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后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将10例病人出血后6 h内首次头颅CT与3D-DSA的数据经Dicom接口输入Siemens System Syngo X-WP工作站进行CT/3D-DSA影像融合,获得CT/3D-DSA融合影像。根据融合影像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10例中,开颅夹闭术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一期成功处理责任动脉瘤后,二期行开颅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治疗非责任动脉瘤。10例术后3~6个月DSA、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3D-DSA/CT三维影像融技术对判断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责任动脉瘤具有客观、精准价值,具有科学性、开创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质瘤术后颅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成因、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我们收治1例胶质瘤术后大脑前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33岁女性患者,因鞍区肿瘤行额部经纵裂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Ⅰ级)。术后12 d,患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部CT检查示术区可见弥散性出血并双侧脑室额角积血,行320-CTA、DSA检查以及3D-DSA与MRI增强影像融合诊断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假性动脉瘤,利用双微导管技术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孤立局部载瘤动脉。结果 术后DSA复查示假性动脉瘤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为肿瘤侵蚀造成血管壁损害、术中大脑前动脉A1段分支血管断裂所致。结论 肿瘤术后发生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短期内可迅速增大,一旦破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对于颅脑肿瘤包裹血管、术中可能有分支血管损伤,术后术区再出血时,应高度警惕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一旦发现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条件与要点及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诊断、对脑深部微小动脉瘤与静脉瘤实施神经导航手术的价值。方法早期应用手工操作,目前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将符合三维融合条件的DSA与MRI或MRA影像数据,利用Inspace 3D-3D-Fustion软件分析合并数据后,将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进行融合,获得融合后影像供临床诊断、评估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以及治疗脑深部小型动脉瘤、静脉瘤时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结果对1例左颈内动脉后交通巨大型动脉瘤伴血栓形成病人,通过DSA与MRI或MRA双三维融合影像,提高了巨大型动脉瘤血管內治疗前后对瘤体大小及瘤内血栓与临床占位效应相关性的认识;对1例脑室岀血铸型病人,经DSA确诊为moyamoya病合并胼胝体下室旁脉络膜后动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1例脑深部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相关性静脉瘤病人成功实施了神经导航手术。结论 DSA与MRI或MRA双三维影像融合是一项用特制软件后处理新技术,融合后三维影像对颅内大与巨大型动脉瘤的诊断有新认识,发现DSA影像瘤体小于MRI影像瘤体而大于MRA影像瘤体,以及对脑深部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及静脉瘤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实施手术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析判断.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作为新一代DSA设备,具有三维血管图像重建功能,大大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因其他原因例行CT检查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121例患者行常规DSA后再行3D-DSA检查,对检出的颅内动脉瘤依据不同影像结果采用显微外科治疗或血管内治疗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患者男性,34岁,因车祸致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表现为大量脑内血肿和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急诊头颅CT、CTA和DSA检查拟诊为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术中清除血肿后证实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分叉处血管裂伤,用10-0的尼龙线缝合了裂伤的血管壁。术后DSA复查假性动脉瘤消失且胼胝体缘动脉主干供血良好。考虑为大脑前动脉分叉处的剪切力造成了动脉裂伤。结论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易频发再破裂,致残率高,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上需引起神经外科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1例经两次全脑、全程血管造影阴性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结果 患者为21岁男性,以突发头痛起病,外院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头部MRI检查怀疑脑干背侧海绵状血管瘤。转入我院后,复查全脑、全程血管造影仍然为阴性,复查头部MRI检查再次怀疑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于小脑延髓裂发现病变为豌豆大小。呈结节状,有供血动脉进入口和输出口,术后病理证实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将MRI影像与3D-DSA影融合后,发现病变旁有小脑后下动脉通过,考虑为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虽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两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颅内动脉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责任动脉瘤判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57例,术前将CT及CTA扫描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与开颅手术记录进行对比。结果 融合影像可以精确地显示蛛网膜下腔血肿与动脉瘤的关系。57例中,54例(94.7%)融合影像判断责任动脉瘤与手术记录一致,3例不一致(1例出血量小、2例出血量过多,无法根据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判定责任动脉瘤)。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用3D Slicer软件将CT与CTA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可以精确显示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二五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行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及动脉瘤孤立术,10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3例行假性瘤颈加固或夹闭术。 结果手术切除获取假性动脉瘤标本3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GOS评分5分6例,4分4例,3分4例。14例患者随访了6个月至6年,其中10例DSA或CTA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 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特殊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充分认识到假性动脉瘤的特点,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情况。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簧圈栓塞术后行颅骨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头颅CT均表现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内血肿;DSA发现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2段分叉部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前交通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引流术后3~4 d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无再出血、感染及脑梗死。术后6个月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3例。结论 对合并脑内血肿的自发性SAH,首先应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需尽早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复合手术对于部分未发生脑疝又合并脑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是可行的,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31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筛查出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3D TOF MRA检查,对检查的信息进行MIP、MPR及VR后处理并结合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所有病例均由DSA最后确诊后治疗。结果小动脉瘤(<5 mm)11个,中动脉瘤(>5 mm)13个,大动脉瘤(>10 mm)9个。动脉瘤的分布: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个,椎动脉瘤1个。结论 3.0T磁共振MRA可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4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资料,评价动脉瘤自身情况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比较CTA与手术或DSA的符合情况。结果 40例患者44个颅内动脉瘤,CTA准确诊断44个动脉瘤,误判1个,诊断符合率与手术及DSA分别为100%和96.2%。CTA准确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