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辽宁省2015年水稻区域参试66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品种,其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达到优质米三级以上水平;水稻品种间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品质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10个不同品种再生季稻米为研究材料,探究再生季稻精米中蛋白质含量与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含量、外观品质、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再生季稻米畾优1068的加工品质较差,外观品质较好,其精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元素以及氨基酸酸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Cu元素、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组氨酸、丝氨酸以及谷氨酸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丝氨酸、谷氨酸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7和0.98);与出糙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负相关。因此,Cu元素及丝氨酸、谷氨酸等含量的增加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同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会减少再生季稻米中的垩白,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但是会降低出糙率和精米率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2010年水稻中试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2010年水稻区试参试的63个品种在10个主要品质性状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杂交组合与常规品种在垩白性状上存在差距,只有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才能对品质有较大的改善;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的有19个,达标率为30.2%;有68.3%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有90.5%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不同稻米品种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黑龙江省19个品种水稻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长宽比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垩白度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各品种水稻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2个代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0.968%.对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稻米品种分为6类,其中以第1、第4、第5、第6类的品质性状表现最好,第2类次之,第3类最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产地籼米的营养成分及品质性状,选取7种湖北产地籼米和2种江西产地籼米,测定其蛋白质、总淀粉等成分含量,垩白度、胶稠度等加工特性以及冻融析水率、透明度、碘蓝值等淀粉特性。结果表明:试验选取的湖北籼米和江西籼米在水分、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4号籼米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低,适合做发糕;1号和9号籼米宜制米粉;2号籼米透明度较低,淀粉老化较慢。  相似文献   

6.
对2010年辽宁省中晚熟组区域试验的27个水稻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研究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8 7**);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呈显著负相关(r=-0.458 0*、r=-0.466 6*、r=-0.413 6*);产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千粒重可兼顾粳稻的产量提高及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7.
1999年和2002年在田间条件下,对水稻群体光合速率及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群体光合速率和稻米品质各指标存在差异,齐穗后15天左右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征集108个粳稻品种为实验原料,对粳稻样品的25项品质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5项品质特性在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糙米白度是碾米品质中差异性最大的指标,其变异系数为9.18%;垩白度是外观品质中差异性最大的指标,其变异系数为133.39%;蛋白质是理化品质中差异性最大的指标,其变异系数为11.51%;消减值是糊化特性中差异性最大的指标,其变异系数为92.54%。25项指标中变异系数超过10%的共有10项,从高到低依次为:垩白度、消减值、垩白粒率、垩白大小、碎米率、崩解值、长宽比、蛋白质、热浆黏度、胶稠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不同储存条件对成品大米垩白程度的影响,以"辽星"粳稻大米为样品,设定10、15、20、25℃以及常温条件等五个温度进行控温、湿度储存实验。经过6个月储存,在所有储存温度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上升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幅度越大;低温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增加幅度较小。25℃条件下变化明显,垩白粒率由6.1%上升到22.6%,垩白度由2.2%上升到5.7%。粳稻大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储藏时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2002~2006年育成水稻品种品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近五年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中,有90%以上品种的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垩白度高,整精米率偏低.早熟品种的米质状况最好,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情况相对较差.从品种趋势上看,近两年育成品种的米质性况比以前育成的品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籼稻米饭食味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籼型稻米食味品质与其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对50份籼稻品种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和RVA特征值进行测定,对蒸煮食味品质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粒宽、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而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最终粘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的相关性较高;在选出的6个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因子中,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外观因子、营养因子和粒形因子对食味品质的累计贡献率为83.8%,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和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在籼稻优质食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和外观因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粒位间籽粒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选用不同稳型粳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粳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都有显著的关系。总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食味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球蛋白含量对其则有显著正面影响;总蛋白质、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负相关性,与糊化温度有正相关性。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透明度和整精米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球蛋白表现规律则与之相反。粳稻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RVA谱4个特征值、蒸煮食味品质和垩白性状的关系表现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10种不同产地籼稻为原料,分析其品质性状(糙米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垩白度、垩白率等)、食用品质和化学组成(直链淀粉、粗蛋白质、脂肪、水分等指标),研究湖北籼稻品质性状在地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稻谷其化学组成和品质性状有差异;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垩白率和垩白度数值有差异;安陆稻谷样品直链淀粉质量分数18.4%~24.5%,属低直链淀粉含量,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分高;不同地区样品脂肪酸值差异较大,反映了不同的贮藏品质;宣恩稻谷含有较高的硒元素含量,与其种植产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水分含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分别放入15℃和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大米糊化特性以及大米品尝评分等加工及蒸煮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3.5%~14.5%范围内出糙率较好,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小于15.5%黄粒米能较好的控制,垩白粒率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优质稻储藏半年即达到最佳食用品质且偏高水分优质稻食用品质稍好,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粘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粘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优质稻,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垩白粒率、米饭品尝评分与储藏温度无关,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15.
采集淮安市金湖、洪泽、盱眙、涟水、淮安区、淮阴区、清浦区七个粮食主产县(区)的粳稻谷样品63份,检测了稻谷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食味品质、胶稠度指标。结果表明,出糙率、整精米率、胶稠度、食味品质都达到国家优质粳稻谷的要求,另外87.2%的样品的垩白粒率达到国家优质粳稻谷的要求;85.7%的样品的垩白度达到国家优质粳稻谷的要求;92%的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家优质粳稻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2个浙江晚粳优质米品种(秀水11和秀水63)和日本品种(越光和日本晴)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2个浙江品种的平均垩白粒率(28.85%)、平均垩白度(6.0%)分别是日本品种均值的约3倍和约6倍;平均直链淀粉含量(17.65%)较日本品种高约2%,差异达显著水平.蒸煮试验表明,2个浙江品种蒸煮品质除饭香味相仿外,其余蒸煮指标显著不及相应蒸煮处理的日本品种,其先浸后蒸处理的蒸煮品质优于现淘现蒸处理的日本晴,与越光相仿.越光籽粒外观品质明显不及日本晴,而蒸煮品质明显优于日本晴,说明理化分析指标与食味品质具有不一致性.因此晚粳稻品质育种及稻米品质鉴定应当在评价稻米理化分析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对食味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套基于嵌入式的稻米形态特性分析仪,针对优质稻米品质参数检测的实际需要,在设计稻米图像采集装置的基础上,系统以基于ARM内核的S3C2410平台为硬件开发环境,利用嵌入式Linux系统,通过USB图像驱动程序移植,实现了对稻米图像的采集及保存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编写相应的图像分析应用程序,获得稻米形态品质的国标参数,实现了对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18.
大米品种特性与面窝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米的品种特性及其加工的面窝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进行研究,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确定面窝生产用原料大米的选择标准。结果表明:大米中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是评价大米品种的主要指标;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面窝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面窝生产用原料大米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在对沿黄稻区14个新培育成功的粳稻品种的商品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稻谷的商品品质,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和加工品质(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等)两方面,采用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优化分析处理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五、自选五号、高30l等品种的商品品质优良。将评价结果与国家标准对照,表明该种评价方法全面、系统,使商品品质的优劣次序更加清晰明了。该项研究对沿黄稻区稻谷的品种选育、种植及加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图像处理的稻米垩白自动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大津算法自动选取分割阈值,对稻米图像进行两次分割,分别得到籽粒和垩白区域的二值图像,再根据区域内部象素的连通性,将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标记,计算出籽粒和垩白粒数,以及二者对应的面积(象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自动检测结果与人工检测相关性大于90%,可用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