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估广西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实验室监测现状,为广西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广西2010—201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监测病例及2011年环境污水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阳性株进行型内鉴定及VP1编码区序列测定分析。结果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3016份,环境污水标本72份。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 47株,分离率为1.56%;从污水标本中分离到PV 120株。所有PV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相似株。结论2010—2014年广西的AFP病例及2011年的环境标本监测均未检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提示广西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0年-2014年江苏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中非脊髓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NPEV)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 369例AFP以及162份AFP接触者的粪便标本,共分离出72株NPEV。各年度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与年龄分布无关,不同月份组间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EV感染相关AFP病例7月-9月最高。结论开展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尤其是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对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及完善全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应急处置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施口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免疫活动,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工作,证实湖南省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策略具有可行性。方法:采用常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强化免疫、“扫荡”式免疫等方式开展对全省适龄儿童的免疫活动;对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就诊的15岁以下人群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零”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发现和报告的每例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随访和采集粪便标本,所采标本用RD、Hep-2,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自1991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以来,至2000年底止,湖南省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1749例,采集病例粪便标本1404例、接触者粪便标本218例,检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7株,1993年7月以后未再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毒株。结论:据我们把握的资料,湖南省已成功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循环,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 2 0 0 1年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对全省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及部分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了常规监测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资料来源 1997-2 0 0 1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及鉴定原始记录和粪便标本收检登记表。1 2 粪便标本来源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由病例所在县 (市、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 ,在干净容器冷藏送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1 3 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 1992年《脊灰病毒检验手册》规定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本省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20B、RD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PV分离,脊髓灰质炎毒株通过微量中和实验分型后送至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2007年-2012年共接收2 084份AFP病例粪便标本,其中有71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300份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分别为3.41%、14.40%;分离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中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构成比最高,为51.19%;2010年-2012年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率显著低于2007年-2009年;分离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均为疫苗相关株。结论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处于较高水平,2007年-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VDPV,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是分离株中的优势株,应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浙江省2004~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进行监测结果分析.方法:按照WHO规定的方法,用RDa和L2OB细胞对AFP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NPEV毒株进行型别鉴定.结果:4年共分离到44株NPEV,分别为柯萨奇A组病毒1株(COXA4),埃可病毒(ECHO)28株,不能定型15株.结论:浙江省2004年~2007年分离到的NPEV中主要为ECHO病毒,未分离到COXB组株病毒,且NPEV感染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辽宁省2015年首次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所涉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用L20B和RD细胞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对病毒VP1区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该例AFP患者血清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1:4、1:8;患者的9份粪便标本中,2份标本的脊灰病毒分离阳性;阳性分离物的型内鉴定为PVⅡ-SL-Discordant;与Ⅱ型脊灰疫苗株(Sabin株)相比,两毒株VP1区序列核酸变异数分别为21个(2.3%)和22个(2.4%),鉴定为Ⅱ型VDPV。结论该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其Ⅱ型VDPV分离株未引起循环。灭活脊灰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需加强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及时发现河北省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病例(VDPV)。方法对河北省2007—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细胞同时进行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做型内鉴定。结果从报告的76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42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株(PV),其中Ⅰ型4株,Ⅱ型11株,Ⅲ型11株,混合型13株,PV+NEPV共3株;将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共得到58株,以Ⅲ型PV为主,均为疫苗变异株;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儿童占84.48%,男性发生变异39株,女性发生19株。结论河北省2007—2008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有部分变异,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1995年共检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2例,双份粪便标本14天内采集率为75.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阳性6例,分离率2.8%,其中Ⅰ型Ⅰ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2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其他肠道病毒19例,分离率9.0%。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组、不同采便时间,其他肠道病毒的分离率虽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全省1995年共确诊临床符合病例3例,2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仅1例为合格标本,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阶段提供依据。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河北省2011年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8株,均为疫苗类似株,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结论河北省2011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贵州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评估运转情况,为贵州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2006-2010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接触者及其他人群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和结果分析。结果 2006-2010年贵州省脊灰实验室共收到2 204份AFP病例粪便标本,332份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310份其他人群粪便标本。从AFP病例中分离到非脊灰其他肠道病毒(NPEV)209株,脊灰病毒(PV)54株;从AFP病例接触者中分离到NPEV33株,PV6株;其他人群中分离到NPEV27株,PV9株。所有PV阳性分离物均送到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全部为疫苗相关株。贵州省脊灰实验室每次均通过WHO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评估。结论 2006-2010年贵州省脊灰实验室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未发现脊灰野病毒(WPV)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贵州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维持河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为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对培养出的阳性毒株进行病毒鉴定,确定为脊灰病毒(PV)后再做型内分析.结果 2006年河北省脊灰实验室检测474例AFP粪便标本948份,分离出脊灰病毒31株,全部为疫苗株,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64株.26例AFP病例采集了接触者粪便标本共计130份,分离到PV 1株,NPEV 5株.结论 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没有发现脊灰野病毒或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肠道病毒(EV)携带状况。方法对采集的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分离病毒,用微量板法中和试验进行鉴定。结果125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EV 27株,阳性率为21.6%。其中埃柯病毒25株,柯萨奇病毒1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株。结论吉林省边境地区≤5岁健康儿童EV携带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广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的采集情况和病毒分离结果,发现在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采集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率维持在2-4 % ~4-6% 之间,而且AFP病例接触者与AFP病例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同时阳性的比例较低。阻断脊灰野病毒循环后采集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湖南省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的滴度值、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病原学特征、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分离率及分布情况,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及预防其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依照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2004年第四版)方法,对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鼠肺细胞(mouse L cells expressing the human poliovirus receptor, L20B)和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RD)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分离,L20B细胞阳性分离物转RD细胞阳性者再进行脊髓灰质炎型内鉴定实验,脊髓灰质炎阳性毒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结果 在506例(1 011份)AFP病例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PV)2株、NPEV 77株,分离率分别为0.20%、7.62%;2株I型PV阳性毒株均有2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0~1岁组AFP病例NPEV分离率最高。 结论 2017—2018年湖南省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良好,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继续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株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 VDPV)进行鉴定和应急处置。方法 对宁夏某区2022年9月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和其同居住区的健康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鉴定;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和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结果 从1名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Ⅰ型脊灰病毒,该分离株与Ⅰ型Sabin疫苗株相比VP1区发生13个核苷酸变异(1.43%),鉴定为VDPV。2021-2022年该区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均为100%。未发现该分离株在当地循环。结论 研究地区脊灰病毒分离株为健康携带者VDPV,未造成循环。宁夏需继续保持适龄儿童高水平脊灰疫苗接种率和高灵敏性的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9.
1 监测患儿从发病至型内鉴定结果报告的及时性指标( 1)急性弛缓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的采集 (在麻痹后 14d内间隔 2 4h采集 2份粪便标本 ) ;( 2 )将粪便标本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脊髓灰质炎 (脊灰 )实验室 ( 72h内 ) ;( 3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报告给流行病学人员 ( 2 8d内 ) ;( 4 )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至国家CDC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 7d内 ) ;( 5 )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的结果报告给流行病学人员 ( 14d内 ) ;( 6)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序列分析并将序列分类。2 对省级CDC脊灰实验室的要求对每份标本都要有详细的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广西大化县疫苗相关的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进行病例个案调查,对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进行跟踪监测,并对儿童人群进行免疫力评价。方法粪便标本用RDa和L20B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和中和试验鉴定分型,然后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儿童血清分别用ELISA及中和试验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结果从10050病例分离到Ⅰ型VDPV,VP1区变异率为1.4%;从周围6名健康儿童分离到6株VDPVs,VP1区变异率为1.6%~2.2%。周围儿童血清脊髓灰质炎病毒IgG阳性率为77.4%,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活性显著高于Ⅰ、Ⅲ型。结论VDPV发生在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缺失儿童,VDPVs发生了短暂的循环。当地儿童Ⅰ、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中和抗体活性较低,应提高儿童OPV免疫覆盖率以防止VDPVs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