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厂直流系统作为重要负荷的控制回路,保护回路、信号回路及事故照明等回路电源,是电厂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因而要求直流系统运行稳定。本文结合实际,对直流接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会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和控制回路的误动或拒动,其供电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提高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原因,同时对多种直流接地故障查找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总结出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3.
发电厂、变电站直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电源系统,它是一个独立的电源,不受发电机、厂用电、站用变以及系统运行方式改变的影响,为电力系统的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事故照明等提供可靠稳定的不间断电源,它还为断路器的分、合闸提供操作电源。由于直流电源在二次系统所处的重要地位,直流系统自身的可靠及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尽管直流电源十分稳定可靠,但实际应用中,由于电力系统应用直流电源的特殊性,特别是控制回路和保护回路的应用,使直流系统的故障成为电力系统更大故障的事故隐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危害。如何快速准确的查找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的直流系统为其正常运行提供负荷、继电保护、不间断供电电源等,直流系统一旦产生寄生回路,将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本文针对变电站直流系统寄生回路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种寄生回路的排查方法,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谢天事 《硅谷》2013,(18):114-115
发电厂中都设有直流电源,在发电厂正常运行时,主要对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信号回路、自动装置等设备供电,在一次回路发生故障时,以保证它们能可靠动作。因此直流系统自身的安全稳定性及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发电厂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设计的直流系统都设置两套直流电源,均采用单母线、两线制、不接地系统,非常可靠稳定。但由于系统复杂、误操作、检修、绝缘老化、天气环境等原因还是会发生接地故障,特别是直流电源在控制回路和保护回路的应用以及作为发电厂事故照明、交流不问断电源的保安电源、事故直流润滑油泵的电源,因此直流系统一旦发生接地故障将成为电力系统更大故障的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6.
针对惯性平台稳定回路中采用速率陀螺构成单速度环伺服控制系统的不足,本文提出采用直流测速机为电机转速测量反馈元件构成数字速度内环,采用陀螺为载体转速测量元件构成数字稳定外环组成双速度闭环串级控制结构.在常规的跟踪系统PI控制方式中,实现了由电流环,速度环,稳定环构成的三闭环控制模式,并和电流环,单速度稳定环构成的双闭环控制方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扰动频率较高环境下,采用单速度环即可获得较好的稳定精度.而采用双速度环提高了系统对低频的抑制能力,并且对摩擦等非线性因素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义 《硅谷》2013,(10):130-131
在电力系统中直流系统是变电站、发电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供给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控制回路、事故照明等设备的电源。一旦直流系统发生故障,将会严重地危及到变电站、发电站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本文介绍了直流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重点论述直流系统接地的原因分析处理和查找方法,确保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8.
真空管内部的细小金属毛刺去除工艺中采用直流高压存在毛刺去除不净、较大毛刺剩余、影响产品耐压和频率测试等问题。为克服直流高压去毛刺的工艺缺点,采用低重复频率的高压脉冲去毛刺。为克服以真空电子管作为脉冲开关的传统高压脉冲电源和以半导体器件作为脉冲开关的全固态高压脉冲电源主回路和控制回路设计复杂以及成本高等缺点,研制了一台低重复频率和宽占空比的基于双管正激式变换器的高压脉冲去毛刺电源。可通过增加双管正激式变换器的数量,以并-并组合式双管正激式变换器方式,满足宽占空比的高电压输出,实现了模块化设计。该电源主回路和控制回路的设计简化,稳定可靠,扩展性好,成本低,为高压脉冲电源设计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的输出参数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并且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1概述 直流系统作为保护、控制等设备的工作电源和供电回路,发生接地故障后应能准确告警,并通知运行维护人员及时处理,排除接地故障,以免保护、控制设备发生误动和拒动,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直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电源系统,它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受系统运行方式改变的影响,为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事故照明等提供可靠稳定的电源,它还为断路器的分、合闸提供操作电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