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获得成功的再灌注.已知实验动物冠状动脉闭塞在再灌注时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溶栓药物治疗期间心律失常是再灌注的一种有用的非入侵性标志.本文意在估价心律失常与梗塞相关动脉闭塞再通的关系.全组男女共67例,年龄29—75岁(平均54.6),缺血性胸痛至少30分钟,两个或更多导联有 ST 段抬高至少0.1mv,均在发作后7小时内住院.造影前给利多卡因持续滴注.在胸痛发作后8小时内作冠状动脉造影.仅对冠动脉狭窄大于50%者同时给予静脉及冠动脉内用链激酶或静脉用 t—PA..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及程度后注药,90分钟内重复摄片.治疗前及注药后90分钟内连续心电图监测。依据冠动脉造影确定再通程度.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几乎都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近年来冠状动脉内灌注链激酶作溶栓治疗获得成功者日益增多。1981年7月到1984年8月间,作者收集了35个实验室进行冠状动脉内链激酶治疗的资料,将心肌再灌注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作了对照分析。方法:资料中应包括:既往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心脏手术史;导管术前有否胸痛,曾否做过电复律或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状态分为稳定、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心源性休克.另二类为肺水肿(无休克)及濒死者。在总数1,029例中剔除再灌注效果不明者18例后,根据心电图及心  相似文献   

3.
虽然现已公认溶栓疗法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存活率,但溶栓后梗塞区供血冠脉再通的速度是否影响其预后尚有争论。为探讨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方法 2431例病人随机分组,接受以下四种方法之一的再灌注治疗:①链激酶(SK)150万U60分钟内静滴+肝素纳12500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SK第Ⅰ组);②SK150万U静滴+肝素5000U静注后以每小时1000U连  相似文献   

4.
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国产重组链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小时内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以治疗后90分钟至120分钟内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例在90分钟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结果表明国产重组链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动脉内注用链激酶治疗,本文对此方法、结果以及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和正电子发射成像术研究缺血性中风溶栓疗法的转归尤其是再灌注和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作者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溶栓治疗(组Ⅰ)和常规治疗(组Ⅱ),比较两组的梗塞范围、左室功能、病程和死亡率.方法:533例AMI患者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均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而且症状出现后4小时以内分别收入5处冠心监护病房.组Ⅰ269例,组Ⅱ264例.组Ⅰ内除35例外,234例插管成功,作冠状动脉造影.65例梗塞区供血动脉(IRA)畅通.另169例梗塞区供血动脉闭塞者随即注入链激酶(4,000u/min)直到血块消失,总剂量一般不超过250,000u.梗塞区供血动脉残留严重狭窄者试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继以抗凝治疗.1984年前152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进一步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 AMI超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5 0万 U用 10 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 10 0 ml 5 %葡萄糖液体中 ,60 min内静脉滴入。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执行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后 90 min及溶栓治疗 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相关闭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 在 3 4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2 7例达临床再通指标 ,其余 7例在 2 4h内延迟再通。 2 7例再通者中 ,2 1例做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19例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 3级以上。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患者及时做出诊断 ,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明显提高相关闭塞血管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LMI)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演变。方法100例AMI病人应用尿激酶和链激酶溶栓后”分钟行早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3~4周后再次行晚期的CAG。结果100例AMI溶栓成功60例,失败40例,再通率%%。CAG提示有残留血栓的84例(84%),其中有40例(48%)为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溶栓再通病人经3~4周后再次CAG发现,8例狭窄加重,10例狭窄减轻。结论AMI是由突然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所致并可用溶栓剂或机械的方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溶栓通常不能使血栓完全溶解,使用PTCA已被建议为改善严重残留狭窄病变的重要疗法。  相似文献   

9.
连续41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例,年龄32~82(平均64)岁。其中6例有心源性休克,伴有严重低血压和肺毛细楔状压增高。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者39例,次全闭塞者2例。病人均于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入院,以链激酶(SK)2,000U/min 作冠状动脉内灌注,灌注前作:①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5mg,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②用可弯曲的导线机械地使冠状血管再通;③冠状动脉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酶500U,以增加 SK 灌注的效果。本组30例获得再通成功,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例在SK 灌注前先用硝酸甘油冠状动脉内注射;7例冠状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在1979年报道急性心肌梗塞用导管直接疏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以后并加用链激酶冠状动脉内滴注,取得一定的疗效,最近,采用单纯在冠状动脉内注射链激酶治疗了12例,包括6例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5小时内)患者,2次再次心肌梗塞(发病后5(1/2)小时内)和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冠状动脉内气囊导管扩张术及冠状动脉内输注链激酶的初步成功为冠状动脉疾病增添了新的治疗途径。鉴于对这些治疗方法有着种种推测,作者等认为有必要对不断增多的有关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为此,1983年1月在佛罗里达大学召开了这次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新方法专题讨论会。以下几篇文章系这次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第三代静注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重组链激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其中瑞替普酶组22例,重组链激酶组18例,观察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 瑞替普酶组和重组链激酶组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6.36%和66.66%,其中60 min及90 min再通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0 d内再闭塞率、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分别为4.55%和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重组链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均适合急诊室内急性心肌梗死惠者的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早期再通率高于重组链激酶.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动脉内注用链激酶治疗,本文对此方法,结果以及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和正电子发射成像术研究缺血性中风溶栓疗法的转旭尤其是再灌注和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疗效及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经微导管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进行PCI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导引导管注射重组人尿激酶进行PCI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冠状动脉再通率、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术后1个月内病人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Ⅲ级(TMPG-3)灌注时间、PCI时间均短于对照组,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导引导管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相比,经微导管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院前重组链激酶的溶栓与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是否能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开始溶栓的时间,了解院前溶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和入院后溶栓组,各30例。院前溶栓组患者是在发病现场,诊断AMI后立即给重组链激酶150万U静脉点滴。AMI对照组的患者按常规迅速办入院手续,而后按上述方法立即溶栓。结果: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院前溶栓组(104±43)min,入院后溶栓组组(256±121)min(P<0.01)。按临床标准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立即溶栓组70.3%,对照组51.5%(P<0.01)。院前溶栓组的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入院前溶栓明显缩短AMI患者开始溶栓的时间,增加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内溶栓疗法成功与否决定继续溶栓疗法,抑或停止抗凝治疗并开始冠状动脉成形术。在不作冠状动脉造影术时,识别再灌注依靠其他临床表现,例如,胸痛缓解、抬高的 ST 段复位、特异性心律失常发生、血浆 OK 和 OK-MB 早期快速增高可作为再灌注的标志。对50例在发病后3.3±0.7小时内开始冠状动脉内链激酶治疗的急性进展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验证冠状动脉内血栓闭塞能否被相应部位冠状静脉逆向灌注链激酶所溶解,并与全身性使用链激酶相比较。方法:15条体重25~35公斤的实验狗,在静脉麻醉和控制呼吸下作选择性冠状血管造影。用小铜丝圈(长8~10毫米,外直径2~3毫米)由导引钢丝通过7F导管从左颈动脉插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发实验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使该动脉在10~60分钟内完全闭塞(平均38.0±15.8分钟)。在94.0±17.4分钟内,每组5条狗用以下三个方法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食管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57例(男31例,女26例)吻合口狭窄作了气囊导管扩张术,其中食管-胃吻合54例,食管-空肠吻合3例。作1次扩张术者28例,2次扩张术者15例,3次扩张术者5例,4次扩张术者9例。全部病例均在门诊随访和作钡餐造影随访观察。结果:本组病例于末次扩张术后经2mo~36mo(平均21mo)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者44例(77.2%);扩张无效者13例(22.8%),给予放置金属内支架治疗。采用丝线和采用金属吻合钉吻合的两组吻合口的扩张术疗效对比无显著性意义(x~2=0.138,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最大舒张期直径0.2cm~0.3cm 和0.4cm~0.5cm 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x~2=0.235,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长度0.2cm~0.4cm,0.5cm~1.0cm,1.1cm~4.5cm 三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746,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简单、安全而有效,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金属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气囊导管扩张术无效的补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不同给药方法的效果和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应用地塞米松(氟美松)与未用地塞米松两组,于30和60分钟静脉滴注链激酶150万U。结果:①本组链激酶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70%,病死率为6%,其溶栓副作用多为穿刺部位轻微出血及低血压,1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经及时治疗而好转。②溶栓再通组病死率显著低于未通组,而Ⅲ级以上者(Killip分级)则显著少于未通组。③30分钟和60分钟给药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副作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地塞米松组低血压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与未用地塞米松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减低趋势。结论:①链激酶作为溶栓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于国人使用。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保护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③30分钟内静脉滴注链激酶同时应用地塞米松的给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124例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超过2 h,B组2~4 h,C组4~6 h,D组6~12 h,静脉溶栓后观察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死亡率.E组: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不能再通但尚在发病后6 h以内者送外院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总体为67.0%.A、B、C、D组分别是82.1%、75.0%、72.4%、42.9%;总体出血发生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6.7%、10.3%、17.1%;总体30 d内死亡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3.1%、6.9%、22.9%,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总体30 d内死亡率比较,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5例中4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率80%.结论 AMI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关,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出血并发症越少,死亡率越低,进行补救性PCI可使冠状动脉再通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