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们应用改良法胸椎旁阻滞病人自控镇痛术 (PCPA)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开胸手术病人 70例 ,ASAⅡ~Ⅲ级 ,随机分成A、B及对照组 ,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相似。所有病人均采用芬氟合剂 丙泊酚 维库溴铵 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改良胸椎旁阻滞 (ITB)穿刺法 经开胸切口相应节段上一棘突旁开 2 5cm处 ,沿垂直稍向外侧方向穿刺 (用 16号硬膜外穿刺针 ) ,触及椎板后滑至椎板外侧缘 ,接上带空气玻璃针管缓慢深入 ,当针芯阻力突然减小 (可伴落空感 )时 ,提示已达相应的胸椎旁间隙 (…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二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行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分别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结果 三组24、48 h PCIA泵的背景输注总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在T1、T2时的VAS均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内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的静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管连续胸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 PVB)用于开胸手术镇痛对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12例,男55例,女57例,年龄65~75岁,BMI 18.5~3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PVB组(P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C组),P组54例,C组58例。P组使用PVB,C组使用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2和3 d患者发生POD的情况;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术后PO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两组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时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连续胸椎旁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镇痛可以提供更充分的术中与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降低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旁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开胸单肺通气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75例行开胸单肺通气手术的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A组(38例)及B组(37例),A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穿刺并发症、术后一周的胸部并发症、术后一周的肺部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一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麻醉起效时间、平均麻醉阻滞节段数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的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下及术后6 h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2、24、48 h咳嗽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T0-T5点,两组PaO_2及PvO_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T6点时,A组的PaO_2及PvO_2明显高于B组,T7点时,A组的PaO_2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相同,术后运动性镇痛效果及术后氧合优于硬膜外阻滞,且术后胸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pectoral nervesⅡ,PecsⅡ)阻滞和胸椎旁神经(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TPVN)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0例。P组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PecsⅡ阻滞;T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TPVN阻滞,给予同等剂量和浓度的罗哌卡因。所有患者神经阻滞完成后观察30 min,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PCIA。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T组[(326.5±47.8)min vs(201.4±34.5)min,P0.01]。P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T组[(6.9±1.2)μg vs(10.7±1.9)μg,P0.01]。P组阻滞皮区达T2的患者明显多于T组[35例(87.6%)vs9例(22.5%),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ecsⅡ阻滞与TPVN阻滞均可安全可靠地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但PecsⅡ阻滞效果更为完善和持久。  相似文献   

8.
胸椎旁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椎旁间隙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应激反应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开胸术后镇痛、乳腺手术等。  相似文献   

9.
胸椎旁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椎旁间隙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阿在镇痛药用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应激反应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开胸术后镇痛、乳腺手术等。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开胸术后应用椎旁胸膜外神经阻滞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100例择期开胸患者,随机分为止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止痛组于术后采用持续椎旁胸膜外神经阻滞。结果:开胸术后,止痛组每分通气量(MV)、血氧饱和度(Sp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呼吸频率(RR)明显较对照组慢(P<0.01)。止痛组无一例肺部并发症,对照组则发生3例肺部并发症,其中1例为呼吸衰竭。结论:椎旁胸膜外神经阻滞能有效地促进开胸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低氧血症,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2.
陈旭  章蔚  王迪  谢言虎  王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173-117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胸膜中点阻滞(M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BMI 19~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TPB组(M组)和TPVB组(P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M组行超声引导下MTPB,P组行TPV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PCI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记录术后2、6、12、24、48 h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穿刺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M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针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后2、6、12、24、48 h两组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PB或TPVB联合术后PCIA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MTPB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胸段椎旁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系统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后镇痛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83例,男39例,女44例,年龄42~61岁, BMI 20~27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胸段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组(T组,n=43)和单纯PCIA组(S组,n=40)。T组给予TPVB联合PCIA处理,S组给予单纯PCIA处理。分别于术前4 h、术后24、72 h和术后7 d记录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同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浓度,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6(IL-6)、白细胞介素IL-8(IL-8)等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并计算CD4~+/CD8~+。记录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记录术后睡眠不良、肺炎、肝功能延迟恢复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24、72 h和术后7 d T组NRS评分明显少于S组(P0.05)。术后24和72 h T组的IL-1β、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S组(P0.05),SP、NPY、DA和NE浓度明显低于S组(P0.05)。术后72 h时T组CD4~+/CD8~+明显高于S组(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S组(P0.05),睡眠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与单纯PCIA比较,TPVB联合PCIA在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的同时提高腹腔镜肝癌术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并明显降低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的释放,改善CD4~+/CD8~+倒置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ADP)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65~80岁,BMI 18.6~26.6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40例。PG组采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GA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即刻(T0)、诱导插管后(T1)、切皮后15min(T2)、拔管前即刻(T3)的HR和M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于麻醉前即刻,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分别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清MMP-9、ADP浓度。采用MMSE于术前1d和术后7d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dPOCD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T4时GA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GA组比较,T2-T4时PG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与麻醉前即刻比较,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两组血清MMP-9浓度明显升高(P0.05),ADP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GA组比较,切皮后15min、术后1和7dPG组血清MMP-9浓度明显降低(P0.05),ADP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7dPG组发生POCD 4例(10.8%),明显低于GA组8例(22.2%)(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能改善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该麻醉方式同时也可抑制MMP-9和促进ADP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SG组),每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记录术前1 d、术后1~5 d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SpO2。记录术后1~5 d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和术后30 d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5 d两组FVC、FEV1及MMEF均明显降低(P<0.05),PG组术后1~4 d、SG组术后1~5 d Sp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