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普通髓腔型:X线平片检查6例,表现为溶骨与硬化混合的外观,位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的扇贝样改变。CT检查8例,7例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钙化明显,3例钙化轻微。MR检查9例,T1WI为等、低信号,T2WI 8例呈明显高信号,其中6例可见低信号分隔。②间叶型:X线平片检查2例,1例肿瘤位于骨内,呈轻度膨胀性改变,1例位于骨外,病灶密集钙化。CT检查7例,6例位于骨骼系统外,4例钙化明显,1例钙化局限,1例未见明显钙化。MR检查5例,4例骨外型T2信号特点取决于瘤体内钙化的形态及范围,或呈胡椒面样表现或表现为高信号包绕低信号。③去分化型:CT 检查3例,均示钙化,2例尚可见絮状成骨样改变。MR检查2例,T2WI上均为高低混杂信号。④皮质旁型:X线平片检查2例,1例可见相应部位异常钙化。CT检查3例,均显示分叶状外形的软组织肿块贴近骨皮质,2例见基质轻微钙化。MR检查3例,2例可见髓腔侵犯。增强扫描普通髓腔型及皮质旁型呈边缘及间隔强化,间叶型呈弥漫性强化,去分化型则同时可见边缘强化及弥漫性强化。结论 普通髓腔型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钙化特点、信号特征及增强后表现可提示诊断间叶型及去分化型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CT (16例)和MRI(10例)特征。结果 14例邻近关节,4例远离关节。18例中,8例发生转移。CT表现:16例肿瘤边界均清晰,其中2例(2/16,12.50%)见瘤周水肿;9例(9/16,56.25%)密度均匀,7例(7/16,43.75%)密度不均,肿瘤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6例(6/16,37.50%)肿瘤内见钙化;3例(3/3,100%)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MRI:10例肿瘤边界均清晰、见瘤周水肿;8例(8/10,80.00%)T1WI呈等信号,2例(2/10,20.00%)等信号内散在稍高信号;10例(10/10,100%)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7/10,70.00%)见“三信号征”;9例(9/10,90.00%)见线状低信号分隔。结论 滑膜肉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底及骶尾部脊索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结果脊索瘤位于颅底19例,骶尾部12例,其中原位复发21例;CT与MRI显示病灶呈椭圆形11例,不规则分叶状16例,结节状4例;CT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27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21例可见囊变、坏死,15例病灶向周围解剖结构钻缝样生长;MRI示T2WI呈明显高信号及"蜂房样"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脊索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收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CT或MRI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或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并伴有瘤周出血及液平面、钙化和骨质破坏征象;病灶周围呈轻或中度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度或显著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 结论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在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6.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斜坡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DWI诊断鼻咽癌颅底斜坡复发瘤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活检或随访证实的22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斜坡复发瘤患者和48例无复发患者,分析其常规MRI以及DWI特征,比较二者ADC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ADC诊断鼻咽癌颅底斜坡复发瘤的阈值。结果 MR平扫示复发与无复发患者的病灶均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呈无强化至明显强化。复发患者中,77.27%(17/22)病灶DWI呈高信号,18.18%(4/22)呈等信号,其中21例(21/22,95.45%)病灶ADC图像均呈低或稍低信号;1例(1/22,4.55%)病灶DWI呈等信号、ADC图像呈稍高信号。无复发患者中,91.67%(44/48)病灶DWI呈高信号、ADC图像呈等或稍高信号,8.33%(4/48)病灶DWI呈等或稍低信号,ADC图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复发患者与无复发患者病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8±0.17)]×10-3mm2/s vs(1.67±0.34)×10-3mm2/s, P=0.002)。以1.018×10-3mm2/s为ADS诊断复发瘤阈值,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5%(21、22)和91.67%(44、48),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结论 DWI诊断鼻咽癌颅底斜坡复发瘤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膜骨肉瘤(POOS)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OO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 结果 4例胫骨POOS X线表现为基底部紧贴于胫骨骨干皮质表面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MRI示肿块的软组织成分呈T1WI等低信号为主、T2WI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的钙化、骨化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1例颅骨POOS CT表现为顶骨表面的宽基底软组织肿块,肿块内亦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光镜下见软骨小叶中有骨样组织形成为POO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 结论 POOS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多层菊形样胚胎性肿瘤(ETMR)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ETMR患儿的MRI(n=8)和CT(n=6)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中,8例ETMR最大径32~96 mm,边缘清晰,5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幕上ETMR均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幕下ETMR体积较小,均未见瘤周水肿。6例ETMR为囊实性,囊性部分呈低T1WI、高T2WI信号且均位于肿瘤边缘,增强后5例实性部分轻度局灶性不均匀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其中5例见瘤内出血,5例瘤内见流空血管影,3例侵犯邻近硬脑膜。2例ETMR为实性,增强扫描可见局灶性结节状不均匀强化,且强化部分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的低信号区对应;其中1例胆碱(Cho)/肌酸(Cr)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弥散加权成像(DWI)中,8例ETMR均显示弥散受限。6例接受CT扫描的患儿中,4例见条片状或点状钙化,与MRI低信号区对应。结论 ETMR多为幕上较大囊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囊变常位于肿瘤边缘,可见特征性血管流空影,常伴瘤内出血,可见钙化,无瘤周水肿,DWI明显弥散受限;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度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收集7例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为ACPP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患者病灶位于侧脑室2例,4脑室3例,桥小脑角区2例并伴Luschka孔扩张。MRI:T1WI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3例,T2WI稍高信号6例,等信号1例,7例DWI呈等高信号;6例MRI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5例肿块周围出现"囊泡征"。6例出现瘤周水肿。2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并见钙化灶。结论 ACPP的发病年龄与部位有关,且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底脊索瘤的MRI特征,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与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资料,包括部位、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并将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中12例发生于斜坡,4例位于斜坡以外,其中鞍旁、颈静脉孔区各1例,蝶窦2例.病变均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分叶状).病变信号不均,均可见蜂窝状表现.T1WI呈明显低或稍低信号,其中8例可见局灶性高信号;T2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均显示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6例,缓慢渐进性强化6例.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16例中10例为经典型,6例为软骨瘤样型.两型之间T2WI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底脊索瘤MRI无论在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单纯根据病变的信号强度无法确定脊索瘤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2.
颅底软骨肉瘤CT、MRI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颅底软骨肉瘤中4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CT的共同特点是均有骨质破坏,但高分化软骨肉瘤钙化明显,MR共同点是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T1WI上,黏液样软骨肉瘤多为均一的低信号,高分化软骨肉瘤则表现为不均一的低等信号,增强扫描上强化更明显。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表现与病理相关,不同亚型在CT及MR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术前正确诊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常规及功能MRI对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底低级别(Ⅰ~Ⅱ级)软骨肉瘤患者的HRCT及MRI图像。MRI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HRCT主要观察病灶骨质破坏及钙化。常规MRI上主要观察病灶形状、大小、位置、累及范围及信号特点。功能MRI上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及DCE-MRI参数: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最高强化率及达峰时间,MRS上主要观察胆碱峰(Cho)/肌酸峰(Cr)比值以及有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NAA)。结果HRCT上10例均出现虫蚀样骨质破坏,6例出现钙化,钙化表现为点状、不规则斑片状。MRI上所有肿瘤(10/10)形态不规则,平均大小为3.5 cm×3.0 cm× 4.2 cm。10例中,8例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区,2例病灶主体位于颞骨乳突部。肿瘤累及周围结构主要包括颈静脉孔(n=8)、面神经管鼓室段及乳突段(n=8)、颞骨乳突部(n=7)、中耳(n=5)、舌下神经管(n=4)、咽旁间隙及腮腺深叶(n=4)、颈动脉间隙(n= 3)、桥小脑角区(n=1)。10例病灶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T2WI上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0例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为(1.96±0.10)×10-3 mm2/s。10例病灶DCE-MRI的TIC均呈持续上升型(Ⅰ型曲线),最高强化率1.20± 0.44,达峰时间均≥210 s。10例病灶MRS上Cho峰/Cr峰比值均小于1,未见明显NAA峰。结论颅底发生虫蚀样骨质破坏伴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HRCT内部见钙化,T2WI信号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功能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弥散不受限,TIC呈Ⅰ型,MRS上Cho峰/Cr峰比值小于1,无明显NAA峰则提示软骨肉瘤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中,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2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较常见,可跨脑叶生长,部分发生于胼胝体。10例肿瘤出现囊变,5例肿瘤见钙化。CT见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MRI示肿瘤多以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DWI 5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值约(1.40±0.25)×10-3 mm2/s;增强后肿瘤呈环状、花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周围多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实性病灶为主,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I诊断肝移植术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在肝移植术后接受MR扫描并经临床证实为CPM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发现7例患者MRI均在脑桥中央呈“斑片状”、“蝙蝠翅膀样”、“厚花环状”或“括弧样”异常信号,T1 FLAIR序列呈低信号,T2W序列呈高信号,T2 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中3例患者经临床激素、神经营养及对症处理后复查MR,1例病灶趋于坏死,1例基本无变化,1例多次MR复查示病灶逐渐缩小;DWI序列信号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MR可作为CPM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中T2 FLAIR序列为显示CPM病灶的最佳序列,DWI序列对早期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患儿的颅脑MRI资料,其中4例有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4例有单体素MR波谱(MRS),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7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侧脑白质异常及双侧颞叶的皮层下囊肿,6例伴有皮质脊髓束异常,4例伴有小脑白质异常.7例灰质均未受累.MRS显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波峰存在,NAA峰正常或轻度降低,未见明显乳酸峰.DWI显示双侧脑白质呈弥漫低信号,未见明显高信号病灶.结论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型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MRI、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MRI及CT表现,观察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强化特点等。结果 14例病变均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分叶状11例,类圆形3例;多囊状13例,单囊1例;11例实性成分为明显厚壁或分隔,3例呈结节状。肿瘤最大径为3~34 cm,平均(11.34±2.24) cm。7例MR T2WI囊性部分均可见极低信号区,增强后无强化,实性成分明显强化。7例CT囊性部分均可见高密度区,CT值57~90 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实性成分明显强化,CT值为145~270 HU;4例囊壁或实性结节中见斑片状钙化。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18F-FDG PET/CT表现及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PTP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PET/CT检查.结果 8例CT平扫均呈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实性成分为主型2例,囊性成分为主型3例,囊实性相间型3例.6例包膜完整,7例外生性生长,2例见出血,1例见钙化.2例MRI平扫实性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包膜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MRI发现一处CT未能显示的出血灶.实性成分及包膜在CT、MR增强扫描中均呈延迟强化,但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胰实质,而包膜的强化程度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高于胰腺实质.1例PET/CT实性成分呈半环形、不均匀FDG代谢增高灶.结论 SPTP的影像学特征为包膜完整、体积较大、可伴出血和钙化的囊实性肿块,其实性成分及包膜增强后延迟强化,且实性成分FDG代谢增高等.综合影像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假囊肿型胎粪性腹膜炎(MPC)胎儿期MRI和婴儿期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产后病理证实的MPC胎儿期及婴儿期影像资料,4例产前行胎儿MR平扫,4例出生后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序贯行胎儿MR和产后腹部CT检查。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例病灶位于中上腹,右上腹肝下缘4例,右中下腹1例,左腹2例。MR检查的6胎中病灶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T1WI呈高信号1胎,低信号3胎,等/稍低信号2胎。CT检查的6例中5例壁囊薄,1例囊壁较厚;6例病灶囊壁均呈轻-中度强化;5例CT示病灶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分界不清;4例囊壁及内部见多发钙化。具有产前及产后影像资料的2例中1例胎儿期腹腔积液于产后消失;2例产后CT检查囊壁及囊内出现多发钙化。结论 MPC的产前MRI及产后CT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MPC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胎儿或婴儿MP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血管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其中3例行CT、5例行MRI,2例同时具有CT和MRI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肾血管瘤中,6例位于肾髓质,3例位于肾窦,1例位于肾实质;7例为吻合状血管瘤;肿瘤最大径约1.4~6.4cm;8个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所有病灶均以实性为主;3例有包膜;4例T2WI呈明显高信号;6例DWI呈高信号;在ADC图上3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2例呈低信号;8例表现为皮髓质期瘤周明显结节、斑片状强化,后期逐渐向中心填充,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肾血管瘤实质期强化率均高于腹主动脉,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血管瘤在MRI增强扫描中皮髓质期及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均稍高于肾皮质和腹主动脉,但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0和0.195)。结论:肾血管瘤好发于肾髓质或肾窦部,多为吻合状血管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T2WI多呈明显高信号,弥散序列不受限,动态增强扫描多呈皮髓质期病灶周边明显结节样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向心性填充,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或肾皮质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