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α-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利用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3-氧代-α-紫罗兰酮,再经NaBH4/CaCl2体系选择性还原得到3-氧代-α-紫罗兰醇,并将目标产物在烟草中加香,结果表明:两部反应总收率47.7%,比以往报道收率大幅提高,且目标产物在卷烟中的最佳添加量为10-3%,具有增加烟香、柔和烟气、余味舒适、生津回甜的作用,可用于卷烟加香.  相似文献   

2.
以α-紫罗兰酮为原料,经还原、酯化、烯丙位氧化合成了氧代-α-紫罗兰醇碳酸乙酯.利用红外光谱、质谱证实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加香试验和感官评价.感官评吸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混合型卷烟烟气的香气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烟气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卷烟燃吸状态下能发生裂解反应,释放出巨豆三烯酮.  相似文献   

3.
β-紫罗兰醇-β-D-葡糖苷的合成及热解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oenigs-knorr法进行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的合成,优化反应条件,表征产物结构,并对产物进行热重分析(TG)和热裂解产物分析(Py-GC/MS)。结果表明,糖苷化反应适宜的反应条件:以新制备的SiO2担载Ag2CO3为催化剂,用量为1%;以甲苯为反应溶剂;投料比(Br-glucose-tetraacetate/β-ionol)为1.5:1;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反应时间6h。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表征结果确认各产物即为目标化合物。β-紫罗兰醇-β-D-四乙酰葡糖苷的糖苷键断裂温度约为190℃、β-紫罗兰醇-β-D-葡糖苷的糖苷键断裂温度约为160℃。β-紫罗兰醇-β-D-四乙酰葡萄苷和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受热裂解能够产生巨豆三烯、β-紫罗兰醇、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二氢异佛尔酮、异佛尔酮和3-氧代β-紫罗兰酮等多种香味成分。所合成的β-紫罗兰醇-β-D-葡萄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受热能够有效释放多种香味成分,因此在食品、烟草和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烟草糖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贵州烤烟为材料,首先用有机溶剂甲醇回流提取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获得糖苷类化学成分粗提物,对糖苷粗提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进行研究,再应用反相色谱、凝胶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及薄层层析等技术,对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好的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糖苷粗提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均表现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分活性最好。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获得了多个糖苷类单体,并利用核磁共振仪对其中4个单体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7,8-二氢-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1),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2),异嗪皮啶6-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3),东莨菪苷(化合物4)。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烟用香料α-紫罗兰酮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行为和热裂解产物,采用微炉热裂解技术(Py)对α-紫罗兰酮进行了300、400、500、600、650、700、800和900℃下裂解,通过GC/MS对其中的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α-紫罗兰酮可裂解为α-紫罗兰烯、γ-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2-甲基呋喃和5,5-二甲基环戊二烯等76种物质.在600℃以下27%的α-紫罗兰酮没有裂解,在700℃时α-紫罗兰酮完全裂解.在800℃和900℃裂解产物大致一样.根据主要的裂解产物和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α-紫罗兰酮的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3种茶坯窨制桂花后的香气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感官审评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桂花红茶、桂花美人茶和桂花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窨制后3种桂花茶中共检测出726种共有香气成分,324种差异香气成分(P<0.05)。桂花茶以杂环化合物、萜类、酯类、烃类及酮类为主,占比78.73%。桂花茶中的关键呈香成分(OAV>10)为呋喃酮、α-紫罗兰酮、芳樟醇、柠檬醛、脱氢芳樟醇、月桂醇等。其中桂花红茶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月桂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乙酸芳樟酯、苯甲醇、月桂醇等;桂花美人茶中主要香气成分为苯乙醛、柠檬醛、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萜品油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等;桂花乌龙茶主要香气成分为α-紫罗兰酮、吲哚、β-紫罗兰酮、月桂醇等。研究表明,桂花窨制能明显改善不同茶坯香气,赋予茶坯较浓郁持久的桂花香,其...  相似文献   

7.
α-(2-甲基-3-呋喃硫基)酮类是2-甲基-3-呋喃硫醇的重要衍生物,具有非常独特的肉香味特征。研究了以溴代烷为原料,通过格氏反应、Swern氧化、卤素取代和亲核取代四步反应制备α-(2-甲基-3-呋喃硫基)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溴代烷与甲酸乙酯通过格氏反应生成醇,产率85%左右;醇通过Swern氧化得到酮,产率75%左右;所得到的酮与液溴反应制得相应的α-溴代酮,产率70%左右;α-溴代酮在碳酸钾的作用下与2-甲基-3-呋喃硫醇反应,得到最终产物α-(2-甲基-3-呋喃硫基)酮,产率65%左右。最终产物通过1HNMR、13CNMR及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β-紫罗兰醇葡糖苷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情况,对所合成的β-紫罗兰醇葡糖苷进行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并采用GC/MS考察了裂解产物中香味成分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①β-紫罗兰醇葡糖苷热裂解能生成多种香味成分;②在卷烟燃烧过程中能够有效释放出β-紫罗兰醇、β-紫罗兰酮和巨豆三烯,同时巨豆三烯酮释放量也呈增大趋势;随着添加量的增大,特征香味成分的释放量随之增大;③裂解产物在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释放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相似文献   

9.
葛怡青  仝涛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20):481-488
α-紫罗兰酮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各种花卉、水果和蔬菜中。α-紫罗兰酮带有紫罗兰花香,是一种商业价值较高的香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中。目前的研究表明,除了香味特性,α-紫罗兰酮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修复皮肤损伤、缓解肌肉萎缩、诱导细胞凋亡及阻滞细胞周期、抗害虫和化感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α-紫罗兰酮的基本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和比对分析,以期为α-紫罗兰酮在食品、医药及生物领域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开发新型紫罗兰类香料,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经过NaBH4还原为β-紫罗兰醇后,通过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4-二甲氨基吡啶(DMAP)偶合法,研究了β-紫罗兰醇与7种不同的羧酸酯化反应,得到了7种鲜见报道的β-紫罗兰醇酯,产率87.2%~97.2%。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同时,对制备的7种酯类物质在水中的香气阈值采用3点选配法(3-AF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制备的β-紫罗兰醇酯衍生物的香气阈值在40~300μg/kg之间,高于β-紫罗兰酮的香气阈值0.007μg/kg,且双羧酸β-紫罗兰醇酯的香气阈值要高于单羧酸β-紫罗兰醇酯的香气阈值。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流体色谱分离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色谱分离α-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2个异构体,考察了改性剂浓度、柱温、柱压对容量因子和分离度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分离条件:硅胶柱(250mm×4.6mmI.D.6μm);流动相:V(CO2):V(异丙醇)=99:1;流速:2mL/min;柱温:40℃;柱压程序:起始压力8MPa,以300kPa/min的速率升至12MPa;紫外检测波长:254nm;进样:2μL浓度为480mg/mL的α-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2个异构体的二氯甲烷溶液,此时,分离时间约10min,分离度达到3.3。  相似文献   

12.
羰基铁催化法提纯β-紫罗兰酮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十二碳羰基铁[Fe3(CO)12]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α-紫罗兰酮异构化反应转化为β-紫罗兰酮的效果.结果表明异构化反应法提纯β-紫罗兰酮的产品中,α-紫罗兰酮杂质的含量≤0.2%,比分馏化法的产品(约5%)低20多倍,提高了β-紫罗兰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PCA验证、OPLS-DA分析以及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筛选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2种主要香气组分,以醇类、酯类、杂环及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β-紫罗兰酮等相对含量较高,rOAV法分析结果显示: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苯乙醛、水杨酸甲酯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自然萎凋的紫娟白茶(TZW)花果香馥郁且带毫香、辛香、药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苯甲醛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复式萎凋紫娟白茶(CZW)果香浓郁且带花香、辛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OPLS-DA分析结合rOAV发现1-辛烯-3-醇和水杨酸甲酯是TZW与CZW香气差异的关键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13种凤凰单丛茶香气成分及各香气成分对总体风味的贡献。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13种单丛茶进行香气成分分析, 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筛选各单丛茶关键香气成分。结果 在13种单丛茶样品中检出香气成分179种, 新检出成分88种, 共有香气成分53种。同时, 根据挥发性成分的ROAV值, 共检出17种关键香气成分, 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辛烯-3-醇、癸醛、β-环柠檬醛、异丁醛、β-紫罗兰酮、法尼醇、香叶醇、α-法尼烯、异戊醇、顺-1,5-辛二烯-3-醇、顺-3-己烯醇、庚醛、脱氢芳樟醇、反-3-戊烯-2-酮、2-癸酮、2-庚烯醛、6-甲基-5-庚基-2-酮; 另外, 检出16种重要修饰成分, 共有关键香气5种, 分别为1-辛烯-3-醇、法尼醇、β-环柠檬醛、癸醛和β-紫罗兰酮。结论 各关键香气成分在不同单丛茶中含量及贡献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明珠 《中国油脂》2021,46(4):26-32
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对超声辅助α-淀粉酶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究,并研究了超声波法、α-淀粉酶法、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和醇法对玉米醇溶蛋白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在超声功率密度2.85 W/cm3、超声时间35 min、超声温度45 ℃、酶添加量0.9%、酶解pH 6.0时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最高,为80.09%,显著高于超声波法(68.49%)和α-淀粉酶法(76.37%)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与醇法相比,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超声波法和α-淀粉酶法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持油力和乳化活性显著提高,溶解度和粒径减小,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更舒展,紫外吸收增强,内源荧光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巯基含量升高,二硫键含量显著降低;不同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茶树枝中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蒸气蒸馏法从茶树嫩枝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孜术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从茶树嫩枝挥发油中总共分离出38个组分,鉴定出37个组分,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油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5.65%),3-己烯-1-醇(10.69%),α-里哪醇(8.53%),5,6-环氧-α-紫罗兰酮(7.23%),β-环柠檬醛(6.17%)等。对茶树嫩枝挥发油做了抗茵试验,其挥发油对试验菌株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研究各种提取方法下的3种苦荞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分别对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用α-葡萄糖苷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实验,并绘制抑制曲线,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优于阿卡波糖,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5、0.026、0.037、0.057 mg/mL。为3种提取产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取稀释涂布平板法以及平板划线法从烟叶中分离得到1株高效降解α-胡萝卜素菌株ULI3,该菌株在含有α-胡萝卜素(15 mg/L)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底物降解率达到89.74%,并且主要降解产物是5,6-环氧-β-紫罗兰酮(6.15%)、β-紫罗兰酮(5.1%)、二氢猕猴桃内酯(3.12%)等香味物质。根据形态特征和ITS系统进化树分析,初步鉴定菌株ULI3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得出菌株ULI3发酵降解α-胡萝卜素最佳培养条件:蔗糖30 g/L,Na NO34 g/L,酵母粉3 g/L和初始p H值为8。采用该培养条件,α-胡萝卜素降解率达到97.13%。  相似文献   

19.
葡萄柚精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葡萄柚精油,经气相色谱和质谱联机分析,同时依据各成分的保留指数,鉴定出6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有21种碳氢化合物,32种含氧化合物.在碳氢化合物中以柠檬烯、γ-萜品烯为主要成分;而在含氧化合物中主要是沉香醇、α-萜品醇、百里酚以及一些脂肪族醛.  相似文献   

20.
玫瑰花中键合态和游离态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卫蓉  陈军杰  钱和 《食品科学》2007,28(11):487-492
通过AmberliteXAD-2树脂吸附,并用戊烷/乙醚和甲醇洗脱,可有效分离玫瑰中的游离态与键合态芳香组分。通过HPLC分析发现,键合态芳香组分经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产生了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并且出现了玫瑰特有的风味香气。经GC-MS解析,主要的游离态风味成分为:苯乙醇、苯甲醇、丁香酚、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等;键合态释放出的主要风味成分有:氧化芳樟醇、L-萜品醇、桃金娘烯醇、3-氧-α-紫罗兰醇、六氢-金合欢醇、丁香酚、3-β-紫罗兰酮、香叶乙烯基醚、异戊酸香叶酯、异香兰酸、顺-对-香豆酸等物质。说明这些键合态芳香物质是以葡萄糖苷、半乳糖苷或葡萄糖、半乳糖二糖苷的风味前体形式存在于玫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