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俊  赵静  张立群 《安徽医学》2019,40(2):156-160
目的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腰麻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 2021年9月在我院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腰麻),对照组30例(单纯腰麻),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IL-6)、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加强镇痛用药情况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腰麻摆体位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而观察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麻摆体位时及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首次加强镇痛用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加强镇痛用药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腰麻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可以减少腰麻摆体位时疼痛,稳定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减轻炎性反应,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并不增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刘建龙  陈笑苗  徐辉  连庆泉 《浙江医学》2017,39(20):1806-180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股神经三合一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三种阻滞一次完成)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神经三合一阻滞组(Ⅰ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组(Ⅱ组),每组30例。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前30min,两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1%利多卡因30ml行相应神经阻滞,观察阻滞后10、20min体位摆放时的运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神经阻滞后的感觉阻滞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阻滞后运动VAS评分均比阻滞前显著降低(P<0.05);Ⅱ组在阻滞后20minVAS评分比Ⅰ组更低(P<0.05),并且Ⅱ组神经阻滞相应范围的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均无局麻药中毒、神经异感及穿破血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超声定位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股神经三合一阻滞都能减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剧烈疼痛,髂筋膜阻滞比股神经三合一阻滞起效更快,阻滞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摆放体位过程中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髂筋膜间隙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改良组)和髂筋膜阻滞组(对照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3%罗哌卡因30ml髂筋膜间隙,10ml于闭孔神经;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3%罗哌卡因40ml于髂筋膜间隙。记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T0)、神经阻滞后30min(T1)、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T2)的VAS评分及T1时各神经阻滞概率。结果:改良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改良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闭孔神经阻滞概率大于对照组;T1、T2改良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能更有效阻滞闭孔神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体位摆放过程中止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芬太尼用量、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髂筋膜阻滞可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减少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降低疼痛感。  相似文献   

6.
唐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64-66, 70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选取7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39例为腰硬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39例为神经阻滞组。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麻醉前,2组病人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阻滞后,2组病人心率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腰硬组(P < 0.01)。且麻醉后2组血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P < 0.01),腰硬组心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神经阻滞组麻醉前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麻醉后,腰硬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 < 0.01);2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 < 0.01)。腰硬组术中麻黄碱用量、补液量均显著多于神经阻滞组(P < 0.01),腰硬组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于神经阻滞组(P < 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2种麻醉方式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影响,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镇痛效果显著,在实际临床麻醉中应充分考虑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7.
宁军宏  吴安石 《北京医学》2015,37(6):564-566
目的 探讨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地佐辛组(D组),每组40例.于入室前60 min,F组以0.4%罗哌卡因30 ml行髂筋膜间隙阻滞,D组以地佐辛注射液5 mg静脉注射.记录第1次过床(T1)、第2次过床(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间点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局麻药毒性反应情况.结果 F组T1、T2、T3的VAS评分分别为(4.5±1.4)分、(3.8±1.2)分、(3.9±0.7)分,明显低于D组各时间点VAS评分[(7.9±1.2)分、(7.5±0.8)分、(7.0±1.1)分,P均<0.05].F组无局麻药中毒发生;D组在静脉注射地佐辛60 min内,恶心3例(7.5%),头晕2例(5.0%).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转运及椎管内麻醉前体位的摆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简称腰-硬联合麻醉)时用罗哌卡因及芬太尼行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62例单胎,初产,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时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产妇与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的111例产妇作对照,观察产程、产时出血量、羊水粪染情况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 镇痛有效率达100%.镇痛组第1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第2产程时间、第3产程时间分别为(393.08±101.75)min、(139.97±56.01)min、(78.23±26.84)min和(6.62±3.38)min;对照组分别为(396.25±148)min、(121.77±59.69)min、(42.25±17.17)min和(7.25±5.19)min,两组比较,活跃期及第2产程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产后出血(163.36±86.49)mL,对照组(166.22±66.11)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组羊水粪染发生率20.38%(33/162),对照组19.11%(19/111),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无1例重度窒息,镇痛组轻度窒息13.58%(22/162),对照组4.51%(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组产钳助产8.02%(13/162),对照组3.24%(4/11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产程中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显著,第2产程及活跃期镇痛组较对照组时间长,未增加产钳助产率及产后出血,但新生儿轻度窒息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特性及安全性,并与常用局麻药布比卡因进行对比.方法 240例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各120例.对2组腰硬联合麻醉后进行痛觉测试、运动阻滞测试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评价,并进行2组间对比.结果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起效时间及T10节段镇痛时间短于布比卡因[(3.20±1.86)vs(3.80 ±2.50)min,(115.20±1.05)vs(145.30±1.75)min,P均<0.05],对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布比卡因[(225.30±1.28)vs(280.00±1.74)min,P<0.01].麻醉效果与布比卡因无明显差别,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布比卡因(13.6%vs46.7%,P<0.01).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0.
黄文  罗洁  陶新发  莫永芳  赵亮阳 《广西医学》2002,24(10):1534-1536
目的:对比观察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手术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5例,I组为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国7.5mg(1ml) 硬外腔阻滞组,Ⅱ组为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5mg(2ml) 硬外腔阻滞组;Ⅲ组来单纯硬外腔阻滞组,观察记录注入局麻药后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麻醉过程中的局麻药,镇痛药,镇痛药的用量,以及麻醉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单纯硬外腔阻滞组(P<0.01),麻醉中用药明显少于单纯硬外腔阻滞组(P<0.01),I组的不良反应少于Ⅱ,Ⅲ组(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的优点,腰麻用药量为0.75%布比卡因7.5mg时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相似文献   

11.
彭伟 《广西医学》2007,29(12):1875-1876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产妇的不良影响.方法 12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行腰-硬联合阻滞;B组60例行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监测呼吸、循环变化情况,评价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起效比B组快(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为96.67%,B组为66.67%(P<0.01),B组33.33%的产妇需辅助镇静或镇痛药(P<0.01).B组血压较A组平稳(P<0.05).术后0~4 h,A组镇痛优良率高于B组(P<0.05).结论 对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如无椎管内麻醉的禁忌,在做好术前综合治疗,增强麻醉后的风险意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下,腰-硬联合麻醉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阻滞在待产妇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8例在我院生产的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按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阻滞组(CSE组),每组各84例.比较不同时间点产妇VAS疼痛评分、镇痛起效及维持时间、下肢运动阻滞评分及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产妇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CSE组镇痛起效时间为(2.74±1.48) min,显著短于EA组(P<0.05),而镇痛维持时间达到(114.56±22.74)min,显著长于EA组(P<0.05);两组产妇第一、二和三产程时间、下肢运动阻滞评分、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CSE组总不良反应率为9.52%,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阻滞对待产妇分娩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腰硬联合阻滞镇痛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副作用,综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合并症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每位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项或数项.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联合组)和腰麻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腰麻组麻醉后至手术开始后30min时S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至手术切皮时DBP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麻醉后10min、15min时HR低于麻醉前和同期联合组(P<0.05).腰麻组术中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和术中输液量多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恶心、尿潴留发生率低于腰麻组(P<0.05或P<0.01).结论 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对重要脏器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a,美国麻醉师协会)Ⅱ~Ⅲ级的老年髋部骨科手术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为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术中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及肌松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2.53±0.21)min,短于对照组的(6.72±0.3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为(7.33±0.32)min,短于对照组的(17.53±2.2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改良Bromag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P〈0.01);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优良率为92.8%,优于持续硬膜外麻醉的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硬联合麻醉的肌松优良率为100%,优于持续硬膜外麻醉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技术应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科手术效果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6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81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N)和腰硬联合麻醉(SEA)两组。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SEA组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段的MAP、HR、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及镇痛时间。【结果】N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HR较SEA组平稳;SE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更短(P〈0.05),N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1)。【结论】联合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且镇痛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8.
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5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优劣。方法:50例择期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25例)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25例),通过针刺法,术者评价及术中监测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阻滞时间,术中不良反应,药物使用,腹壁肌松等方面比较。结果:A组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阻滞时间,腹壁肌松满意程度优于B组(P<0.01),而在术中不良反应等方面A组多于B组(P<0.01),但俱能迅速改善,恢复正常,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平面满意,成功率大,后遗症少,安全性高,故用于妇科手术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9.
王会月  王春光  刘嘉运  吴安石 《北京医学》2021,43(3):224-227,23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沙漏征”髂筋膜-骶丛神经阻滞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PFN)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择期行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内固定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Ⅲ级,年龄65 ~ 8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GS组)和对照组(EA组),每组40例.GS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沙漏征”髂筋膜-骶丛神经阻滞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E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实施完成率及麻醉总有效率;记录两组麻醉方法的操作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的完善时间,以及麻醉镇痛持续时间;监测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术后1 h(T1)、3h(T2)、6 h(T3)、12 h(T4)、24 h(T5)、48 h(T6)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GS组的麻醉实施完成率高于EA组,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EA组,T3、T4、T5、T6时点VAS明显低于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组MAP不同时点变化约为基线值的5%,心率约为7%,与EA组相比波动不大,保持相对稳定;两组均未有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发生,G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沙漏征”髂筋膜-骶丛阻滞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可减轻摆放体位引起的疼痛,麻醉实施完成率较高,能有效应用于老年PFN内固定术,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且维持时间久,不良反应少,实践了加速术后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择期行单侧发育性髋脱位手术的患儿64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F组)和对照组(C组).全身麻醉诱导后,F组用0.2%罗哌卡因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C组用生理盐水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术中以静吸复合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术中及术后恢复室芬太尼用量,术后1、4、24h疼痛行为学评分,患儿家长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F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 (66 ±21) μg减至(51±l3) μg,P<0.05],术后1、4、24h疼痛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2.3±0.8,2.0±0.6,1.2±0.4,P<0.05),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3.4±0.6升至4.9±0.3,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2%罗哌卡因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手术后早期镇痛,安全性好,镇痛效果确切持久,实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