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则君  赵可  费锋  汤晓东 《放射学实践》2023,(10):1357-1358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体检发现脾脏占位4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未见肿块;肝脾肋下未及肿块。AFP、CEA、CA-125及CA-199均阴性。CT平扫示脾脏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等、略低密度影,大小约4.4cm×4.6cm,中心见更低密度区及小片状略高密度(图1),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图2),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渐进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图3)。  相似文献   

2.
CT在胰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胰腺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胰腺结核表现为3型:(1)局灶型:9例,多位于胰头,表现为低密度肿块伴有周边或蜂房状强化;(2)多结节型:4例,胰腺内多发低密度病变,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胰头病变明显,呈蜂房状强化;(3)弥漫型:1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胰腺结核常伴有胰外结核。胰周淋巴结肿大9例,7例增强,呈花环状或环形强化;肝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4例,表现为肝、脾实质内低密度无强化病灶;胆管梗阻、结核性腹膜炎各3例。结论:胰腺结核CT表现多样,包括胰腺局灶性低密度肿块、多发低密度结节或弥漫性胰腺肿大,但最常见的表现是胰腺内局灶性蜂房状强化的肿块。低密度的胰周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伴周边环形强化以及其他播散结核灶是支持胰腺结核诊断的重要辅助征象。  相似文献   

3.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S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50例脾脏病变(包括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11例,结核11例,脓肿2例,囊肿5例)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ANT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①CT平扫:16例均表现为脾脏内单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边缘无分叶2例(2/16,占12.5%),浅分叶14例(14/16,占87.5%);5例周围见假包膜形成(5/16,占31.3%);1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囊变区。②CT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静脉期边缘及分隔见轻度强化,病变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9/16,占56.3%),7例见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轮辐样”强化影(7/16,占43.8%);10例延迟扫描可见对比剂逐渐向病变中心填充(10/16,占62.5%);11例病变中心区域可见不强化的裂隙样低密度区(11/16,占68.8%),7例周围正常血管影可见受压移位或变形(7/16,占43.8%)。结论: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余灯兵   《放射学实践》2009,24(8):824-824
外伤后脾挫伤合并宫外孕破裂出血罕见,本院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腹部外伤后1h,血压下降,休克。CT腹部检查:腹腔大量积血,脾脏周围积血内可见稍高密度血凝块,脾脏内侧边缘可见线样稍低密度影(图1)。盆腔CT检查可见盆腔内大量积血,右侧附件区近右侧子宫角处见类圆形囊状低密度灶(图2)。CT诊断:脾脏挫伤伴腹盆腔内大量积血,右侧附件囊肿可能。  相似文献   

6.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脾肝囊性淋巴管瘤一例刘全芳李全业马建青患者男,27岁。左上腹饱胀不适4个月余。体检:脾脏肿大至左锁骨中线肋下5cm。血常规:脾功能亢进。B超:脾脏增大,脾内充满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CT:脾脏增大,全脾布满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变,增强后病变周边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 1 5天。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好 ,左上腹饱满 ,未触及明显肿块 ,有深压痛。CT平扫 :脾脏明显增大 ,脾内可见一大小约 1 1cm×9cm× 9cm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 ,局部外突 ,边界不清。肝右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肝门及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 1 )。增强及延迟薄层扫描 :脾内低密度肿块影于增强早期呈边缘轻度强化 ,肿块几乎占据整个脾脏。肝内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表现 (图 2 )。延迟 1 5min扫描示肝内低密度影消失 ,呈等密度充填 ;脾脏病变基本也呈等密度改变 ,仅留少许低密度无强化区。CT…  相似文献   

9.
例1 男,20岁。体检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占位病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人院。起病以来体重减轻2k,无其他任何不适。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体检:左侧呼吸音减弱。血沉28mm/h。腹部CT扫描:脾脏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灶,最大者约为1.5cm×1.5cm,边缘模糊,平扫CT值约47.1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HU,门脉期CT值为56.8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不均匀明显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图1、2)。穿刺活检:脾干酪样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图3)。  相似文献   

10.
病例1男,40岁。主因“黑便伴乏力6天,加重2天”入院。查体:贫血貌,巩膜、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腹平软,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3指,质软,心肺无异常。长期饮酒史(约半斤/天)。实验室检查:Hb 68g/L ,RBC 3.58×10^12/L ,PL T 81×10^9/L ;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急诊胃镜检查:胃底溃疡出血;胃静脉曲张;贲门部糜烂。腹部CT 平扫+增强:肝内可见多发散在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即可见强化(图1A ),延迟扫描密度减低,病变区网格样一过性强化,内部血供不丰富(图1B )。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内充盈缺损。CT 诊断: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大,癌栓形成。脾大,脾脏部分梗死。行部分肝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肝神经内分泌癌(中分化)。  相似文献   

11.
张兴强  李海丰  张俊波  谭必勇  蒋师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2-11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脾脏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40例脾外伤患者CT平扫与增强影像。结果:CT平扫40例中35例可以明确诊断脾脏外伤,其中24例脾内血肿,合并包膜下血肿10例,5例脾脏撕裂伤,6例脾脏碎裂伤,5例显示大致正常;CT增强扫描后,平扫明确外伤的35例显示破裂口更清晰,脾脏内血肿、裂隙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显示脾动脉断裂,对比剂外溢;5例平扫正常的亦可见线状低密度无强化影。结论:CT增强扫描能明确诊断脾脏外伤,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特征。其中听神经瘤9例、胆脂瘤4例、脑膜瘤3例、耳源性脑脓肿5例、三叉神经瘤1例。结果:各种肿瘤的CT特征,随其种类而不同,如听神经瘤均位于内听道开口处,呈等或低密度团块,轻度均匀或环状强化。胆脂瘤呈球形或扁平形,球形位于硬膜外,密度不均,壁有钙化。扁平形位于蛛网膜下腔, 边缘清楚,均匀低密度。脑膜瘤均具有典型脑膜瘤特征,明显强化。耳源性脑脓肿周边有明显水肿、囊壁清晰,囊内呈均匀低密度。三叉神经瘤跨中后颅窝伴岩锥尖骨质破坏。结论: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各具特点,CT能提供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灶呈爆米花样钙化。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延迟后上述病灶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1例爆米花样钙化各期均未见强化;本组1例多发病灶者共发现8个病灶,最大径1.2~9.5cm不等,CT显示脾上极1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边缘弧形钙化。其余病灶为实性结节或肿块,以等低密度为主,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弥漫性、渐进性强化。结论: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显示脾内等或稍低密度实性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时有助于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脾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脾结核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15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14例脾脏增大,11例平扫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或欠清,增强后病灶内部不强化,边缘变清楚;1例除脾内多发状低密度灶外,还可见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灶;2例为散在小点状钙化灶。10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9例伴后腹膜,肝脾门区等淋巴结肿大或钙化,7例淋巴结呈环状强化。结论:脾脏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斑点状,低密度,无强化病灶是脾结核的主要征象,CT为发现脾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脾囊肿伴多囊肾多囊肝陈向荣,黄丁龙,黄永础患者男,62岁。无特殊症状。图1双肾外形增大,外缘呈波浪状,其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囊肿影像。图2肝内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区,CT值12~15HU。脾脏内有一直径3cm的低密度囊肿,CT值7HU。说明:多囊肝...  相似文献   

16.
脾脏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脏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所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确诊的10例脾结核的CT表现.结果 (1)粟粒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脾结核4例,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结节灶,病灶常伴有粉末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3)脓肿型脾结核2例,CT表现为多个干酪性结节灶相互融合,液化坏死形成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强化,周围可伴有卫星灶.其中6例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融合,增强呈典型环状强化.结论 各种类型脾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脾结核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5岁。左上腹隐痛1个月,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体检: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脾肋下2cm扪及.边缘钝,质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77g/L),血生化检查无异常,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B超提示脾增大,见约87cm团块,内见多数团状稍强回声: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扫描:脾脏内巨大实质性占位,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讨目的探艾滋病(AIDS)合并腹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IDS合并腹部病变影像学表现(包括超声、CT和MR扫描)。全部病例均做了超声和胸腹部CT扫描(其中4例做了腹部CT增强扫描),1例做了胸腹部MR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腹部结核4例,包括腹腔淋巴结结核3例和胰腺结核1例,皆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腹腔淋巴结结核典型CT表现为增大的腹膜后淋巴结中央低密度改变,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胰腺结核的CT表现为胰头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周围轻度强化。播散性卡波西肉瘤1例,胸腹部CT及MR扫描表现为沿增粗的支气管血管束和肝内门静脉周围分布的肿瘤病灶。盆腔恶性肿瘤1例,CT显示盆腔内占位病灶,壁不规则增厚,中央大面积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AIDS合并腹部病变可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的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对诊断非常有帮助。组织活检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病(disseminated lymphangiomatosis,DL)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DL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4例均累及脾脏,CT平扫表现为脾实质内多发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影,部分病灶内可见间隔,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间隔增强后静脉期轻~中度强化3例,延迟期轻度强化2例;1例累及肝脏,囊壁轻度强化;腹部脏器外单囊、多囊性病变各1例,多囊性病变间隔轻度强化;2例分别累及腹膜后和纵隔,病变沿组织间隙生长,呈塑形改变;1例累及胸骨、多发胸椎及肋骨,为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部分病灶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 D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数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 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