应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人体在平地行走时的足跖骨的动态应力变化,结果表明第二、三跖骨跖面上中段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导致“疲劳骨折”,并指出这种骨折更容易发生的病理足上,解决了传统医学的人体足“三点支撑”观点所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固定胫骨骨折时骨折区钢板置入螺钉帽对固定结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CT扫描数据和三维图像重建,模拟临床手术固定建立胫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有限元模型,13孔钢板布钉位置为1、2、4、5、9、10、12、13孔,骨折区钉孔为6,7,8,并设计两种钢板固定方式:A(骨折区置入螺钉帽)和B(骨折区不置螺钉帽),对模型A和模型B分别进行600N压缩试验和1000N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分析模型各部位的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压缩试验中,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钢板下端,模型B钢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三点弯曲试验中,两种模型钢板最大应力均出现在骨折区,模型A钢板最大应力明显小于模型B。 结论 在钢板骨折区空螺钉孔处增加螺钉帽,可以明显降低钢板的最大应力,减少钢板骨折区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少在骨折端处钢板发生疲劳性断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兔跑跳运动模拟实验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利用电刺激方法促使动物进行跑跳运动的实验装置。通过用该装置对家兔进行“训练”,较为成功的模拟家兔股骨,胫骨等应力性骨折的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四肢开放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种。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及人口基数的增长,开放性骨折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对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仍是创伤外科医生目前面临的棘手难题。本文就我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8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病例治疗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2)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疾病管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效果。方法:8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45例为未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43例为骨质疏松同时已发生第一次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组),两组各自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亚组。观察亚组应用疾病管理模式处理,对照亚组应用传统模式处理。比较各亚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布,对骨质疏松症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治疗措施依从性及治疗后12个月骨折发生率和骨密度T值。结果:各亚组在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亚组对骨质疏松症知识掌握情况、治疗措施依从性均优于对照亚组(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发生率较对照亚组降低,骨密度T值较对照亚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通过疾病管理模式处理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uperCable^TMIso-Elastic^TM环扎系统辅助内固定治疗长管状骨长斜形和粉碎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将42例长管状骨长斜形和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采用带锁髓内针、DHS、金属接骨板等内固定,并辅以SuperCable^TMIso-Elastic^TM环扎系统固定,观察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情况及有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质吸收、排异反应、电解反应等并发症。结果42例随访6~13个月,28例骨折线已消失,余14例骨折处亦已有骨痂形成,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畸形愈合、骨质吸收、排异反应、电解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SuperCable^TMIso-Elastic^TM环扎系统是一种辅助治疗长管状骨长斜形和粉碎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离体胫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力骨折是士兵、运动员中很常见的骨损伤,被认为是疲劳骨折。首先测量了士兵在齐步、正步、跑步三种步态下承受的地面载荷,然后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这几种步态下胫骨中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士兵三种步态下脚底的作用力从小到大依次为齐步,正步和跑步(例如,垂直作用力最大幅值分别为76kg,118kg和142kg)。在地面载荷作用下,胫骨中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大值发生在膝下1/3处.正步和跑步时该处的应力水平分别为110MPa和115MPa。该处正是胫骨骨折临床最常见部位。这些结果给出了胫骨中的应力分布。证明了士兵胫骨应力骨折确是与其中应力水平密切相关的,载荷应力大者正是应力骨折发病率高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在全世界的流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也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意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减少胫骨平台应力性骨折的发生,同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关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研究较多,但其相关危险因素仍在争论中,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分为研究组(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31)和对照组(未发生相邻椎体再骨折,n=2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绝经年龄(≤51岁)、体质量指数(>24.7 kg/m^(2))、骨折病史(有)、术前骨折椎体数(≥2)、术后后凸畸形角度(>13°)是影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Nomogram预测模型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0.09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④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绝经年龄较低、体质量指数较高、有骨折病史、术前骨折椎体数较多、术后后凸畸形角度较大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为此类患者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四肢粉碎性骨折病人四肢骨折的处理。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并四肢骨折病例,急诊行椎管减压、复位及椎弓根钉板系统内固定术,并予激素冲击疗法,四肢骨折同时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使用促进骨愈合、扩张血管、及保护胃粘膜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a4个月。18例四肢骨折均获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发生。其中11例已取出内固定,无再骨折。结论:脊髓损伤合并四肢粉碎性骨折的病例,早期在处理脊髓损伤的同时,四肢骨折采用坚强内固定加植骨术,可以预防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便于护理,利于脊髓及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