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控制训练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骨盆控制训练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盆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中风患者早期膝关节控制训练对步行的重要性。方法6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首先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稳定后再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患者可独自站立后进行步行训练,尽可能使其迈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初始阶段加强膝关节控制训练,可降低膝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机率,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等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4周。结果 2组患者TUG和FTSS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等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疗法组(简称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综合疗法治疗,包括对患者自主功能训练、心理训练、生活方式及饮食训练、患者家属辅助功能训练等。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治疗组分别为80%和81.3%,对照组分别为52%和56%(P<0.05);ADL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8%和6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组另行运动再学习方案.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 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除步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步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后的功能恢复及肌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020-09—2022-09株洲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共治疗8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下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0.00%,与对照组的77.50%相比更优(P<0.05)。治疗后,2组胫前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BBA评分、FMA评分、Sheikh评分、10 m步行测试速度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下肢肌电信号,凸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卒中踝关节痉挛患者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踝关节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09在我科诊治的存在踝关节痉挛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科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等,同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行直接站立训练、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踝关节活动角度、6min步行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较直接站立训练的患者改善明显,且步行能力得以提高。结论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降低,并提高其步行能力,较常规的直接站立训练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为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选择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行为学疗法。结果治疗后2组FAC步态能力评分、FMA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评分、步行指标、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偏侧空间忽略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改善步态及下肢功能情况,还能够有效改善偏侧空间忽略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具有10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室内或室外平地步行训练,观察组采用跑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Bathel指数评分、步态参数进行评定。结果 2组Fugl-Meyer评分、Bathel指数、步态参数变化均较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跑台训练能有效矫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采取基础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治疗时间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作业治疗能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步行能力分级(FAC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评定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运动功能。结果2组BBS评分、FAC分级、FMA-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训练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03—2018-05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对照组,n=20)与肌电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康复方案(观察组,n=20),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EMG、FMA、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训练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 康复治疗前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EMG、FMA、MBI各维度评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评定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明显提高了训练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假治疗组3组,在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假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对3组患者的下肢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另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I-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评价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BI、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D打印膝踝足矫形器(knee ankle foot orthosis,KAFO)对脑卒中后2周~3个月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每组各10例。在常规原发病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基础上,3组患者均在站立及步行训练时全程佩戴矫形器。对照组1佩戴传统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对照组2佩戴传统KAFO,观察组佩戴3D打印KAFO。3组患者均接受4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下肢Fugl-Meyer运动能力评估量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并测量治疗前后的足间隙数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10-MWT、6-MWT、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足间隙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的10-MWT较前缩短(P0.01),6-MWT较前增加(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增加(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前增加(P0.05),足间隙较前增加(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2个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KAFO可以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改善平衡功能,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而提高步行速度及耐力,优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按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观察组)58例和48例未实行早期康复的为对照组,2组均按照相同的治疗方案如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结果 2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上均有进步,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行早期康复对刺激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减少患者的伤残程度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在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PT、OT、理疗、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对各组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ugl-Meyer及MW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