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轨道线路三大薄弱环节,分别是钢轨接头、道岔和曲线,其中道岔侧向通过和曲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车辆的小曲线通过能力可采用理论计算或仿真分析进行校核,计算指标为车钩摆臂角和极限车间距。两种方法有不同的侧重,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为研究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对连挂车辆进行理论法和仿真法两方面的计算。基于SIMPACK进行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能力的研究,建立半径180m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曲线线路,分析动车组通过曲线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论表明S型曲线是连挂车辆通过曲线最困难的工况,关注S型曲线能更准确和快速的评价铁道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现有试验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的制动管件气密性试验台,详细分析了该试验台的结构及组成,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选型,并阐述了试验方法。该试验台操作简单、方便,且易维修。采用该试验台后,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在管件、阀件气密性试验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意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铁道机车车辆的各类管件、阀件的气密性试验中。本技术的关键点是定位装夹装置和气缸升降系统的设计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了CRH2型车的多刚体模型,并将构架考虑成柔性体替换多刚体模型的刚体构架,建立CRH2型车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了车辆在通过曲线时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动态特性.计算了车辆在不同曲线半径、不同曲线超高、不同长度缓和曲线下多刚体模型和刚柔耦合模型各项安全性指标的差异.仿真表明,一定...  相似文献   

4.
抗侧滚刚度是抗侧滚扭杆系统(下称扭杆系统)设计时参考的重要参数,刚度的准确计算可有效保证扭杆产品符合性能要求。为解决目前抗侧滚刚度传统理论计算方法精度不足、有限元刚度计算方法计算速度慢的问题,基于扭杆系统各构件的变形状态、互等定理及叠加原理等,提出一种适用于直扭杆式扭杆系统的改进刚度理论计算方法,方法考虑扭杆轴扭转及弯曲变形、支撑座球铰扭转及径向变形和连杆及橡胶节点变形对车体抗侧滚刚度的影响。采用传统方法、改进方法、有限元方法对某型扭杆系统进行刚度计算,并通过刚度测试试验对上述三种方法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理论计算方法较传统方法考虑变形因素更贴近实际,计算精度有较大地提高;同时较有限元方法免去大量前处理设置,有效缩短计算、设计周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种计算精度高、速度快的扭杆系统抗侧滚刚度计算的补充方案。  相似文献   

5.
铁道车辆舒适性虚拟试验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建立铁道车辆舒适性虚拟试验系统,可以在设计早期对车辆的舒适性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优化车辆设计方案。根据铁道车辆舒适性评估标准,结合虚拟样机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出了铁道车辆舒适性虚拟试验系统的构建方案,并建立了铁道车辆舒适性虚拟样机模型、虚拟试验场景模型及虚拟现实模型。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建立了虚拟试验仪表,使车辆舒适性虚拟试验数据实现了可视化。该虚拟试验系统能支持不同工况下铁道车辆舒适性分析试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Maxwell模型推导出二系横向减振器和抗蛇行减振器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等非线性特性,对其分别进行温变特性和动静态特性试验,并基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得出抗蛇行减振器参数对蛇行运动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变特性试验中的示功图、阻尼偏差率等数据验证了减振器基本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减振器动态特性与加载频率和位移幅...  相似文献   

7.
杨飞  池茂儒  郭文浩  孟宪全 《机械》2011,38(8):1-4,26
目前,我国的动车组CRH1、CRH2、CRH3和CRH5都采用了空气弹簧,其不仅起到支撑车体并隔振的作用,且可以维持车体在不同静载荷下都与轨面保持一定的高度,但它们采用的空簧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CRH3采用的是2点支撑控制,而其他动车采用的是4点支撑控制,且国内铁路提速车辆一般都采用四点支撑控制,与之相关的汽车较多采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我国最新研发的转向架群配置高速货运动车组车辆动力学特性,本文综合考虑车辆三系悬挂与转向架群配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转向架群配置的高速货运动车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空、重车情况下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曲线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车辆运行安全性、车辆运行平稳性等动态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①无论空车或重车在本文仿真计算的曲线工况下其各项动力学指标均在限值之内;②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车辆运行安全性随着速度的增加基本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值基本都在车速325km/h左右出现;③重车轮轨动态相互作用以及倾覆系数均大于空车,而脱轨系数则是空车大于重车;④车体垂向加速度以及垂向平稳性指标随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较小,横向加速度随车速增大而增大,横向平稳性指标则有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垂向或横向平稳性指标都为优。  相似文献   

9.
针对横风对高速磁浮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问题,以我国高速磁浮列车为原型,建立了 204自由度的车辆轨道垂横耦合模型,施加横风载荷和轨道方向不平顺激励,对列车满载通过曲线线路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风作用时,风力引起的迎风侧磁场间隙变小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横风效应使列车在单侧压力下的动...  相似文献   

10.
动力因数和车速的关系常用曲线表示,D=f(v)之间的这种关系曲线叫做动力特性曲线,在分析和评价装甲车辆动力性时,使用动力特性曲线更加方便、直观.动力特性曲线用途很多,它可以确定装甲车辆动力性指标、评价动力性,评价排挡划分是否合理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机车车辆滚振模拟试验中,动态应变测试系统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本文以动态应变测试系统的工频干扰现象及屏蔽方法为实例,探讨本测试系统的综合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故障轴承的三维建模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352226X2-2RZ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在正常状态和外圈剥离故障状态时的故障特征频率。首先,利用三维实体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正常状态和外圈剥离故障状态的轴承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DAMS中添加约束和驱动,并对两种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最后,利用轮对跑合实验台对故障轴承进行试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十分吻合。研究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建模和仿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制冷压缩机综合性能试验台的设计、用途和功能,阐述了采用汽环法测量较之常规的量热法测量所具有的优越性。通过对一些实测试验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成的试验台具有工况稳定,测试速度快,测量能耗低,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间序列对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对试验台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计算试验台测试结果并与路试结果进行比较。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采用趋势移动平均法预测本段时间的扭矩值,设计了基于时间序列法的计算机控制方法,并通过引入微分近似预测法对控制法进行改进。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对基于时间序列法的改进方法进行评价,由试验结果可知,该方法简单合理。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汽车悬架振动试验台垂向主振动的有效性决定了试验台的激振效果,为此通过试验分析了垂向主振动的有效性。在试验台的垂向、横向和纵向3个方向布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得到在匀速激振时的平台振动信号,并对测得的振动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垂向振动具有良好的单频性,平台前、后梁的垂向振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台垂向振动较之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具有主导性。  相似文献   

16.
差速器的性能对整车通过性和操纵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测定差速器的锁紧系数,研制了差速器试验专用台架,提出一种新的锁紧系数试验方法,即按照直线行驶、低速转弯行驶、高速转弯行驶3种工况下测定锁紧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该差速器的锁紧系数与理论值一致,试验结果准确、可靠,较好地完成了差速器的性能检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滚动直线导轨副的寿命问题,对其寿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滚动直线导轨副寿命试验装置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根据试验装置提出了滚动直线导轨副的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优线性无偏估计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对形状参数和特征寿命的估计值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具体型号的滚动直线导轨副,给出其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示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轨道车辆轮轨接触载荷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轮轨接触力时域识别方法。建立了考虑浮沉和点头的10自由度车辆垂向振动模型,利用车辆系统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实现了对车辆垂向轮轨接触力的识别;反演模型同时能够实现已测量响应的再现以及对其他非测量部位响应的识别。利用滚动振动试验台测试数据对反演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车辆垂向轮轨力进行识别,同时在预测车辆系统非测量部位响应以及测量部位响应再现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9,为极强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托辊阻力参数测试系统的组成以及工作过程,介绍了系统电气电路和测试仪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大型油膜轴承综合试验台的系统结构、油膜参数的测量方法和监控系统的原理及功能.根据试验台的实际运转情况,总结了试验台监控系统出现的故障,并提出了相应的调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